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学反思
(2020-08-07 00:16:49)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育教学 |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难度不大。结合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我关注到以下几点:
1、关注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引导,做好初高中衔接。
学生刚从初中升入高中,还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上式到抽象逻辑思维的初级阶段,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还没有形成逻辑思维的习惯。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都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启发式学习,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求不高。而高中内容多,进行进度加快、课堂密度大,知识信息广泛,题目难度加大,只靠教师讲、学生听已很难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这就要求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总结规律,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对学生的自学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我以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引导学生对以往所学的数学内容用集合的形式来梳理,潜移默化地进行了初高中知识的衔接。比如通过阅读课本湖泊的实例,提出问题“这些实例有什么共同特征?”
2、帮助学生养成数学阅读的习惯。
本节课新概念、新符号较多,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然后提出问题,在进行交流,让学生在阅读与交流中理解概念并熟悉新符号的使用。
3、突出重点内容,循序渐进的学习集合。
本节课的重点是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教学时,避免加深难度。不要讨论集合论。例如,集合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只需要通过具体例子说明,不需要让学生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