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外物
東瑞
人一生的身外物究竟有幾多?沒有親身處理一些具體物件,還真無法有教深刻的體驗。近期一個日夕相處的一千七百尺的貨倉要搬遷到九百多尺的,才首次醒悟放下、丟棄廢物、垃圾的重要,否則,新租的地方小面積絕對容納不下原先那多好幾倍的東西。
記得中年時期,寫過一篇《打開抽屜》的得意散文,記敘打開久違抽屜的驚喜,發現原來自己收藏著那麼多的寶貝,金筆啊、獎狀啊、鈔票啊、玉戒指啊、稿子啊......樣樣都珍惜,留存和珍藏;二十年後,整理一個又一個櫥櫃、書桌抽屜,五格櫃,才發現收藏的、捨不得丟棄的,竟然都成了可怕的垃圾。這些垃圾,隨著時間的流逝,成了完全可不必過目就處理的東西。

究竟是什麼東西屯積了那麼多?比如廣告單張、過時的发票、銀行結單、發霉殘黃的圖書、不出水的筆,等等,不明白為什麼當時不處理呢?也許當時東西還新、還有價值。客觀形勢所需,不好馬上撕毀、扔進紙簍;但過了幾年,東西已過了時效性,依然保存著,一存就是二十年,塞得架子、櫃子和抽屜滿滿的,連通道也堆滿得無法通行,驚人而可怕。那就要快快處理了!
其中有不少身外物是圖書。有些舊書,越久也有價值;但大部分書,文學價值和歷史價值不高的、賣不動的、書頁發黃脫落的,就非快快處理不可。畢竟都成了身外物,貨倉面積又那麼小,還留下做什麼用呢?環保再造,其實是很好的途徑。

可見身外物可不要小覷,搞不好,有一日人就會被埋沒其内无法再爬出来。
三十年的积累,数量之多,可以以顿计,丢弃,也是以顿计。现在的文明科学说法,是资源回流环保,不无道理。
進一步再擴大來看,身外物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可能不是单纯只是與文字和紙張有關的,而最重要的是真正可以实用、交易、有其商業商業價值的東西,如股票、存款、名畫、古董、文物等等。一個人從學校走上社會之後,開始用各種方式賺取;有的只是賺取基本的生存所需;有的则不止,生活條件得到滿足後,開始賺取額外的部分。有的張開血盆大口,大小通吃,樣樣都染指;有的賺的已經不是盤滿缽滿,而是幾代人都用不完的财富;有的不是金銀滿屋了,而是富可敵國:有的人於是諷刺這類財富天文數字的人是「窮到只有錢」!

於是我們就會聯想到各種獲得財富的手法:掠取、奪取、獵取、騙取、賺取、巧取等等,我們的社會上从此战事不断、侵略不断、压迫不断、罪案不断。既然财富分配得如此不平衡,人类也就根据其经济地位分成好几个阶层。
社会上的人们从此境况大不相同,大相径庭,那些拥有数不尽身外物的人,占据了十分惊人的财富。有的,从海边一个窗口望过去,那一片山坡上的几百栋楼房,都是他的资产;有的,整条街都是他的地盘;有的,一个城市的连锁店,都是他的。买东西逃不出他如来般的掌心,有的,还拥有私人岛屿、私人矿山……。

可叹的是,在世的每一个人,包括那些身外物太多的超级大富豪,到头来,任何金银珠宝娇妻美妾,都无法享用。当然,你说他们一件都无法带走,也不确切,偏有像秦王这样的大帝国君王,就在逝世时带走不少财富,还有不少美女一起陪葬。连数万秦俑,还得千年来站立守卫他的庞大地下王国。这是很个别的例子。大部分人都是哀叹一声或狂笑震瓦之后,归于沉寂。
要不然印度大诗哲泰戈尔哪会说,每个人都是赤裸而来,空手而去的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