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2006年3月,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说:“在这里我特别想强调一下平民教育问题。因为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是平民,平民的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整体国民的素质。”2007年教师节,在北师大总理又提出了“穷人教育学”……平民教育日益成为国家教育体系关注的重点。而早在2003年,武汉市陆家街中学便已经提出“新平民教育”的办学理念并进行了艰难的探索与实践。那一刻,新的发展契机得以创造,新的教育生命萌生。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实现教育公平是国家的基本教育政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到,“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是教育工作的指导方针。中国的教育实践要致力于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
武汉市陆家街中学“新平民教育”办学理念,就是教育均衡与公平最生动的体现与实践。长期以来,他们从“让每一个入学的平凡人公平享有优质的基础教育”、“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的教育观出发,义无反顾地竖起了“新平民教育”的大旗,善教无类,致力于教育公器的功能最大化,力争让平民的孩子在“教育面前人人平等”,让校园里的每个人都能公平公正地享受优质的义务教育。
“新平民教育”是公平、公正
陆家街中学是一所颇有历史的学校,50年风雨历程,也曾创造过辉煌。然而,自上世纪90年代末,由于缺乏明确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目标,加上管理松懈、生源质量差,学校发展遭遇瓶颈。
特别是2002年,因为一系列事件,学校教育环境恶化,社会声誉一落千丈……在这样的背景下,甘中南校长从武昌区一所优质初中调任于此,教育局领导的意思很明确,需要一个人来能挽狂澜于既倒。“尽管有几分惶恐、几分无奈,但我还是走马上任了。一到任,我才发现陆中的情况比我想象的还要糟。”忆及从前,甘中南曾这样说。当时的学校资金运转困难,学生不以学为业,学困生比比皆是,更严重的是教师的教育热情也在这样的氛围里泯灭殆尽……
怎么办?一次师生纠纷,帮甘中南打开了思路。在调节纠纷中,甘中南与学生深入交流,他看到学生并非不想学而是有心无力:学困的现实让他们心中焦虑却又无法发泄,便以冲突的形式呈现出来。后来,通过问卷调查,他发现:陆家街中学有超过80%的学生来自于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淳朴、热情,但是极其自卑,不会学习和生活,不懂得创造和享受幸福。使命与责任的慷慨、悲凉瞬间袭上心头,“学校应该为这些弱势群体提供优质的教育,扫去笼罩在他们心头上的‘人下人’的阴霾,使他们找到‘人中人’的归属感!”震动武汉教育界的“新平民教育”由此萌发。当时的甘中南也没想到,这点星火会是一次教育的革命,揭开陆家街中学再创辉煌的开篇。
平民教育,甘中南认为陆家街中学算不得首倡。孔子“有教无类”是平民教育最早的发端,上世纪初由晏阳初、陶行知等学者身体力行,欲“使国民健全、国家屹立”的教育救国运动也是平民教育的一种尝试。为有所区别,他在平民教育前加了一个“新”字。“今天的平民教育应当有新的内涵,并不是历史上平民教育的重演。它指向于学校不同群体间的教育均衡发展问题,让每一个学生公平享有基础教育。”甘中南说。
新平民教育的“新”首先是培养对象“新”。它的教育对象是社会弱势群体的孩子,既包括农民工的孩子,也包括城市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其次是培养目标“新”。通过高质量的学校教育,让新平民的孩子增长知识,发展个性,消除自卑,实现融入大城市生活或争取向上流动的自身价值。第三是教育理念“新”。探索解决学校内不同群体间的教育均衡发展问题。最终目的是促进每一位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帮助学生认识并发掘自身的潜力,为他们的发展最大限度地提供帮助,减弱家庭背景、地域、性别等因素在成功方面的阻碍,让学生体会到教育的公正、公平。
“新平民教育”追求“公平”、“公正”的教育理想。既要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保证教学的高质量,让学生各得其所,努力实现教育公平;又要使教师的教学行为得到普遍认同,使教师自觉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公正。
“公平、公正是教育良心的最精粹概括,”甘中南说,“教育公平、公正关键在‘善’。”
“善教无类”是爱教、乐教
在新平民教育的理念指引下,学校响亮地提出了“善教无类”的观点。教育是个良心活,善是良心的最好体现,甘中南认为在“新平民教育”体系里,作为老师,首先要有一颗爱人之心,尊重每一个生命及其活着的尊严,“爱教”、“乐教”、“善待学生”。
师者,先倡其德,而后重其学。围绕“新平民教育”理念,陆家街中学不断强化内部管理,从“精细管理”着眼,着力打造具有平民作风的教师团队,从内心深处唤醒并强化教师们的教育良心,唤起他们的奉献精神与教育激情,在教师中形成了“关爱每一个学生,甘于奉献教育事业”的良好师德。
学校建立健全了学习制、师德承诺制、师德考评制,结合实际,制订了《陆家街中学教师行为准则》,出台了《陆家街中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方案》,针对每位教职工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等方面的工作表现,作定量考核。同时,学校丰富多彩的师德教育活动,也不断地促进了教职工关爱学生、爱岗敬业、无私奉献、高尚师德师风的形成。
在党支部的倡议下,学校全体教师高举“奉献精神铸就师德”的旗帜,面向全体学生,在时间上进行无缝对接,早上、中午、下午与学生共同生活、学习,在零距离接触中,言传身教“贴身”引导。爱“优生”容易,爱“问题生”难,而陆家街中学的生源决定了这里的孩子大多是老师眼中的“问题生”。针对他们,学校建立了“希望生转化”档案,把“问题生”的转变工作作为“希望工程”来抓,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平等对待经济弱势、品行弱势、学习弱势的学生,让他们平等享受老师的关爱。全体教职工每一学年都要贴身引导一名学生结对帮扶,零距离对他们给予行为上引导、学习上辅导、心理上疏导。“贴身引导”充分展示了“新平民教育”理念下,陆家街中学教师们的奉献精神与爱人之心,为家长免去了很多担忧,获得了家长的支持与好评,成为学校德育活动的品牌。
