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小组合作学习案例分析
(2019-03-22 17:10:37)
标签:
教育 |
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越来越被教师所重视、接受。这主要是因为小组合作学习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他们提供从事教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但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把握好学生合作学习时机,使小组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且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互补互促,共同提高,这有待于我们教师认真思考。
案例:《乘法分配律》教学片段
小组合作中,很多时候是学习好、能力强的学生没有等其他学生发言,就很快把自己的想法、意见喊出来、说出来。这样一来,很多比较懒散的中等生、后进生就一想:是这样的。然后,基本上不太思考了。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这些没有认真思考的学生相当与走了个形式,问题没有很好的经过大脑思考便得到了现成的答案。结果两极分化更加严重,好的更好,差的更差。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安排分工,讲清合作规则、流程、注意事项,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合作技能。
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小组分析讨论“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的解答方法,我设计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下面是其中一个小组的讨论:
组长:大家先自己想一想,自己按照自己的思路列出算式,然后一个一个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大约3分钟左右,由组长安排B--C--A的顺序说自己的算式,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求人人参与,人人发言,主动思考,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增加课堂交流量,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发展,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讨论结束后,由小组代表汇报,组员都很流利地说出了他们组的算法。教师板书解答方法。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两种解答方法:
A.先求每组里有多少人,再算一共有多少人。
25×4+25×2 =100+50 =150(人)
B.先分别求出负责挖坑、种树和抬水浇树各有多少人,再求一共有多少人。
25× (4+2) =25×6 =150(人)
然后组织同学们观察两个算式,根据最后结果,得出用不同的解题思路,不同的算式,得出一共有150人参加植树活动。
所以:25×
(4+2)= 25×4+25×2
接着,让学生根据黑板上的算式,在多人次说出类似的等式。依次板书。
接下来就是归纳定律的环节:
教师提问 (1)、从上面的等式中你发现了什么?仍然是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巡视过程中发现学生有些困难。就赶紧要求孩子们集体坐正,整体进行引导。
(2)、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左边算式中是什么同一个数相乘,右边等式怎样算呢?
简单引导后,再次回到小组讨论交流中,这时候有些优等生已经能够用自己的话将定律说明白,并且能够带着其他学生说。
讨论结束后,各组派代表用自己的话将定律说出来。
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出: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把它们的和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3)、用字母怎样表示乘法分配律呢?
(a + b ) ×c= a ×c + b× c 或a× (b +c)=a× b + a ×c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做到及时指导,避免形式主义的合作学习。对于中年级的学生,应合理给他们'分工',制定明确的合作学习流程,给每个同学参与的机会,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会小组合作学习 ,这样即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和表达能力,又能够使学生学会在倾听中吸纳、修正、反思。采用有效的小组合作,使小组合作真正发挥它的优势,为教与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