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读名著,学细节描写

标签:
专题读名著学细节描写 |
分类: 教学论文 |
【专题】读名著,学细节描写
康玉琨

《中学语文教师手册》给细节描写的定义是,“文艺作品中对人物某些细小的举止行动或对细微事件的描写”,它“在文艺作品中是不可缺少的”。作为初学写作者,同学们也必须在“真实”“典型”的细节描写上下功夫,让细节感动人。因为如果说文章的结构是骨架的话,那么细节就是血肉,细节描写是使记叙类文章丰满的不可或缺的要素。
这方面,中外文学名著是我们取之不尽的宝藏。例如:
对于人物吝啬、贪婪性格的刻画,中外文学名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其细节描写简直入木三分,让人难以忘怀。
在《儒林外史》第六回中,吴敬梓笔下的老地主严监生,临死的他伸出两个指头总不肯断最后一口气。当几个人都没有猜中其中的奥秘时,“赵氏分开众人,走上前道:‘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面对如此细节,多余的评析反而可能冲淡它原有的浓度。因为读者几乎一目了然:这是用来刻画爱财如命者的吝啬。用这样的细节描写突出最后时刻的人物形象,相当于在其“鉴定表”上的盖棺定论。
在《欧也妮·葛朗台》“家庭的苦难”一章中,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垂危的他见了镀金的十字架时,已经没有生气的眼睛“突然又活动起来”。“神甫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嘴边,让他亲吻基督,他做了一个可怕的动作,想抓住十字架。这一使劲要了他的命”。
这个细节,显然是用来刻画爱财如命者的贪婪。这种贪婪使得葛朗台连命都不要了。这类守财奴的形象因为有这样的细节描写而格外突出。
可见,细节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刻画人物性格,进而深化作品主题。同学们着重要做的就是掌握细节描写的方法,学以致用,写出更为出色的文章。
1.运用夸张和烘托手法。
例如:在《三国演义》第五回中,罗贯中写道:(关公)大呼出曰:“小将愿往斩华雄头,献于帐下!”……操教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下。——其酒尚温。
作者之前已极力描写了华雄的勇猛,一出场就连斩了敌方的四员大将。这里写关羽出战,并没从正面具体描写其交战经过,只从听觉的角度写“众诸侯”的反应,渲染战斗的紧张、激烈,最后,用“其酒尚温”这一细节表示时间的短暂,以夸张和烘托手法表现关羽的超强武艺。
有个学生在《让心灵开出坚守的花》一文中这样写道:那时,出现了一个特立独行的文人名叫嵇康。他临刑前,弹奏了一曲绝响。“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泰玄”,长风吹开他的衣袂,那宽袍博带在风中飞扬,他选择了最优雅的姿态面对死亡。几千年过去,仍有余音绕梁,他长袍飘逸、遗世独立的模样仍使后人神往,只是他不知道,消亡的是他的曲谱,长存的是他的傲骨。
这里用“几千年过去,仍有余音绕梁”的夸张和临刑前优雅姿态的描写,烘托了嵇康长存的傲骨。
2.运用对比描写。
例如:在《官场现形记》第53回中,李伯元写道:那制台一听“洋人”二字,不知为何,顿时气焰矮了大半截,怔在那里半天。后首想了一想,蓦地起来,拍挞一声响,举起手来又打了巡捕一个耳刮子,接着骂道:“混帐忘八蛋!我当是谁,原来是洋人!洋人来了,为什么不早回,叫他在外头等了这半天?”巡捕道:“原本赶着上来回的,因见大帅吃饭,所以在廊下等了一回。”制台听完,举起腿来又是一脚,说道:“别的客不准回,洋人来,是有外国公事的,怎么好叫他在外头老等?糊涂混帐!还不快请进来!”
这个细节描写对比鲜明,文制台在下级面前是豺狼,凶狠残暴;在洋人面前是绵羊,卑躬屈膝,其丑恶嘴脸暴露无遗,作者批判的锋芒也蕴含其中。
有个学生在《曾被我忽视的世界》一文中这样写道:记忆里,你会靠在那椅子上,扯着我的小辫子,不让我离开你身旁。你在藤椅上闭目自寐,惬意地迎着乡村夜间的微风,而我拒绝你并坐藤椅的邀请,只是蜷缩在一旁或是呼朋引伴游戏一场。你不出声制止疯玩的我,只是在众人散后扯起我的长辫子侍弄一番。
这里用“你(外婆)”的慈爱与“我”的顽皮、拒绝构成了对比,突出了“我”的自责。
3.运用简笔勾勒。
简笔勾勒就是用极简洁的语言把人物的基本特征勾勒出来,不着颜色,不加烘托,给人以清晰的印象。例如:
在小说《复活》中,托尔斯泰写道:这当儿庭长在跟左边的法官小声说话,没有听见玛丝洛娃说了些什么,然而为了表示他全听见了,就把她最后的一句话学着说了一遍。
一个正在进行审判的庭长在被告陈述时却心不在焉,明明是根本没听见被告说的话,却一本正经地重复其最后一句话,以此维护自己的尊严,显示自己的尽职。这个以简笔勾勒的细节把庭长的昏庸和假正经揭露得淋漓尽致。
有个学生在《外婆的澎湖湾》一文中这样写道:我剥开糖纸,抬手把糖塞进姥姥嘴里;姥姥望着我,慈祥地笑着,也把糖塞进我嘴里。于是,我也就看着她傻笑。
这里用“姥姥”慈祥的笑和“我”的傻笑这一简笔勾勒,刻画了人物的特征,写出了祖孙间亲密无间的感情。
4.运用侧面描写。
《红楼梦》里写吃饭的地方很多,这里不从正面去写,而以刘姥姥的视角,从侧面进行描写。十分出色地写出了贾府的主子们奢靡富足、饫甘餍肥的日常生活。而刘姥姥不得不给吵着要肉吃的板儿一巴掌,更是衬托出底层百姓与之贫富不均、苦乐悬殊的生活状况。这样的细节描写既别开生面,又富有深刻意义。
有个学生在《马路菜市场》一文中这样写道:我挣扎着从温暖的被窝里钻出来,穿上厚厚的棉外套,裹了一条毛毯爬上车……靠着车窗我都能感觉到窗外刀子般的冷风,何况他们迎着寒风的脸颊!借着车灯,我看到前方人头攒动,路两旁摆满各式菜篮。车子渐渐驶入中间的“羊肠小道”,我更看见,他们身上都裹着厚厚的棉衣,头戴棉帽、耳罩,连呼吸都冒着白气。
这里以“我”的视角,写菜农们早起冒着严寒卖菜之艰难,而之前“我”的“挣扎”“钻”“穿”“裹”等一系列动作细节,则是为了渲染天气之寒冷,为下文突出菜农群像所作的侧面描写。虽然与《红楼梦》的侧面描写不可同日而语,但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本文发表于《天天读写》2022年12月刊“面对面”栏目】
注:以上所举学生作文的作者及其发表的杂志依次为:张婉蓥《杂文月刊》2019年第5期“杂文有新人”栏目首篇、姚思琦《年轻人·作文素材》2018年第11期“秀·风采”栏目、林莹莹《高中生之友·青春阅读》2021年9-10月中旬刊(总第510、513期)“作文展台”栏目、林芊里《小溪流》2019年第3期(总第823期)“真情在线·感恩”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