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踏湖因承载了苏轼而深邃和辽阔起来
——苏轼赋诗马踏湖《横湖绝句》考略
文·巩本勇
遥望大宋朝古道上站立的文人墨客,领军人物当属苏轼和辛弃疾两位前辈。对于苏轼是否确实入游过我们桓台马踏湖,对于《横湖绝句》一诗是否真正吟咏的马踏湖景观,一直不乏有质疑的声音。1985年,华沟村民在青丘上重修祠宇,中塑鲁中连、苏东坡、诸葛亮、颜斶、辕固五位先贤像,以示纪念。不难看出,这丝毫不影响湖区人始终如追星之族,对这位苏文忠公倾注着足够多的景仰和亲近。
一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他出生在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汉族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泛,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在苏轼移任湖州的第三个月,一群和苏轼有嫌隙的御史,为了讨好王安石,便指称他在诗文中歪曲事实,诽谤朝廷,并请皇上下令司法官员判他的罪。不久,苏轼就被送入狱中,这就是著名的 “乌台诗案”。
神宗原本就喜爱他的文学,又有生病的曹太后(神宗祖母)为他说情,最后只定了苏轼 “讥讽政事”之罪。是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神宗皇帝判他流放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苏轼终于免于一死。柔情一脉,文坛巨星身陷囹圄,便是读书人千古伤心的种子。
元丰七年,苏轼四十九岁时,宋神宗为他恢复名誉,任为登州(今山东省蓬莱县)知事,仅五日,又受朝廷之召出任礼部郎中。这年腊月调回京都开封,任起居舍人。官场沉寂五年多复出,遭受打击迫害后心灵上挥之不去的伤痛尚未抚平,但苏轼依然为民请命,革除弊政不惜影响前程。在任五日内,苏轼既做了《气巴登州榷盐状》、《议水军状》两件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好事。
登州是“山海名邦”,苏轼登州任上,因其过于短暂,正史中叙述很少,但老百姓没有忘记一代名臣良吏,纷纷立石以志,今有苏公祠、卧碑亭为证。苏轼现存于蓬莱阁的手迹——千古绝唱《登州海市》是大文豪留给蓬莱的一笔巨大的文化财富,也是历代蓬莱诗文的领唱,清人张弓有诗赞曰:“赖有公来官五日,三山万古重蓬莱”。
二
苏轼具有超人的禀赋和旷达豪爽的性格,这些与他具有高境界的儒、释、道有关。他的弟弟苏子由在济南任职,苏轼在赴京任礼部员外郎的途中,转道去了新城县(桓台县)的马踏湖。马踏湖区的鱼龙村北二公里处有李家台子,据考证,为苏轼登临赋诗处,后人曾建有胜处祠和东坡亭。
马踏湖位于山东省桓台县北部,古称少海,又名官湖,面积100余平方公里。因其碧水连天、风光无限,为历代达官贵人所向往,文人墨客多会于此。湖内古迹风韵浓郁,胜迹随处可见。苏轼每到一处都会有一些美妙的传说和故事,令人流连忘返。
在马踏湖的青丘,如今的华沟村,苏轼极目望去,马踏湖美极。远处,耸峙的楼阁,错落的村舍,由沉入天际碧波里的影影绰绰一线,渐渐地浮出水面,又渐渐地矗立起来。片片白帆,慢悠悠地向前行进。一群水鸟,自由自在地上下翻飞。湖里的鱼儿真多,你拍拍手它们就成群结队而来,张口与你寒喧,当一听到竹篙点水之声,又都扑啦啦一翻身,打个亮闪儿,不见了。荷花虽在凋零,但那花瓣纷浮于水面,洒落得满湖芳香。蒲苇迎风摇曳起来,再也不是碧波滚滚了,而变成了滔滔金浪。
“舟行碧波里,人在画中游。”苏轼情不自禁地连连失声赞叹:“好一个北国江南啊!”
苏轼来马踏湖的消息一传开,大家都争相见这位贤明的父母官。苏轼在杭州做刺史时,疏通了西湖,使四周的田地得到了灌溉,迎来了年年好收成。当他看到苛捐杂税逼得老百姓无法生活的时候,愤笔写下了“龚黄满朝人更苦,不如却作河泊妇”的诗篇。他为人正直,不畏权贵,为老百姓说话,替老百姓办事,老百姓打心眼里爱戴他啊!
马踏湖上人家是好客的,又正是鲜物最丰盈的季节,都尽心巴意地接待他。湖民这质朴、真诚、热情的举动,深深为苏轼所感动。他满脸显露出喜悦的神色,不时地向人们打着招呼。一位老人乐哈哈地向苏东坡介绍:“咱这马踏湖啊,生长着稻、藕、菱、蒲、苇等十几种作物,出产鲤、鲫、鲈、虾、蟹等也不下于几十种。”他热情地为苏轼解说,很怕忽略了马踏湖上的一草一木。苏东坡指了指湖中那个小洲,说:“要是在上面盖一座亭子,大伙湖中干活累了可以休息,遇到坏天气可以避风雨,每逢良辰佳节都来这里玩赏玩赏该多好哇!”
