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宣纸的历史

(2013-05-09 17:22:18)
标签:

文化

宣纸在唐朝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等最繁荣强大的朝代,先后历经二百九十年。由于皇帝的爱好,产生出一批“上掩千古、下开百代”的传世书画艺术大家,有力地推动了手工造纸业的大力发展。尤其是五代时期,后主李煜创制的“澄心堂纸”更是裴声远外,名扬神州,广为民间收藏和争购,成为中国手工造纸史上最为扬名的精良佳纸。

 

宣纸在宋朝
中国宣纸自唐代兴起问世后,千年寿纸不仅塑造了不朽的书画艺术形象,而且创造出千百年以来辉煌灿烂的文化艺术成果,展示出千百年来我国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从而一举奠定了中国宣纸“纸寿千年”的历史地位。
宋代,中国宣纸由于受唐代的影响,得到进一步成熟发展,不仅产地扩大,品种增多,而且迅速形成“纸贵如金”的生动场面。尤其是北宋时期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不仅推动了我国印刷业的进步,而且有力地促进了皖南宣纸业的迅速发展,呈现出光彩斑斓的喜人景象。宋代,宣纸生产已不仅局现于宣州,而且扩展到徽州、池州等地,其宣纸品种更是名目繁多,尤其是各色加工纸,那更是琳琅满目。

 

宣纸在元代
中国宣纸历经唐、宋两代的发展,已逐渐取代绢、帛等传统书画材料,而成为一种书写绘画的专用纸张。南宋以后,由于少数民族入侵中原,继而统治整个中华民族。虽然战乱频繁、民不聊生,但社会的发展,尤其是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并未中断。主要原因是社会对纸张的依赖性越来越大,需求量日益增多,尤其皇宫用纸,更是“岁贡”日增,从而推动了宣纸业的进一步发展。由于蒙古贵族统治中国的民族原因,有关元代史书文籍中记载宣纸的文字极少,只能从大量传世的元代书画作品中去领略。
元代南北统一后,书画艺术得到健康发展,产生出一批名家及精品之作。尤其是以倪云林、王蒙、吴镇、黄子久等四大山水派画家的迅速崛起,冲破宫廷画法的桎梏,提倡山水写意、泼墨豪放、气势不凡。正如潘天寿在《中国绘画史》中所论:“至黄公望,王蒙、倪瓒诸家出,全用干笔皱擦,浅降烘染,特呈高古简谈之风,成有元一代之格趣。启明、清南宋山水画之先驱,为吾国山水画上之一大变”。他们对用纸十分讲究,需要大量的宣纸来书写作画。这样,在中国宣纸发展史上第一次,将娴熟的宣纸工艺技术与泼墨豪放的山水派艺术大师的精品之作进行了有机而完美的结合,创造出无数经典的传世精品佳作,开创了中国写意泼墨画的先河。

 

宣纸在明代
明代是中国宣纸业发展的高峰时期,不仅名品增多,产地集中,使用范围和领域更加广泛,宣纸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技艺而名甲天下。史书文籍记载甚多:明代文震亨在《长物志》中记载:“周朝连七、观音、奏本、傍纸俱不佳,惟大内用细密洒金、五色粉笺、坚厚如板、砑光白玉。有印金花五色笺、有青纸如段素,俱可宝。近吴中洒金纸,松江潭笺,俱不耐久。泾县连四最佳”。

名震艺林的“丈六宣”、又名“露皇宣”就创制于此时,清代画家金龙在其《冬心画竹题记》中有“宣德丈六名纸”记载。这种巨型匹纸,长一丈六尺,宽八尺,是明宣德年间创制的最大张幅宣纸。丈六宣的生产,工艺性强,技术复杂,纸质优良,坚韧净洁,一经问世,即深受书画家珍视,这也充分反映出明代宣纸制造的高超技艺。明代生产的“宣德纸”与时尚的“宣德窑”、“宣德炉”并称为明朝“三大珍宝”。
 
