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到底是“捏丝”,“掐丝”还是“摄丝”?(二)

(2015-03-27 13:22:29)
标签:

文化

http://s5/mw690/003yF8Xpzy6R1wIVkvqa4&690
彩漆戗金龙纹菊瓣大捧盒

接(一)进一步分析。

先分析 “掐丝”、“捏丝”、“摄丝”三个词。

然后分析“掐丝盒子”、“捏丝盒子”以及“摄丝盒子”。

最后分析“掐丝戗金五彩大盒子”、“捏丝戗金五彩大盒子”、“摄丝戗金五彩大盒子”。

为什么分析后面两种呢?因为通过搜索,文献中有“掐丝盒子”、“捏丝盒子”以及“摄丝盒子”,最后分析“掐丝戗金”、“捏丝戗金”、“摄丝戗金”的用法以及解释。

关于掐丝一词,在《叶圣陶集 7卷》1989的《景泰蓝的制作》中是这样说的:景泰蓝的制作工艺,第二步工作叫掐丝,就是拿扁铜丝(横断面是长方形的)粘在铜胎表面上。这是一种非常精细的工作。掐丝工人心里有谱,不用在铜胎上打稿,就能自由自在地粘成图画。

在百度百科说:

掐丝,是景泰蓝制作中最关键的装饰工序。古代金工传统工艺之一。将金银或其他金属细丝,按照墨样花纹的曲屈转折,掐成图案,粘焊在器物上,谓之掐丝。江苏刊江东汉广陵王墓所出龙形金饰即有掐丝工艺制成的图形。此项工艺不仅在宝石、金银饰上运用,珐琅器也运用,如掐丝珐琅器等。

关于捏丝一词,在《中国轻工业传统名产品列传》1988版中说:景泰蓝,又称珐琅和铜捏丝珐琅,它是用细扁铜丝掐成图案,焊在铜胎形上,再点填上彩色釉料,经烧制、磨光,镀金而成。具有浑厚庄重、富丽典雅的艺术特色。

百度百科没有捏丝一词条,只有“捏”条,但是其中所举例子中用到了前面的“只见几个婆子手里都捧着一色捏丝戗金五彩大盒子走来。

关于摄丝一词,没有搜索到相应的书籍描述,百度百科没有摄丝一词条。

关于掐丝盒子,见于《红楼梦大辞典》冯其庸  李希凡主编  1990 版,其中是这样解释的:即掐丝珐琅捧盒。掐丝珐琅,参见“珐琅”条。

掐丝珐琅条是这样说的:

元代称“鬼国嵌”,从阿拉伯地区传来我国。有金胎、铜胎,以铜胎为主。做法是把薄而窄的铜丝掐成图案,粘在铜胎上,填以各色珐琅料,经烘烧、磨光、镀金而成。錾胎珐琅:又称“佛郎嵌”,元代从欧洲传入。胎由铸造、锤焊而成,减地起线形成图案,其余工艺同掐丝珐琅。画珐琅:亦称“洋瓷”。明清之际由欧洲经印度传入。一般先烧白釉器,涂以黄底子,再画纹样。广州画珐琅以其色彩鲜艳、花纹富丽、用笔流畅而独辟蹊径。透明珐琅:在金银胎上涂以透明的珐琅质烘烧而成,俗称“烘蓝”。其他还有来自  《红楼梦鉴赏辞典》  -孙逊主编  2005 版,以及来自  《红楼梦小考》  -陈诏著  1999 版。

关于捏丝盒子,有来自《红楼梦小考》陈诏著  1999 版,其他还有来自  《清代内阁大库散佚满文档案选编》大连市图书馆文献研究室  辽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译编  1992版等书的描写,没有具体解释,但是根据前面“景泰蓝,又称珐琅和铜捏丝珐琅。”的解释,可以认为这是一种习惯说法,或者说是一种别称。

关于摄丝盒子,有来自  《龙凤艺术》沈从文著 1960版的解释:细竹丝编织成的盒子。或部分加漆,或全部加漆。康雍时制作常是底盖一部分用木涂漆,盖上用金银泥仿恽南田蒋南沙画法,描绘折枝花果。四川、福建和江浙的湖州、杭州、扬州,都有作得极精美的。

其他还有来自  《天津民俗》尚洁主编  2004版以及《红楼梦辞典》周汝昌  1987 版的解释,大都相差无几。

关于掐丝戗金五彩大盒子,只有极少数书籍采用这个名称,如《红楼梦 曹周本》 ()曹雪芹著 周玉清续  1999 版中使用过。

而且我们无意发现冯其庸  李希凡主编的《红楼梦大辞典》1990 版,有一处错误,其在正文中使用的是丝戗金五彩大盒子,但是索引表中则写成掐丝戗金五彩大盒子。

关于捏丝戗金五彩大盒子,见于《(红楼梦)辞典》杨为珍,郭荣光主编  1986  版,其中解释丝戗金为:把捏成各种图案花纹的金丝嵌在器物上。戗金,在器物上镶嵌金饰。

冯其庸  李希凡主编的《红楼梦大辞典》正文内解释:捏丝戗金五彩大盒子是一种有窗孔的漆捧盒。有的窗孔分布在盒周围,窗孔捏铜丝成纱状;有的是漆底漆盖,中腰有漆边框的捏铜丝纱围子。“戗金”,漆器工艺之一种,详见“戗金”条。这种捧盒的特点是透气而非密封的。其他还有来自  《中国历代民俗考》陈汉章  :国立北京大学中国民俗学会民俗丛书等书的解释或者使用。

关于摄丝戗金五彩大盒子,见《龙凤艺术》 沈从文著  1960版的解释:大捧盒有径过二尺四寸的。摄丝明代只称竹丝。这里指的是用细竹丝编成,部分露胎,其余有彩漆填金花纹的大捧盒。其他还有来自《古器物图解》李泽奉等编  1993 《辞海 语词分册》夏征农主编  1988,以及来自 《红楼风俗谭》邓云乡著  2004 版解释为:这“摄丝戗金五彩大盘”,便是竹篦胎漆器。

这样问题就出来了:不同的描述,表示为不同的器物:

图示只能表示为类似的器物,而真正是何物,不得而知。

http://s3/mw690/003yF8Xpzy6R1wUt3Ro52&690
一类是掐丝珐琅类盒子或者捧盒。

http://s7/mw690/003yF8Xpzy6R1wYzaLQ26&690
一类是细竹丝制成的漆器类盒子或者捧盒。

同时还有一类是有窗孔的漆捧盒,而且此种捧盒有铜丝形成的透气窗口。

此类捧盒,没有找到类似的图像。

一共对应三种盒子或者捧盒:掐丝珐琅类盒子或者捧盒,细竹丝制成的漆器类盒子或者捧盒,或者是有铜丝形成的透气窗口的漆盒或者捧盒。

为什么会这样呢?难道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吗?还是后来的抄本的抄写者,由于种种原因把一个字抄成不同的字呢?

由此可见,红楼梦的不同版本,仅仅因为一个文字的不同,就带来了描述对象的变化,这是否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事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