苏轼来到这马踏湖,感到就像到了家一样热呼呼的,而马踏湖的人们对苏东坡呢,如同久别方归的亲人一样亲热。在马踏湖区一片热切、欢乐的气氛里,他赋诗《横湖绝句》,来赞美马踏湖:“贪看翠盖拥红妆,不觉湖边一夜霜,卷却天机云锦缎,纵教匹练写秋光”。
此诗用夸张的手法和恰切的比喻,形象的描写出了秋日马踏湖上秀丽的迷人风光。多好的诗啊!短短的四句,把马踏湖美好的秋天,描绘得简直像一幅动人的图画,道出了令人心驰神往的秋日湖光神韵。
后来,人们为怀念曾游览过马踏湖的苏轼,就把他赋的《横湖绝句》佳诗,取下末后两句倒数第二的各一个字,将马踏湖改名为“锦秋湖”。苏轼的人格魅力,便在马踏湖区永远没有了谢幕。
三
这样,对于苏轼是否确实入游过马踏湖,对于《横湖绝句》一诗是否真正吟咏的马踏湖景观,你心中就有明确答案了。苏轼赋诗马踏湖之后,引来无数文人墨客、宦海游子到此吟诗抒情,如元代地理学家、兵部侍郎于钦,明代诗人王象春、王象艮,清代诗人王渔洋、王士禄等。于钦的《锦秋亭》,描绘了马踏湖绝类江南的大好风光,乐而忘返的爱恋下,产生了要与白鸥一起住在这水云之乡的美好愿望。
明嘉靖年间,当地人为纪念苏轼和于钦,在李家台子建起胜处祠。胜处祠有殿厦三楹为祠堂,大门居中,砖木结构,古朴庄重大方。门匾为:卷云写练。楹联是:霜风收绿锦,且作清游寻胜地;翠盖拥红妆,更教思古发幽情。迎壁正面镌刻着苏轼的《横湖绝句》,背面刻有于钦的《欧盟律诗》。院墙内大门两侧,有画廊相称,湖中水产鸟类以次分陈。祠堂门匾上书胜处祠,楹联是:两代豪杰留胜处,一朝明公治锦秋。大匾为:先忧天下。祠堂内壁悬挂着欧盟两字的巨幅中堂,对联是:缅于公战马,怀苏轼神笔。分左右敬挂苏于画像。乾隆末年上建了一处凉亭,名曰东坡亭,也叫超然亭。西北高悬东坡亭三个大字,是知县刘大绅手书。有联云:静亭尽览湖中趣,幽室能观水下山。历史上,胜处祠吸引着许多游人。 诗人们一面陶醉于北国水乡的湖光胜景,一面怀着无限敬仰之心,探访古贤遗踪,发其思古之幽情,从而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这些异彩纷呈的佳作,从不同角度描绘了马踏湖的迷人风光,揭示了各个历史时期马踏湖的沧桑变迁。
清初,号称“江北青箱”的新城王氏家族,非常认可苏轼父子的一生沉浮宦海、驰骋翰墨的成就。以王渔洋为首倡导,在马踏湖冰山遗址修建一座三贤祠。三贤,也就是鲁仲连、诸葛亮和苏轼。祠堂抱厦木柱上刻联为“异姓三贤,卧龙谪仙天下士;数代一堂,汉相宋儒战国才”。大门座北面南,门联为:“异姓结同心之侣,一堂萃三代之英”。门前有石狮一对。门东侧为钟楼,高约八米,悬吊大钟。门西侧为火池。当然,这不单是王氏家族的意图,也是全湖区人民的意见。
新中国成立时,三贤祠已废圮。仅留《重刊续修三贤祠记》碑一幢。碑文中有:“若世远年湮,祠宇再造,后之君子并入辕固、颜斶为五贤祠乃完善”等语。1985年,华沟村民在青丘上重修祠宇。中塑鲁中连、苏东坡、诸葛亮、颜斶、辕固五位先贤像,以示纪念。五贤祠是一组中轴对称的四合院式仿古建筑。大门南向,东南、西南两角分别高筑角亭。由大门向里,左右两侧为厢房,正面为祠堂,皆台厦廊檐,古仆典雅。祠堂匾额书“五贤祠”。堂前厦柱题联:“异姓五贤英名传万古;数代一堂功业垂千秋”。祠堂门柱及东西两厢房门厦各柱也多有题咏。
现在,苏轼不论在文学的、史学的、艺术的各种领域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理解、重视和研究。“临事必以正,不能俯仰随俗”(苏辙《东坡墓志铭》),这是苏轼一生为人的准则,也是他创作的准则。
苏轼赋诗马踏湖《横湖绝句》,让马踏湖声名鹊起。孟庆尧先生在《马踏湖上读苏轼》一文中撰写的另一段话,就道出了马踏湖人的心声:“也许苏轼原本就不是世俗中人,江山胜迹、天地景致,都是大块假之文章,借以丰富中国乃至世界文明。浮云时政、孤月此心,山水属于他,他也属于山水。在我眼里,马踏湖因承载了苏轼而深邃和辽阔起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