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认识更大的数——“数一数”的教学设计

(2013-03-21 15:12:57)

“认识更大的数(数一数)”教学设计

大庆市杜蒙县他拉哈中心小学   尹红艳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数一数”(2——5页)

    【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本单元内容是亿以内数的认识,包括亿以内数的认识、亿以内数的读写、大数的改写以及近似数的认识。数的概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学生已经学习了 “100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数的认识”,本学期将认数的范围扩展到亿以内。在这一阶段,学生将认识更大的自然数。它不仅是大数计算的基础,而且是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必须让学生切实学好。在这一阶段给学生打好基础,对进一步学习数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情分析】

    认识更大的数是整数认识的最后一个阶段。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学习了100以内、万以内数的认识。

    通过第一学段对数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体会到位值制,即相同的数字在不同的数位所代表的数值是不一样的。也初步了解我们采用的是满十进一的十进制计数法,这些思想学生在万以内数的认识中已接触到,这里引导学生进行迁移和进一步强化和归纳。

    认识更大的数这个单元学生最困难的是对大数实际意义的感受。因为它不像10以内、20以内、100以内数看得清、数得清、摸得着。所以,如果在教学中只是一味地传授其知识点,动力明显不足,对枯燥的数不感兴趣,因而我们要充分利用直观材料和具体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既顺应学生好奇好动的天性,又能使新旧知识巧妙地联系起来。  

    【教学目标】

    1、通过“数一数”“拨一拨”的活动,感受学习较大数的必要性,体会较大数的实际意义;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较大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以及观察、动手、分析的能力。

    3、利用文本数据以及课件出示的数据,增强学生对数的感性认识,同时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节约粮食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通过“数一数”“拨一拨”的活动,感受学习较大数的必要性,体会较大数的实际意义。教学难点是通过多种方法,使学生建立数感。

    【教具准备】

    自制电脑课件、大小计数器、含有100个方格的正方形方格纸以及不完整的数位顺序表

    【教学设想】

    大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所接触了,但受学生年龄的影响,对大数是比较陌生的,尤其是亿以上的数,只知道比较大,但到底是多大?这些数在生活中又有什么用处呢?如果只是在教学中告诉学生大数比较大,只是口头上去感受这个数的大小,那么学生对大数的概念还是比较抽象的,不能从实质上去理解,所以在课堂上我采用了“激——导——扶——放”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玩中理解,玩中感悟。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谈话:

    师: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那到底它有多大?人口有多多?在世界上又有哪些引以为傲的事例呢?现在老师就想利用几组数据来让大家感受一下。

    2、课件出示几组图片

    a、我国的领土面积约为9600000万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三位。

    b、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国大陆人口总数约为1300000000人。

    c、世界上最大的皇宫是北京的故宫。它的占地面积约为720000平方米。

    d、北京天安门广场的总面积是44000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1000000人集会,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

    3、请学生根据课件出示的内容读给大家听。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视觉上感受到这节课所学的数的“大”。在导入环节的设计上,是网友们讨论最激烈的一个环节。在设计之初,这几组大数是由我来读给学生们听的。有网友提出建议,说能不能让学生来读,这样学生的感受会更深刻。但我一直担心学生读不出这些大数。这时,又有网友建议说能不能对学生做个课程前测。做过课程前测后,我打消了顾虑,在课上也确实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4、请学生说出一些关于大数的事例。(学生汇报)并由此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学习“更大数”的必要性。〗

    二、探究与体验

    1、复习:以前学过的数位有哪些?它们相对应的计数单位又是什么?