宣纸在清代
清代是中国宣纸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鼎盛”时期,宣纸生产遍及皖南各地,尤以宣纸发祥地——安徽泾县小岭为最,呈现出一派繁荣兴旺的景象。其时,泾县不仅生产出仿南唐澄心堂纸,还研制生产出玉版宣,煮锤、汪六吉等名贵品种。此时,宣纸开始进行分类按质料组织生产,共分有棉料、净皮和特净三大种类,生产有单宣、夹贡宣、罗纹宣、扎花、料半等二十多种规格品种。同时还生产出多种多样多色加工宣纸产品,如虎皮宣、珊瑚宣、玉版宣、冰琅宣、云母宣、泥金宣、蝉翼宣等,名目繁多、各俱特色、广为世人所珍藏。
清乾隆十八年修《泾县志》记载:“食货之属,泾县供上用者曰金榜,高四尺,阔四尺五寸。槽户岁制,差官所解。明时由巡按,国朝由布政司,每岁户部发价银三万两额解至京。康熙戊戌后,内差采买。最大曰潞王,高一仗六尺,明潞藩制式;次日白鹿,高一丈二尺;曰画心,  一曰澄心堂;曰罗纹,赵氏新仿占式;曰卷廉,围墨新用;曰连四,曰公单,悉常用。俱出湖北冲,慈坑、宋村、小岭诸处。别样有学书,有伞纸。皆皮为之”。
清嘉庆十一年版《泾县志》记载:泾县宣纸有“金榜、潞王、白鹿、画心、罗纹卷帘、连四、公单、学书,伞纸皆皮为之;千张,火纸竹为之;下包纸高簾衣纸者草为之”。
中国宣纸在清朝二百多年间之所以会呈现出如此繁荣昌盛的景象,主要取决于以下三条因素:一是清康乾盛世的社会政治平稳,“自世祖入关以后,全以武力席卷中原,威服四邻。继则提倡文教,收拾民心,开科举鸿博,编篡图书,以虚名学术,牢笼汉族之士。虽出于政治之方略,而影响所及,足以驱天下浩博之一途。承学之士,不投其结习之所好,沈蟫于文史之问世,以终其生活”。从而推动了宣纸业的健康发展。二是清廷大力提倡编书修志,如:《四库全书》、《红楼梦》、《水浒全传》、《聊斋志异》等以及全国各府县乃至宗族,大量修志续谱,需用大量纸张来付印,因而有力地促进了宣纸产量的不断扩展。三是清皇室对书画艺术的过度酷爱。为表明天下之承平,清世祖,圣祖极崇爱绘画,建国之初就设如意馆,以延画史。高宗尤精鉴识,海内名画,几被征收殆尽。乾隆重奖画士,为有清一代之冠。由于皇帝酷爱书法绘画,故全国上行下效,举国成风,朝野上下以能书能画或善藏书画附庸风雅,成为一时之风气。此时书画家辈出,见于著录者竟达七千人之多,作品数量更达到惊人的程度。呈现出浙派、吴派、虞山派、娄东派、云间派、苏杭派、新安派、姑熟派、黄山派、金陵派、四王吴辉,海阳四家,扬州八怪等众多画派。先后著有《熙朝名画录》、《国朝画征录》、《国朝画识》、《墨香居画识》、《墨林今语》、《清画家诗史》、《八旗画录》、《清代画史补录》、《寒松阁谈艺琐录》、《清画传辑佚》等,可谓一时之盛。鉴于上述成因,致使宣纸洋溢于华夏,传扬于神州,上下干古,无与媲美,故有“千年纸五百年绢”之说。

 

宣纸在民国
民国十年至抗战前夕,是中国宣纸发展史上的一个特殊繁荣时期。此时,泾县一带共有纸棚44家,纸槽156帘,年产宣纸700余吨,时值约七十余万银元。从事宣纸生产工人约二千多人,原料制造工人约三千多人,其他直接和间接依赖于宣纸生存者近二万多人。此外,宣纸厂主还在上海、苏州、天津、武汉、广州、南京、芜湖等各大商埠开设有近30个宣纸栈或发行所。生产的宣纸出售于日本占三分之一,销售于平津及东北地区占三分之一,余数销往长江流域及西南各地,直至南洋一带。1918年至1933年期间,泾县小岭宣纸业主曾先后有4人去日本考察造纸业,并带回了改良宣纸原料加工的先进技术。
民国初年至抗战爆发前的二十几年之间,是中国宣纸发展史上呈现出的一个独特繁荣景象,宣纸在泾县的厂区、产量、销售、品种,从业人员均出现了一种繁荣昌盛的罕见局面。这也是宜纸业发展在一种特定背景下,在国际和国内大环境中,国际纸张大量涌进国内市场需求的情况下,促进了宣纸的超长规发展,形成了独特背景下的特有盛状。这种现象说明:宣纸业的发展是紧依社会文化艺术的需求而紧密相连,其品种创新和使用领域的拓展,才是推动宣纸业永葆青春和活力的关键所在。
中国宣纸业,历经千年,经久不衰,永葆活力,是具有一定的历史原因和先决条件所决定的。宣纸业作为一门传统手工艺产品,在古代主要得益于书画应用和宫廷需求,佛教抄写经书,珍贵史籍拓印而传承于世,立于“文房四宝”之首而著称。在近代,由于国外列强入侵,民族分裂,战乱频繁,民不聊生,导致宣纸业一落千丈。如不是党和政府的及时关怀和扶持,宣纸业将难以为继,故时兴则纸兴,时衰则纸衰。因此.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及时给予关怀与支持,是宣纸业得以发扬光大,独特技艺得以世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为中国文化艺术的传播和世界文化艺术的交流作出了积极贡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宣纸原材料
后一篇:宣纸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