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指南》 (案例)
(2014-01-13 15:23:56)
标签:
阳光教育咨询教育 |
分类: 校本课程 |
《校本课程开发指南》
一、需求评估、资源调研结果分析:
1、明晰学校教育理念
开发校本课程,首先要有明确的学校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即学校根据师生特点、教育资源、学校教育传统以及教育者的办学宗旨,确立自己的独特的发展方向。它反映的是学校的个性,体现的是学校特色。我校的教育理念是:主体性教育,发展性教育,研究性学习。
2、评估学生的发展需要
学校是为学生而存在的,学生的兴趣与需要,个性的充分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依据。为了对我校学生的发展需要进行合理评估,我们组织设计了三套问卷,分别是:A、新时期小学学生的形象(用一句话或关键词来描述)。B、我们的兴趣与需要(包括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的选项,成长中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以及学生对学校课程设置的需求)。C、我们的向往与未来(学校的发展,成长的快乐体验,面向未来的思考)。在评估过程中按照学生年龄特征,学校分别就高、中、低三个年龄段的学生按照直接答卷、选项填空、与举手选择三种方式进行,并举行大规模访谈,对学生发展需求进行全方位的评估,最后形成科学的调查报告。结果显示,我校小学生的发展需求具有一定的共性:健康生活的需求、快乐学习的指导、幸福成长的体验、创新思维品质的养成。
3、评估学校及社区发展的需要
学校与社区都是学生幸福成长的摇篮,是他们实践与体验生活的基地。我校教学环境优美,是一所教师师资水平较高的学校。学校决策者思考着把学校做强、做大、做出特色。这样,需要重建学校文化,重新审视学校的育人目标,使这所有着三十多年光荣史的学校在新时期不断迸发出新的活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学校发展提供了平台,课程管理与决策权利的下放,给学校课程创新创造了机遇。校本课程的开发满足了学校发展的需求,学校在实践探究中明确了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实现学校教育理念的方向。而学校所在的社区活动场所缺乏,社区文化活动较为单一,他们同样需要创设一种新的社区文化,来提升社区的品位,促进社区的发展。
4、分析学校与社区的课程资源
按照课程资源的空间分布与功能特点,可以将课程资源分为校内条件性课程资源与素材性课程资源、校外条件性课程资源与素材性课程资源(主要指社区)。在实施新课程以来,我们开始重塑学校与班级文化,充分开发与利用校园环境课程资源,造就怡情悦性的校园文化。在校内素材性课程资源方面,根据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知识、技能、经验缺乏的实际,加强了校本培训及与专家的对话、交流,以实现专业素养的提升,获取课程开发技术的支持。在情感的交互上,实施新课程以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老师与家长之间、交流互动,营造了关爱协作的氛围。现在教师与学校决策者的课程价值观一致,对学校的教育理念充分达成共识。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
根据需要评估,经学校审议委员会集体审议,初步确定我校现阶段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为:
1、珍爱生命,学会锻炼,心理健康, 人格健全。
2、有广泛的兴趣爱好,积极参加各种活动。
3、学会观察与思考,学会探究与质疑,在探究性课程的学习中,形成创新意识。
4、学会交往与合作,诚实、自信,生机勃勃地享受成长的快乐。
三、校本课程的结构与门类
|
年级 |
项目 |
必修项目 |
1-2年级 |
古诗文 |
3-6年级 |
英语口语交际 |
|
选修项目 |
1-6年级 |
儿童画、 科学乐园 |
1-6年级 |
|
|
3-6年级 |
阅读与欣赏、 趣味数学、 |
|
3-6年级 |
|
四、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
1、成立校本课程开发研究领导工作小组。
2、组织实施校长决策及负责校本培训、
3、检查校本课程实施、协调各部门的工作、
4、组织教师编写校本教材和安排教师上课,
5、实施课程计划、
6、对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实施进行指导、评估、调查、
7、分析学生对校本课程的需求情况
8、对校本课程档案整理工作等工作。
(一)开展校本培训,盘活教师资源
教师是课程的创造者、开发者和实施者。传统的课程观认为课程就是教材,甚至就是教科书,这无形中窄化了教学途径,僵化了教学面孔,制约了学生全面发展,阻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所以我们要通过业校和自学等方式,使教师:
1、理解课程与课程资源、学科、教材、教科书间的区别与联系,树立开发、使用课程的意识和理念;
2、逐渐唤醒、催生教师开发、使用校本资源的能力;
3、占有大量的课程,改变照本宣科、单纯传授知识的做法,使教师认识到多视角的课程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大有益处。由能力积淀来提高应试成绩,来提高学习效率;
4、能够自觉地随时随处在动态中开发并占有课程;
5、参与联合校本教研,利用同伴互助,拓宽思路、创新行为。
(二)优化各类活动,挖掘学生潜能
传统的学生观是把学生当作被灌输知识的容器。学生被动地学习,很多潜在的有价值的个体人文文化被日久天长的灌输教育扼杀。新课改后,强调教师关注、尊重学生的变化和个性差别。
在做好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基于“我学习、我快乐”的开发着眼点,站在为学生一生负责的高度上,组织多项活动,先普及,后提高。从活动的策划,材料的搜集,活动过程的主持与记录,活动体会的交流总结等,都由学生主体参与,并由学生形成过程性书面材料。在活动中学生调动已有知识、能力、经验储备,学会交往,懂得合作,思想净化、语言输出,综合素质在经历与实践中得到一次次提高。
(三)对教材二度开发并努力形成体系
开发课程,还包括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在师生使用的课本中有显性知识,也有隐性训练点,需要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做开发的余地特别大,这应该是课程开发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确保新教材实施少走弯路,为了教师在使用讲义时方法手段上向新教材过渡,学校应组织新课改教师,在实践中提炼总结二度开发教材的典型经验,并形成细统的开发材料,为更多参加课改的教师提供先行参考。
校本教材作为三级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在于弥补国家和地方课程在地区不适应性。校本课程是新生事物,出现了课程上许多的空白点,比如学生的行为能力、习惯的指导培养,对安全自护与自救等意识的养成等,都需要系统的读本对学生做规范的教育。读本的开发既要满足教育的需要,也要适应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既要通俗易懂避免说教,又要便于操作避免僵化。按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形成纲要,再统一筛选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