    2、说一说:如果在计数器上从个位到万位每个数位上都拨出一个珠子,它们分别表示什么?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安排主要是为了学生在新知学习上能够顺畅地探索、尽情地体验作的铺垫。〗

    3、认识“十万”

    a、请学生拿出有100个小格的正方形纸。师:如果1 个小格代表1000,那这100个方格代表的是多少呢?表格如下:

 

 

 

 

 

 

 

 

 

 

 

 

 

 

 

 

 

 

 

 

 

 

 

 

 

 

 

 

 

 

 

 

 

 

 

 

 

 

 

 

 

 

 

 

 

 

 

 

 

 

 

 

 

 

 

 

 

 

 

 

 

 

 

 

 

 

 

 

 

 

 

 

 

 

 

 

 

 

 

 

 

 

 

 

 

 

 

 

 

 

 

 

 

 

 

 

 

 

 

 

 

 

    b、学生以同桌为单位进行讨论,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交流,此刻老师巡回指导。

    c、学生汇报。汇报后老师利用课件演示数的过程。

    d、引导学生在计数器上一万一万地数,数到十万。

    e、小结:万位满十,向前一位进一,就是十万。10个一万就是十万。

    f、请同学们来阅读课本第三页上的“说一说”。并谈一谈感受。

    〖设计意图:这是“扶”的过程。老师充分参与到学生的研究与探索中,为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作铺垫。而计数器的使用,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位值制而设立的。同时,它又是很好的建立位数观的学具,为学生会读写更大数埋下伏笔。〗

    4、总结学习“十万”的学习方法。

    〖设计意图:为学生自主学习更大数打基础。这种安排,学生的目标明确。我又结合网友给出的建议安排了下面的“课件出示自学要求”,这是网友针对课堂容量大,防止学生盲目探索而设计的。〗

    5、认识“百万”“千万”“亿”(利用学习“十万”的方法进行自主学习)

    a、利用课件出示自主学习的要求。

    b、学生动手操作,经历数的过程。

    c、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安排是为了给学生充分自主学习,探究发现的空间,让学生总结数数的方法和发现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d、课件出示:1亿粒大米大约有2000千克,也就是2吨。如果25千克装1袋,可以装80袋。这些大米大约够5000个小朋友吃1天,够1个成年人吃上9年多的时间。

    〖设计意图:因为建立数感是本节课的难点。它不像以前学过的数那样能数得清,感受得到。所以在教学中安排这样的阅读材料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可能的话,再利用一节课与学生一起验证大数的“大”就更好了。就像一位网友给出的建议一样:利用一节课与学生一起算一算全国13亿人口,如果每人拿出一分钱可以做些什么。势必会为数感的建立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5、制定十进制数位顺序表。

    师:以往我们读万以内的数时,我们是借助于什么才把数读准确的?(数位顺序表)那这节课我们研究了这么多的大数,当然更少不了数位顺序表了。不过,数位顺序表的学习我想把权力交给你们,你们有信心做好吗?

    a、请学生拿出印有不完整的数位顺序表(含万以内)请学生自己填写。表格如下:

数位

……

 

 

 

 

 

 

 

万位

千位

百位

十位

计数单位

……

 

 

 

 

 

 

 

 

    b、汇报,集体完成课件上的数位顺序表。

    c、师:为了读大数方便,科学家们还把我们的数位顺序表里的每四个数位为一级。(课件演示数级)

    〖设计意图:把计数器的位值制概念抽象出来,既是对学生动手操作掌握情况的一个检验,又是下一节课学生顺利读写更大数的铺垫。〗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5页的第6题。(填空题)

    2、课件出示课前那几组大数。

    a、我国的领土面积约为9600000万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三位。

    b、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国大陆人口总数约为1300000000人。

    c、世界上最大的皇宫是北京的故宫。它的占地面积约为720000平方米。

    d、北京天安门广场的总面积是44000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1000000人集会,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

    请学生在计数上拨出这些数,并再一次尝试读数。

    〖设计意图:填空题的设计是为了防止课堂浮躁化而安排的。旨在了解学生经历数数后对新知的掌握情况。〗

    四、总结与拓展

    师: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关于大数,你还想知道什么?(总结部分是先请学生谈收获,再让学生说一说关于大数还想知道什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