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道德经》
(2022-12-16 14:02:50)分类: 闲言闲语 |
很多人一想到《道德经》就立刻会想到老庄思想,就是老子和庄子的思想学问自成一派的意思。其实仔细去研究古人的一些典籍,我们会发现老庄思想只是后人的一种牵强附会,因为在春秋战国时期及后来的一些著述中,都提到黄老之学或者黄老治术的说法,并且明显早于老庄一说。
黄老之学中的黄一般指黄帝,老指老子,不过我觉得应该不是黄帝,而是后人的假托之说。研究黄帝的思想和著述,能够更有利于我们了解老子思想的来源和传承关系。既然叫黄老之学,那很明显,老子的《道德经》思想来源于黄帝,或者继承发扬和补充了黄帝的思想。
而黄帝我们大家都知道,是中华民族的祖先,据说还是阴阳五行理论的创始人。关于代表黄帝的思想著作,据我所知,估计也只有《黄帝内经》和《黄帝阴符经》等这些不多的典籍了。
这里我只是对《道德经》思想来源的一个历史考证,具体的情况就不再引申开来了,否则又要啰嗦很多,大家有兴趣可以自行去了解。
《道德经》到底是一本什么书呢?历史上的解读版本很多很多。我也曾经想过解读或者说翻译一下老子的这本书,但是后来我感觉,《道德经》是不能用来翻译的,而是用来领悟的,是用来放在床头,可以一辈子没事翻翻看看的书。如果翻译出来,不仅很难解读他的本意,而且会有断章取义、曲解本意的问题。
首先,道德五千言是一个整体,虽然他的每段话都很富有哲理,可以单独拎出来说事情,但是,如果你不能整体的去理解这本书,把这五千言反复阅读和理解,是不能完全领悟到精髓的。
其次,等你真的完全领悟到道德经的真意,懂得老子在说什么了,你也就不想翻译或解读这本书了,因为正像老子说的:“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所以,我可以这样说,历史上以及近代、现代翻译和解读道德经的书,都是不合格的,无意义的,恰恰是那些没有读懂《道德经》的人,才喜欢自以为是,或者夹带私货,或者别有用心的去解读这本书。因为真懂道德经的人,已没有了教化之心,只想如老子一般,骑牛西去。
历史上唯一一个能比较充分的解读《道德经》思想的,在我看来也许就庄子一个人了,但是,他也没有用老子的方式来解读道德经,因为翻译不了,语言本身的歧义和局限性无法完整的表述老子的思想。所以,他最后只能用寓言的方式来完成对老子思想的解读。在我看来,这也许是一种最合适最恰当的方式。
虽然从开始看《道德经》到现在也差不多有二十余载了,但我也不敢说完全看懂了,或者领悟了。故做为闲聊的方式,勉强来说一说这本书的大概思想,也算是对喜欢这本书的人一个指引。
中华文化的思想总源头其实都来自于伏羲,或者说是他创立的八卦;到黄帝时代,再一次发扬光大,扩展了应用;而老子的思想,也基本来源于此。他们都属于古人对自然世界的精深认识和高度概括,也体现了人与自然世界和谐共处,顺应天地的基本思想。
如果说伏羲是用先天八卦(河图洛书)这种最简单的符号形式高度抽象化的概括了世界的本质;那么黄帝就是用阴阳五行,天文历法等以文字为符号高度概括了人类与自然的本质关系;而老子,则是将二者的思想本质用哲理性的语言进行了概括性的描述。
《道德经》分为道经和德经,我们当然首先应该理解道和德的概念。在老子的思想里,道为体,德为用,道为无,德为有;用白话来理解,道就是一个筐,可以装任何东西,所以老子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意思道是空的,而且装不满;用数学来表达,道就是0,所以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按照现代语言来解释,就是道创造了宇宙,创造了世界。有点类似上帝的意思。所以,我们看到在道经中,老子通篇都在介绍和描述道的形象和含义,并用自然和社会中的各种概念和事物来进行类比。
而德经是指什么的,就是指道创造出来的1、2、3,指装在道这个筐里的所有事物。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我们看到的这个自然世界,理解为整个宇宙。德当然遵循了道的特性,也可以说上帝创造了万物,万物都遵循了上帝安排的规律在有序运行。所以“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就是无极,无极生太极,就有了德,太极生阴阳,形成了物(具体的形象或事物),阴阳变四象,再到八卦,万物就都有了自己的发展演变趋势和规律。我们的世界都遵循了这样一个法则。
但是,《道德经》虽然来源于易经思想以及阴阳五行思想,却跟他们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因为易经思想发展到后来,其实已经被物化和利用了,也就是说人们对易经思想的利用,不仅用来掌握了自然的规律,还用来武装了人类社会,所以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到,先道而后德,其后人们用仁和义来模仿自然,最后渐渐用“礼”这种形式主义来代天行事,导致从无为变成了有为,从有德变成了无德。
“礼”是什么呢?“礼”就是把形而上的自然世界的规律框定成形而下的人类世界的规则和制度,让人们依照阴阳五行的理念形式化人类社会的制度分工,社会分配乃至具体的农耕劳作,从而完全限制了人的自由自然的天性,形成了人们的是非好恶等观念,与真正的大道相像而被。
也可以这样说,伏羲及黄帝创立的思想,就像科学家发现了这个世界的规律,然后大量应用于人类社会,最后却发现早已背离了他们的初衷,成为反噬和束缚人类社会的一件武器,乃至后来孔子创立了儒家思想(其来源也是易经和阴阳五行的理念),完全验证了老子的预言:“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所以,《道德经》没有讲仁和义,没有讲阴阳、四象和八卦,没有像易经和阴阳五行一样指明事物的运行和发展规律,而是希望人们回复到事物的本来状态,告诉人们事物的本来状态是怎样的。
人们习惯用辩证法的思路去理解《道德经》,那就已经错了。就像《道德经》第二章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按照大多数人的理解,这不正是辩证的思想,有了美,才会有丑,有了善,才会有恶。而真正的理解应该是这样的:天下本来没有美丑和善恶,而是人们人为的用观念来制定这些美丑善恶的标准,比如唐朝以胖为美,宋朝以瘦为美,而非洲某部落以长脖子为美,这些都是人的观念在作祟。所以庄子借用盗拓的故事大骂孔子,人们应该骂孔子为盗丘,而不是骂强盗盗拓,善恶是非也只是人们强加的一种观念而已。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道德经》是反科学的,是反规则、反制度的,是反社会、反国家的,因为自然之道不需要有为,是无为自然自在的。用有为的方式去管理社会,认识世界,最终会背离自然之道。所以《道德经》56章曰:“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
那些把《道德经》当做政治书解读的,肯定是别有用心、先入为主的;那些把《道德经》当做辩证法来印证的,多是自以为是的;那些把《道德经》当做人生哲理来读的,只是一知半解而已。倒不如有一些把《道德经》当做气功理论来研究的,也许还能看出点名堂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