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仝的《七碗茶》原文、作者简介
(2015-02-20 10:48:02)
标签:
卢仝的《七碗茶》原文 |
分类: 古今诗文 |
高丈五睡正浓, 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 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
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
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 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蓓蕾, 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
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
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
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
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 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 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
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
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 在何处?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
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
堕在颠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
到头还得苏息否。
卢仝(音tóng
〈形〉)(约795~835年),号玉川子,济源(今河南)人,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县),唐代诗人。卢仝一生爱茶成癖,被后人尊为茶中亚圣。《七碗茶歌》是《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最精彩的部分,它写出了品饮新茶给人的美妙意境:第一碗喉吻润;第三碗便能让诗人文字五千卷,扬扬洒洒,神思敏捷;
第四碗,平生不平的事都能抛到九霄云外,表达了茶人超凡脱俗的宽大胸怀;喝到第七碗时,已两腋生风,欲乘清风归去,到人间仙境蓬莱山上。一杯清茶,让诗人润喉、除烦、泼墨挥毫,并生出羽化成仙的美境。写出了茶之美妙。茶对他来说,不只是一种口腹之饮,茶似乎给他创造了一片广阔的精神世界,将喝茶提高到了一种非凡的境界,专心的喝茶竟可以不记世俗,抛却名利,羽化登仙。
卢仝著有《茶谱》,被世人尊称为“茶仙”。这首《七碗茶歌》在日本广为传颂,并演变为“喉吻润、破孤闷、搜枯肠、发轻汗、肌骨清、通仙灵、清风生”的日本茶道。日本人对卢仝推崇备至,常常将之与“ 茶圣”陆羽相提并论。
至今的九里沟还有玉川泉、品茗延寿台、卢仝茶社等名胜。
住河内济源思礼村的卢仝,(约795—835)号玉川子,是“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的嫡系子孙,虽出身名门望族,家境却十分贫寒。他耿直孤僻,淡泊名利,尤厌恶官场的孽政弊息,不入科考,隐居山野,刻苦攻读。不被高官厚禄所诱,拒绝仕途,以清贫耿介闻名。朝廷闻知卢仝的才学,曾两次征他为谏议大夫(官位五品),但他憎恶朝廷宦官专权,卑视官场龌龊,都未应命而谢绝。正如他《冬日》诗中所曰“上不识天子,下不识王候。”(《全唐诗》卷588〈卢仝诗集〉)。韩愈尤以喜爱卢仝的才学和狷介高洁的节操,在任河南令时对卢仝时有接济。因此,卢仝一生与韩愈、张籍、孟郊、贾岛浑在一起,成为唐代韩孟诗派的重要人物,继而成为中国的“茶仙”。
前一篇:[转载]83岁超模乃人生赢家!
后一篇:赵朴初的《吃茶》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