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为问题寻找答案
标签:
散文问题答案 |
分类: 文学作品 |
【散文】为问题寻找答案
康玉琨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问题。这时,人们就会有意寻找答案,乃至于打破砂锅问到底。
有的问题并不复杂,时间到了自然有答案,等着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即可。
小时候,我们一家与另外七户人家住在一幢土改分给的大土楼里。我读小学一二年级后,认识了一些字,也会说点简单的普通话。
没多久,大土楼三楼中间的柱子上装上了一个方形小喇叭。从此,那小小的木箱子里就经常传出各种好听的声音,并且还会准点报时:“刚才去问一下,是北京时间(几点)……”
这样反复多次后,我就想不明白,广播里的人到底去问谁呢?为什么那么快就知道几点了呢?这个问题也不好问别人,就一直藏在心里。终于有一天恍然大悟,原来广播里说的是“刚才最后一响,是北京时间(几点)”的普通话。
类似的问题还有,广播里播放的《大刀进行曲》,歌曲雄壮有力,激动人心:“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全国武装的弟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抗战的一天来到了,前面有东北的义勇军,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咱们中国军队勇敢前进,看准那敌人,把他消灭,把他消灭……”可是我把“大刀”误听成“大头”,怎么也想不明白。
有的问题需要有自己的真切体验,这样才能引起共鸣。否则,局外人很难找到真实的答案。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二十几个人在下洋村张氏宗祠里向尤师傅学习《易筋经》,每天都要坚持练“剑指站桩”这一基本功。一个多月后的某一天,我在家里练习《太极拳》的时候,突然发现,做“起势”时,意念一动,两手自然上升;做“野马分鬃”时,两手一样随意念自然分开。反复多次,都是如此。事后,我把这种情况告诉尤师傅,并请教原因。尤师傅说:“应该是内气使然。当年我在北京中华气功学院学习时,最先出现这种情况,把它说给同行听,起初却没有人相信。”
有的问题由于条件限制或认知局限则很难找到答案,真相有可能永远成谜,但这反而会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增添探究的勇气。
比如,人们给逝去的亲人“做功德”的时候,主持的道士或和尚少不了口中念念有词,在要求事主多番跪拜之后,往往还会拿出一式三份的发票让你签字,并说:“一份用于通知死者,一份用于报告地府,一份给事主留底。”至于能否送达地府,主持人会说:“我也不知道,手续就是这样办。”
至于地球在自转的同时为什么有规律地绕着太阳公转?为什么一年有四季?为什么像《青春舞曲》所唱的那样“太阳下山明早依旧爬上来,花儿谢了明年还是一样的开”?宇宙真的浩瀚无边吗?说不定美妙的大自然中还真的有造物主呢。
先秦古诗《氓》里不是有个名句“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吗?它的意思很明确:淇水滔滔终有堤岸,沼泽虽宽终有尽头。这里是用比喻的方式告诉人们,女主人公在婚姻中的痛苦竟没有到头的时候。但我更相信喻体本身反应出来的古人的智慧,总觉得宇宙不可能没有尽头的,只不过太过遥远难以到达罢了。
最后,我终于明白了,诚如英国哲学家培根所言:“疑问是知识的钥匙。”人们只有敢于向未知发问,才能接近真相的边界。
【本文发《桃源乡讯》2025年3月24日第6期(总第727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