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说】郝医生
标签:
小小说郝医生 |
分类: 文学作品 |
【小小说】郝医生
康玉琨
郝医生并不姓“郝”,系“好医生”之讹。凡找其看病的病人,大多佩服他的医术,尤其是医德,有的还会竖起大拇指称赞说:“真是个好医生!”久而久之,有人就误以为其为“郝医生”。甚至还有外省慕名求医的病人称其为“高医生”,事后给他送了锦旗:三根神针针穴疗经,一双妙手手到病除。
对此,郝医生并没当一回事,往往一笑置之。郝医生是丘峰岩下竹林兜村人,真名叫康旺财。竹林兜村的人一般叫他“康医生”“旺财叔”“旺财”“财啊”,不管叫什么,他都点头答应。他心里明白,自己的名字有些土气,但却寄托了父辈的心愿,谁叫咱家三代单传呢?谁不想丁财两旺呢?可是他同时也清楚,从事了医生这一职业,只能与发家致富绝缘,只能以“救死扶伤”为己任。
郝医生的医术一半来自祖传。据说,他的祖上曾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御医,靠着一手奇妙的针灸和一贴灵验的膏药而深得皇帝信任。后来因为介入皇位之争而不得不流落江湖,最后定居竹林兜村。从此立下遗训:子孙远离政坛,一心致力医道。
到了郝医生父亲这一代,已经是三代单传,人丁稀少。也许是由于战乱频仍、颠沛流离吧,针灸绝技几乎失传,甚至连认穴、取穴都不会了。好在那贴神奇的膏药流传了下来,而且在众人眼里,那膏药几乎能治百病,摔伤刀伤、烧烫伤,特别是无名肿毒,无不灵验,人们因此亲切地称其为“旺财膏”。郝医生的父亲在务农之余,也用这种“旺财膏”给村民治病,深得人心。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经大队和公社推荐,康旺财到卫校培训一年,回村当上了亦医亦农的“赤脚医生”。康旺财乐此不疲,精研医道,尤其是针灸和膏药,成了人们口口相传的“好医生”。
这天中午,已经过了十二点,郝医生的妻子到诊所催促,叫他回家吃饭。郝医生“嗯”了一声,继续专心号脉、看病。正在排队看病的还有六个,第六个是个年轻女子,长得很漂亮,但一脸疲惫,病态明显。她找到排在第二位的一个一脸慈祥、满头白发的老者,操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说:“老爷爷,帮帮忙让我先看好吗?我是外省来的,好不容易找到这儿,看完病还要赶回去。”“没问题,我是邻村的,比你近多了。”老爷爷把号码牌与之交换的同时,还告诉她:“我是膝关节退行性病变,针灸加膏药治了两次,感觉效果很好,现在都能自己走着来了。”
后面一个五六十岁的男子见两人用普通话聊得热乎,也凑上前来,指着自己的右脚说:“一年前,我得了轻度脑梗,走路时右脚有些不受力,是康医生最先发现并判断可能是脑梗,让我赶快到县医院检查。因为治疗及时,后遗症轻多了。现在是用针灸做康复治疗,效果还是很好的。”
听到病人叽叽喳喳说个不停,郝医生误以为大家担心他去吃饭而看不了病,就抬头大声说:“大家不要急,我也还没吃饭。我会给大家看完病再去吃饭的。”
见到病人们安静下来,郝医生就继续专心致志地看病、开药。
终于等到病人们都满意离开了,郝医生脱下白大褂,打开水龙头洗手,听着水流声,尿急得很,他跳着脚,用力夹住,可哪里忍得住,还是有一些尿液流了出来。
回到诊所附近的家里,妻子见状心疼地说:“你又湿了。八十多岁的人了,你也不看看脸上的皱纹。”郝医生笑笑说:“没事,大热天的,先吃饭,饿死了。”
【本文发表于《黄河文学》(美文阅读版)2023年第5期(总第25期)】
【作者简介】康玉琨,男,1984年7月毕业于福建师大中文系。福建省永春第一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福建省作协会员、泉州市作协理事。已在《每周文摘》《诗词报》《品读》《半月选读》《微型小说选刊》《新青年》《中国校园文学》《中华传奇》《中华文学》《中华武术》《中国诗歌》《绿风》《大观·诗歌》《散文百家》《鸭绿江》《泉州文学》《湛江文学》《参花》《火花》《速读》《椰城》《潮声》等数十家报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等稿件200多篇。出版小说集《给我一次机会》、诗文集《心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