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画面中的光线与色彩

标签:
北京通宇思科数字电影教育文化影视后期培训娱乐 |
分类: 影视后期制作 |
这部《探戈》里的色彩风格非常风格化
色彩是一种视觉现象。我们之所以能够看清周围的事物是因为有了光线的照射,所以色彩是由光线所产生的,没有光,我们就什么也看不见,更谈不上色彩了。英国科学家牛顿曾经作过这样的一个试验:将一束太阳光引入暗室,并使其通过三棱透镜折射到白板上,结果发现阳光经过折射被分离出七种不同颜色的光线,这七种不同的颜色分别是红、橙、黄、绿、青、蓝、紫,于是将这七种单色光称为光谱。
太阳光之所以能够被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是因为它们的波长各不相同,红色光的波长最长,紫色光的波长最短。它们都是可见光。在这七种颜色的光谱以外,还有我们肉眼看不到的光线,如红色以外有红外线,紫色的光有紫外线等等,它们都是不可见光。光线的色彩性质,由光线的振幅及波长两个因素决定,振幅的大小会产生光线的明暗区别,波长的不同会产生不同颜色的光,波长越长,越偏向红,反之,波长越短,就越偏向紫色。
人们都很自然地认为,任何物体都有其本身的颜色,这些颜色好像是固定在物体上面的,但是在黑暗的情况下,我们是什么颜色都看不到的,甚至有时一个有固定颜色的物体,在特定的光线条件下,它又会变成另一种颜色效果,这是为什么呢,从前面我们对色彩形成的认识中我们就能作进一步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我们所看到的色彩,是由于光线照射到物体上,再由物体对光线进行反射或透射之后,刺激我们的视知觉,我们就看到了色彩,所以光线和物体反射或透射情况的变化,就必然引起色彩的变化,其变化的结果将如何呢,我们从如下几方面来加以分析,从中找到结论:
光源色
光源色是指如太阳、灯泡、蜡烛、霓虹灯等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所生产的光色,其中正午的太阳呈白色的混色光,早晚的阳光则偏于暖色,日光灯偏于青绿色,各种灯具、蜡烛等也都有其各自的色彩倾向,霓虹灯则依其自身的颜色而变化
固有色
固有色,顾名思义那就是物体自身固有的颜色,我们已经知道,当物体受到光线的照射以后,吸收了部分颜色的光线,而反射其余部分颜色的光线,我们所看到的物体的颜色正是被物体反射出来的光线的颜色,比如说西红柿是红色的,正是因为西红柿的表面反射红色的光线而吸收其他颜色的光线,所以西红柿是红色的。而树叶的表面只反射绿色的光线而吸收其他颜色的光线,所以树叶是绿色的,这些就是固有色,然而当绿色的光线照射在西红柿上时,由于西红柿没有红色可反射,所以它就呈现中灰黑色,这就是前面所说的在特定的光线环境下,物体的色彩会发生变化的情况。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对物体固有色的界定,是以其在日光的照射下为基本条件的。
透明色
这是一种相对复杂一些的色彩现象。当物体自身呈透明或半透明状态时,经过光线的照射,它就呈现出光线透射后的色彩效果,当物体本身含有杂质或色素时,由于杂质或色素对透过的颜色产生过滤作用,就形成了透明色,所以透明色是透明物体滤掉光源色中的部分光色后,呈现出的其余部分的光线颜色,我们常用的灯光色纸就是利用这一现象来改变光的颜色的。
复合色
事实上,物体并非只是单纯的反射或透射某一种或两种颜色的光线,我们所感受到的颜色,是物体反射或透射的比较多的光线的颜色,而其他颜色的光线也不会被完全地吸收,也会有少量的反射,所以我们所看到的五彩缤纷的世界,是物体在光线的照射下,反射或透射出的复合的光色效果。色彩的最终呈现,其决定因素是非常复杂的,最主要的有如下几点:
物体的分子结构;
物体的性质;
光线的性质;
物体表面的质感;
观看时的心理因素等。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有关于光、色关系的如下结论:
所有物体所呈现出来的颜色会依光源色的不同而产生变化,而且多数情况下并非只是单纯的反射或透射某种单色光而是混合了数币单色光而形成的复合光色我们可以把这些原理应用到照明设计中,利用各种不同色彩效果的光线与各种表面材质的相互作用,来营造不同的色彩气氛及效果。
另外,在光、色关系中,物体所呈现的颜色与受光量,也就是照度,也是有着密切关系的,一般地说,照度越高,颜色就越饱和、鲜艳,刺激度就越高;反过来,照度越低,颜色就越暗淡,越模糊,刺激度也就越低。还有一种特殊的情况,当照度过高以至超过一定的限度时,就会变得白茫茫的一片,这时色彩就产生了失真,这种情况在照明设计中是非常忌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