除了“贴身引导”,早在2004年,陆家街中学就开始尝试“无批评评价”的实践,努力营造家校、师生和谐的关系,在宽容的环境中,以爱来唤起学生自信。甘中南表示:“平民学生难免缺乏自信,但他们一样渴望被尊重、被理解、被关怀,同样希望生活在阳光下感受爱的滋润。”学生发言有误,老师不责备,修正加激励;学生听课违规,老师不训斥,提醒加劝告;学生练习出错,老师不打“×”,问号加批语;学生主动质疑,老师不回避,肯定加赞赏。“无批评评价”是爱,是宽容,是鼓励与肯定。它让学生扬起自信的风帆,点燃了学生生命里的希望之灯。学生开始对学习建立新的兴趣,对生活有了新的憧憬。那些自暴自弃的学生再也不觉得自己的明天注定晦暗,而是选择用汗水和智慧去创造并兑现老师、自己所许诺的明天。
沐浴着师爱之光,学校的学困生、问题生越来越少。那些行为有偏差的学生明显好转,中考合格率连续几年均达到政府给定目标。爱,转化为学生学习的正能量。
“善教无类”是能教、会教
善教者使人从其所学。教育的过程在于传承知识,而其本身和目标都是智慧之学。优秀的教师不是“匠”才而是艺术大师,他们能教、会教,一言一行有着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
“新平民教育”渗透到思想观念中,陆家街中学的老师们更加热爱学生,也更加注意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自觉针对平民家庭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更加注意反思自己的日常教育教学行为,以最大限度地体现微观的“教育公平”,实现“优质教育”高效教学,演绎出智慧教学的神奇。
任何一项改革,无论是素质教育、课程改革还是“减负”,其落脚点皆为课堂,陆家街中学的“新平民教育”也是如此。
叶圣陶先生曾提出“凡为教,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教而不教已成为我国教育界对教育教学最终目标的共同认识。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成功的课堂教学要调动起学生的探究精神,让学生主动地学,最终让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能力。甘中南校长表示,学生对知识的主动获得,是新平民教育核心“公平、公正”的充分体现。他说:“不教而教,不仅是新平民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我们在教育工作中所追求的一种境界。”陆家街中学的老师们深入课堂,探索出的“主动学习课堂教学模式”,通过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来引导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同时,这也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激活学生,要教得高明、教得有技巧,追求实现“不教而教”的教育境界。“主动学习课堂教学模式”概括为“四步三环三案”,即四个步骤——学生互助、老师导学、交流展示、反馈检测,三个环节——笔记、改错、反思,三个方案——课前导学案、课中探究案、课后拓展案,是对主动学习课堂上使用的导学案中重要环节的解读。“导学案”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陆家街中学的导学案在编写使用中注重发挥学生、教师各自的作用,力求体现高效课堂的主动探索性、灵活梯度化和创新及时性原则,让每个学生都在知识探究的过程中体会到进步与收获的愉悦,激发主动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陆家街中学实施“新平民教育”是因为学情的特殊性:生源差、学生背景复杂,其语言、思想文化、学习基础、水平、能力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能达到这样的目标,因此实行异步教学,优化教学模式,是必然选择。从2002年起,陆家街中学便开始研究异步教学,经过多年的实践和研究,“异步教育”成为实施新平民教育、特殊教育教学的途径与方法。它尊重学情,承认差异,要求老师要根据学情,实施分层教学、学案教学、个性化指导等多种形式的异步教学,通过个性化的教学手段,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让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水平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新平民教育”实施以来,陆家街中学声名鹊起,教育教学质量有了质的飞跃,学生升入普通高中和示范高中比例逐年上升。学校发展更是连上三个台阶,由薄弱学校变成名校,成功跻身于武汉市先进学校之列,成为武汉市首批初中标准化学校,获得区中考教学质量奖、武汉市师德十佳先进集体、市教育局“教育创新,工作创优”示范岗等高规格荣誉达90项之多。在甘中南校长带领下,“新平民教育”结出了累累的硕果,这一理念的实践使得“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的承诺已然变成了现实。因“新平民教育实践”,2009年9月黄敏老师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因“新平民教育实践”,2011年11月甘中南校长荣获“第二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优秀校长奖”。
“新平民教育”是合适是和谐,是与当下国民素养教育相适合的教育,其最终目的是要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实现教育环境的和谐与学生的幸福。旭日冉冉楚天阔,随着“新平民教育”的持续深入,我们相信陆中人一定能够在平凡人生中创造幸福,收获属于自己的快乐与未来!(黎 萌)
校长简介:
甘中南,武汉市陆家街中学校长,曾荣获第二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优秀校长、湖北省“优秀班主任”、武汉市优秀校长、武汉市“优秀班主任”等称号。2003年,以反常的思维和独特的价值追求,到当时陷入困境的陆家街中学任校长,提出“新平民教育”的办学理念,使一所“摆尾”的薄弱学校跻身于市级先进学校的行列,获得了武汉市师德“十佳”集体的殊荣,让平民的孩子在“教育面前人人平等”,让校园里的每个人都能公平公正地享受优质的义务教育,“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