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析退役运动员安置问题

(2013-06-26 01:49:48)
标签:

学生

教育

分类: 承德县一中(6人)

浅析退役运动员安置问题

                        ——就退役运动员生活现状的几点思考

不久前,围绕着退役运动员生存状态的话题再次被热议,起因是前举重亚洲冠军才力的遗孀身患癌症、生活陷入困境。这已不是公众第一次关注退役运动员的命运。前有邹春兰、艾冬梅生活困难,后又出现张尚武街头卖艺,接连出现在他们身上的多舛命运到底该归咎于何?而中国体育从业者的“后路”,又到底应该怎样变得更安全?

   中国有句老话成者为王败者为寇,但这句话却不太适用于中国的运动员。国际马拉松冠军,亚运会举重冠军,全国女子举重冠军……这些已经为国争光、辉煌灿烂的头衔,却无法掩盖运动员退役后生活的窘迫与贫寒。

1. 部分退役运动员生活现状

  才力曾被称为“亚洲第一大力士”,退役后生活贫困,33岁便因病离世.他曾在洲际级别比赛中获得冠军,在常人看来,这是相当优异的成绩,他本应享有更好的生活。但多年艰苦的专业训练加之不良生活习惯让他承受着比常人更大的伤痛,终因过于肥胖导致“肺内感染呼吸衰竭”而英年早逝。他的遗孀刘成菊如今同样身患绝症,生活无以为继。相类似这样的事件不胜枚举。

9岁便开始练体育的长跑运动员郭萍因超强度的训练导致双脚畸形几近残疾,却无钱治病,连她的父亲,都要为了一个月500块钱去煤矿开工,生活窘迫可想而知;前国际马拉松冠军艾冬梅长期以来同丈夫都没有正式工作,为了养活孩子和交房租摆地摊却不能维持生活,被迫变卖用血汗换回来的奖牌;全国女子举重冠军邹春兰当起了搓澡工,更令人伤心的是做运动员时连吃六年禁药而不能受孕。是什么让退役运动员的谋生之路如此艰难,又有多少人了解,当运动员们退役后,生活却又是如此的窘迫!退役运动员如何安置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徐翠娟曾是全国自行车界的一颗耀眼明星,6次获得全国山地自行车冠军,并组建了深圳第一批自行车车队。现在,然而这个曾见证了深圳自行车运动从无到有的全国冠军。却成了深圳观澜湖高尔夫球场的一名打工者,每月工资除去房租,剩下的也勉强够生活。

亚洲最佳门将惠康,1991年为救一个险球而头撞门柱,当即昏迷。医生给出的诊断是神经性脑震荡。当年球门线上的猛将已经变成了一身赘肉的迟钝的中年人,被禁锢在上海西南角一个精神病康复中心的高墙大院里,病症为忧郁症引发的轻度精神疾病

2. 退役运动员生活现状分析

当人们看到“金牌健儿”衣锦还乡的风光,总会唏嘘体育的“名利场”为他们带来的丰厚收入,却忽视了竞技体育生涯是一种无法持续的生活。不是每个人都能得到奥运冠军,却有不少运动员承受着多年高强度的训练带来的伤病困扰,而离开赛场多年后,曾经的成绩换来的收入早已不敷支出。在大环境下,通过高强度训练出成绩的项目并不在少数。在人们苛责训练方法缺乏人性化的同时,也应当看到如举重、田径等项目本身就容易导致运动员的累积性损伤。即使像排球、羽毛球这样身体对抗性不强的项目,一些专业运动员也存在过早老化的情况。尽管不会像才力一样危及生命,但在日常生活中仍会带来诸多不便。

1984年的残奥会上获得跳远冠军的平亚丽,帮助中国体育代表团实现了残奥金牌零的突破。她有着先天性白内障,且命运多舛,先后经历过下岗、离异和贫困等打击。最落魄时,平亚丽每个月只能领取285元的救济金来生活。不过平亚丽并不甘心于此,展开了自主创业开起了按摩院,这也令她的生活有了明显改观。当邹春兰的事例被媒体公之于众后,在全国妇联的帮助下,她在长春开了一家洗衣店,生活情况慢慢变好。但并非每一名像她一样的挣扎者都能得到命运垂青。时至今日,才力的遗孀收入仍然微薄,还需要通过各方的捐款才能度过难关,这种热潮消耗着社会的同情心,却很难长久保持。

