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的三重奏——读康玉琨小说《追梦岁月》

标签:
鉴赏文章梦的三重奏 |
分类: 文学作品 |
梦的三重奏
——读康玉琨小说《追梦岁月》
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潘庭
康玉琨的《追梦岁月》是一篇非虚构作品,作家以切身的经验书写1970年代高考制度恢复后寒门学子的求学经历。小说整体弥漫着个体的经验,书写在特定历史背景和时空下普通人循序渐进的一生。康晨林考大学就是小说的主要线索。小说所要追的“梦”正是康晨林的大学梦,康晨林梦想的实现离不开家庭的守护、师友的相助和他本人的努力。
小说整体叙事节奏平缓,故事的发生随着康晨林考大学的时间而展开,小说中的人物也因与康晨林有关联而被塑造。
首先,家庭守护梦想。家庭是个体生存的最小单位,冯维认为“家庭环境对人的一生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康晨林拥有完整的家庭关系是其追梦成功的重要因素,爷爷康连盼、奶奶肖欣、父亲康晋寿、母亲邹宝云、弟弟康晨峰、妹妹康晨露,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方式守护康晨林的大学梦。
家庭对康晨林的守护分为集体性的守护和个体的守护。集体性的坚守在他的家庭关系中占据大部分。小说经常写到一家人聚在一起,谈论康晨林的梦想,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各司其职,营造了和谐的家庭环境,这对于康晨林能够一心一意读书上学至关重要。康晨林的大学梦也是这个家庭的梦,小说中家庭的大部分活动围绕他和弟弟的大学梦开展。在小说的开始,康晨林中考升高中,一家人连续两天守在广播前听高中录取名单。
康父是家庭的支柱,靠着做农活和当画工在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给予康晨林支持。小说中对康父提到的次数较少,一次是康晨林初升高没有被玉锦中学录取时,他带着儿子四处打探消息;第二次是康晨林适应高中生活的同时,父亲的工作也还是老样子;第三次是康晨林高考结束后与儿子商量填志愿。小说中父亲形象的叙述占据的篇幅较小,但父亲的角色同样重要,父爱是康晨林勇敢追逐梦想的底色。
康母邹宝云是小学代课老师,在家庭中属于“知识分子”,平时需要做农活补贴家用。母亲对康晨林追逐梦想能够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对于拥有一定文化的她来说,支持康晨林考大学也是在圆自己的大学梦。
康晨林的爷爷和奶奶则十分慈爱,爷爷会在闲暇时给康晨林兄弟姐妹讲故事,也会帮助家里做农活。他曾卖掉心爱的唢呐给康晨林买吃的,会走上二十多公里的路去看望两兄弟。爷爷提前在朋友家将肉菜做好,再到学校将康晨林接出去。爷爷奶奶的爱支持着他继续前行。
弟弟康晨峰则是为了陪伴哥哥读书转学到距家20多公里的莲湖山中学上学,兄弟两人的互相陪伴给康晨林的追梦之路留下了很多温馨的回忆。沿着小说的发展可以推测,康晨林考上大学之后,康晨峰的大学梦会继续成为他们家庭里共同期待的大事。
在康玉琨的笔下,康晨林的一家人都是向好、向善的。小说作为回忆性的文体,离不开艺术的虚构,这也印证在岁月的长河中,作家对生活阴暗面的有意淡化。在小说中,康晨林的家人以爱之名助力他的前程,他们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用不同方式守护康晨林的大学梦。
其次,师友助力梦想。就考大学本身而言,离不开学校、教师和学生本身的努力。《追梦岁月》中康晨林是幸运的,在初高中阶段都遇到了良师益友。莲湖山中学的老师在作家笔下都是对学生饱含教育热情和充满以人为本的教育家精神,他们都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学生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康晨林的高中班主任林仁德对他无微不至,在日常生活中关心他的学习,指导他写入团申请书,看到他长白头发还会给他抓药和给他药方。康晨林身体不好,林仁德老师多次带他寻医,帮助他减轻生理上的病痛。在学习方面也很照顾他。除了教师,陪伴康晨林走过高中求学路的还有同公社的同学和同班同学。
康晨林和同学之间的关系淳朴,简单,仅因为同班同学在他睡着后叫醒他,他就对同学满怀感激之情。不同的同学给康晨林带来的情感体验是有区别的,林马柱天马行空,用自己的方式带康晨林体验了不一样的高中生活。吴济世胆大心细,陪伴康晨林走了一段时间夜路,帮助康晨林克服了对“夜”的恐惧。康建明作为同公社的学习伙伴则无数次与他同行。
最后,主人公追逐梦想。康晨林身处的时代是高考恢复的第三年,教育资源还具有稀缺性,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在那样的历史背景之下,考上大学需要付出的成本比当下更高。康晨林通过去异地求学,三年来他和弟弟在二十来公里的两个公社之间往返,用脚步丈量自己的前途,踏遍无数次之后才拥有了出走的机会和能力。
总之,《追梦岁月》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是限定的,这也使得小说被打上历史叙事的印记。小说中充实的文学元素使得人物形象更加完整,叙事得以顺利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