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转载 |
后记
段玉贵这个名字在我耳边并不陌生,也听说过他的一些趣闻轶事,但由于隔行如隔山,同住代县,却无缘一面。一次偶然的邂逅,我有幸结识了这位民营企业家。
好像是夏末秋初的一个下午,我在公园散步,遇上了韩俊、栗世谦、高子俊三位老领导,他们还相跟着一位,我当时并没留意。寒喧之后,老韩指着他身边的那个人问我认识不认识,我摇摇头,当老韩告诉我此人正是段玉贵后,我吃了一惊,才留神起这位名人。他个子不高,穿得土里土气,大热天没穿凉鞋,而是穿着一双高腰胶鞋。我心里叽咕,重名重姓的人太多了,他是不是民营企业家段玉贵呢?我重新审视了一番段老,他虽然穿着土了点,但双眼却闪烁着智慧、诚实的光芒。老栗告诉我,说老段刚从工地回来,还没换衣服,他们半路相遇,就结伴乘凉来了。
http://s1/bmiddle/00689p2pzy74duSsPgkc0&690(后记)&nbs" TITLE="[转载]《路在脚下》——段玉贵回忆录
在代县,好多人称我为“作家”,其实我根本不配这一高雅称号,不过是闲暇之余写了点东西,拍了两部电影而已,离作家这个称号还差得很远。三位老领导说段老不仅是位优秀的企业家,而且个人经历颇为传奇,建议让我写他的回忆录。说实话,我对人物传记这种文体还没接触过,心里难免有点踌躇,一时没有答应。担心有三:一、对笔下人物不熟悉,描述不准确容易对段老本人造成伤害;二、觉得资料太少,写不成一部传记作品。代县的企业家大多幼年贫寒,长大后靠自我奋斗赚了点钱,经历简单,故事性不强,很难拼凑成一部作品;三、自己到底有没有这种才能,心里没底,兜开弓放不出箭怎么办?老领导们一再劝说,我怀着试试看的心态开始接触段老。
我和段老都有早起床的习惯,为了不影响正常工作,约定采访时间一般安排在早上。记得第一次采访是在段老的路桥公司,由于我去得早,正赶上吃早饭,我们俩就在他的办公室边吃边聊。我原以为段老用餐应该比一般人讲究,注重营养均衡,荤素搭配,谁想端上来的却是一小盆摘麻花炝疙瘩饭,还有几个小馒头,一碟子老咸菜。段老指着饭菜说:“我一天吃不了十块钱。”又指指桌上的整条烟:“只是这东西费钱,应了老板的名,不上档次的烟拿不出手,而且一天一条还不够。”我有幸跟他去了几趟乡下,发现他每天一条烟确实不够,一路像天女散花一样扔给相识的、不相识的,而且大部分是平头百姓。
段老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位不摆谱的企业家。
通过多次采访接触,我发现段老是个非常朴素的人。无论日常生活,还是交朋结友,从没有炫富显贵的作势派头,说话幽默风趣,诙谐中带着豪爽;办事雷厉风行,一诺千金,从不含着骨头露着肉。年近七旬,思维清晰,智慧十足,而且没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叹咏调,大有“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凌云志。
我既听段老本人讲述,更注重外人对他的评价。他的一生,正如他在序言中说的一样,既是不幸的,又是万幸的。他的荣辱,始终与共和国的命运紧紧相连。他经历了党的三代领导集体,见证了国家由弱变强的历史,他创业的每一个阶段,就是一个时代音符,所以他感触颇深,非常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随着和段老交往的逐渐加深,这个人物形象在我脑海中渐渐清晰起来,觉得并不是没有可写的,而是应该大书特书,他从一个放牛娃成长为一名企业家,本身就是一部传奇故事,而且他的人生经历颇具戏剧性,道路曲折,落差很大,感情丰富,犹如一部故事片,让观众跟着他惊叹、流泪、激动。
从段老身上,我也感受到了什么叫企业家,在中国,乃至世界,正因为有了企业家,在他们遵循经济规律、富有冒险精神的努力之下,才促进了经济发展,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而一概以富人论之,是一种偏见,或者说是一种成见。
我在创作过程中遵循以事写人,而不以人写事的原则,比较真实、客观地刻画了这位时代人物。也许会有读者认为我在为富人捧场,有阿谀奉承之嫌,不!我的笔下是一个真实的段玉贵,而不是段玉贵演义!他艰苦创业、乐善好施的成就和善举有目共睹,绝不是凭空杜撰出来的。
我每写完段老的一个人生章节,总要打印出几份送朋友们阅读点评,提岀批评意见,以便及时修改。特别是老干部的意见,更有参考价值,因为他们与段老是同龄人,都经历过那些年代,所以他们的意见犹为重要。韩俊从政治的敏感性;栗世谦从文章的结构性;高子俊从作品的文学性;宁文林从文字的严谨性、时间的准确性,都提出过宝贵意见,在付印之前,我再一次深深地感谢他们!他们不仅是对段老本人负责,更是对我的一种负责!
由于时间仓促,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许多谬误之处,请读者朋友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作 者:郎眉存
二零一五年元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