像才力及其遗孀、邹春兰这样的金牌运动员,在金字塔的中端还是如此的命运,那更多处于塔基的体育从业者命运又将如何?这不仅需要体育相关行业的关注,更应得到社会各界的关照。对于教育程度有限、或许对还有伤在身的他们来说,退役后的生路更需要社会和政府的关爱。

  中国女排“五连冠”时期不少佼佼者已经成为体育界官员或者教练,事业有成。而前滑冰冠军杨杨、体操冠军李宁也都通过自己的努力开创了新的舞台。李宁用14年的时间打造了属于自己的运动品牌,如今已遍及世界各大赛场。同样在商海成功的还有游泳名将庄泳和杨文意、乒乓球运动员李菊等等。

     诸如姚明、李宁,都是世界级的巨星。他们对未来的选择远多于普通的体育从业者。我们难以要求每一个才力都能在退役后、在另一个领域达到如此的成就。细细算来,无论是在商业圈、演艺圈成功的前运动员,大多数在运动生涯中就披着“明星中的明星”光环。而更多“塔基”般的普通选手,更需要一份稳定的工作。对于教育程度有限、或许对还有伤在身的他们来说,退役后的生路更需要社会和政府的关爱。

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没有无数默默付出的“塔基”,就不会有姚明、刘翔、孙杨、林丹们的出现,但是我们始终不能忘记为这些“塔基们”的后路保驾护航。

3.对退役运动员安置问题的思考

1)国家在近年间出台了不少改善退役运动员境遇的政策,提供就业帮扶、提升教育水平等等不一而足。以上海为例,早在1989年就发出了《关于本市退役运动员安置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对上海退役运动员安置工作进行了具体规定。1995年起,上海开始在退役运动员安置中采取指令性计划下的双向见面洽谈与组织协调落实相结合的方法,引入竞争机制。2002年,上海根据新形势推出了鼓励运动员退役自主择业的安置方法,并于2005年下发了《上海市自主择业退役运动员经济补偿办法》。于是近年来,我国对于运动员保障和退役运动员安置的工作也在不断完善。以长三角地区为例,江苏省近年来为所有优秀运动员办理基本养老保险和事业保险,并确保运动员100%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鼓励支持优秀运动员免试上大学;浙江省通过各类培训和资格鉴定工作,帮助退役运动员获得体育教师资格证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等职业资格,并给予补偿金支持运动员自主创业。这些都切实的让运动员减少了后顾之忧。

2)但除此之外,全社会可以做的还有很多。例如可以效仿美国职业篮球NBA联盟会强制运动员缴纳薪金中相同比例的部分,运作为基金,专用于运动员退役后的生活保障。普通球员固然要缴纳部分费用,但像科比、詹姆斯这样的天皇巨星,也必须将更多的钱汇入基金。

这种形式就如同一份“行业互助保险”,有其可取之处。在这种体系下,当“才力”再次出现,他们能得到的帮助就不仅仅是官方的救助和热心人的捐款,或是媒体的呼吁,而是由专业运作团队展开的一套系统化的帮扶救助工作。

3)加强退役运动员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从事运动员选材研究的上海体育学院副教授余竹生也曾建议在选拔和培养运动员时要考虑到其职业规划甚至包括对这一运动项目本身的未来目标进行规划。毕竟为了培养优秀出国家级运动员而搞‘人海战术’,不管将来运动员退役的出路,摊开大饼再大浪淘沙,这样的体育事业规划思路可以说的确是不人道的。例如上海市体育局在2009年召开的全国优秀运动员保障工作会议上公布的数据显示,2000年以来上海通过组织安置的退役运动员有564人,选择自主择业领取经济补偿费的有503人。所以我们不难看出,政策扶持固然重要,“自力更生”在不少“退役后”眼中更为重要。而如何做到“自力更生”?其职业生涯规划便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运动员的职业规划和退役转型发展方面,我觉得教练员和运动员管理培养单位,应该有这样的意识。”排球名宿、上海体育运动技术学院院长沈富麟说,“毕竟运动员在成长期间,主要精力还是在提高成绩上,自身是缺乏这方面意识的。”体操冠军退役后地铁口卖艺、举重冠军成为搓澡工等这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严重缺失不无关系

曾经的上海男排的 “自由人”、如今的复旦大学体育教师兼排球队助理教练丁毅,是记者走访的诸多退役运动员中,对自己目前的生活和职业发展最为满意的。走出职业队8年来,他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继续玩着喜欢的排球,“在这里,少了专业队的拘束,多了一块高素质的‘试验田’”。丁毅坦言,自己退役前就开始有意识地进行未来的发展规划,连续考出中学体育教师资格证和大学体育教师资格证,“具备了这样的基本资质,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平台”。如今,他已是上海体育学院的在职硕士研究生,体育科研将是自己努力的又一个方向。上海徐房五人制足球队球员兼教练薛志强,原本是上海申花队的后卫,退役后进入大学学习工商管理,如今正式的身份是徐房集团的一名公司职员。他的球队当中,有的是企业员工、有的是西餐大厨、有的是资深调酒师,足球不再是他们谋生的手段,而是一种纯粹的热爱。

“踢球之外,我们球队的成员都有正事要做,企业管理、动拆迁、餐饮、上大学等等。每个球员都有踢不动的一天,到那个时候,现在学的东西就会真正派上用场。”徐房足球俱乐部负责人王春说。

张晟坦言,刚从田径队出来的时候,社会的复杂让张晟一时有些茫然。在哥哥的引导下,他开始尝试找一些见习和工作锻炼的机会。他说:“找过好几个工作,还做了半年多的销售,没办法,要适应社会生活需要给自己一个过渡期。”他认为,政府和国家政策的作用在退役之初已经发挥过了,如今到了全新的岗位上,人生的道路还很漫长,未来的发展还得靠自己在新的平台上继续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累”的拼搏精神。

4)退役运动员再教育。据调查显示运动员退役后认为的理想状态是能走上教练或者体育教师的岗位,或者成为社区体育指导员,这都是对他们专业优势的继续发挥。但许多面临退役的高水平运动员从懵懂不知的孩童时期,接着走过花香馥郁的青葱年华,继而走入了三十而立的中年岁月,陪伴他们的只有无穷无尽的训练与随之而来的伤痛困扰,文化程度也是良莠不齐。他们对于离开训练队伍融入社会的未知未来除了踌躇无措就是恐惧,对于能走上理想岗位的人数真是少之又少。而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文化技术水平不达标。” 所以帮助退役运动员继续再教育很有必要。上海市体育局局长李毓毅透露,上海市体育局今年已经开始试点推行《上海市优秀运动员职业发展规划书》,将针对每名运动员、从入队时即开始编写,既包含运动员的成长目标和训练中的综合素质提高,也包括运动生涯告一段落后的人生规划。此外,上海还通过“弹性学制”和“长学制”、远程教育、送教上门等方式帮助运动员进行文化学习,不少优秀运动员还进入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攻读学位,“目前20岁左右的运动员基本都在读大学”。 上海体育运动技术学院院长沈富麟也提出对运动员的文化教育的思考,指出运动员除了培养竞技素质,还应接受包括人文教育、思维教育等多角度文化教育,这对运动员很有益。

 中国体育界“小巨人”姚明更为退役运动员做了优秀的楷模,起到巨大的榜样作用,甚至吸引了国内外无数媒体连篇累牍的报道。姚明在宣布退役后,从“姚老板”、“姚评委”到走入高等学府进行深造为“姚同学”,正如姚明所言“一扇门已经关上而另一扇门正徐徐开启”

5)职业队伍训练科学性。中国的体育运动更多的注重成绩和金牌的数量,而忽略了体育的全民娱乐性。在英文里“比赛”就是一场‘GAME’,游戏的意思,所以体育比赛是要玩得开心,不必太过于在乎成绩。所以如何转变体育运动的理念很值得我们去反思。只有让职业队伍训练达到科学性或许才能真正改变退役运动员的命运,

正如复旦大学排球队教练丁毅提出的职业队训练有没有必要花那么多时间?练得越多并不代表效率越高,丁毅提出按照运动员的年龄层次安排训练程度,可以半天训练半天参加一些社会工作,既不会影响成绩,也会对运动员的成长十分有益。

  这样一来即使运动员退役,也可以从事其他工作来保障自己的生活。

1、国家有关安置退役运动员的现行政策

2、一些地方的成功经验

3、国外可借鉴的做法

4、自己的主张和建议

 第十六期顶岗实习承德兴隆分队  承德县一中 体育 宋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