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学创作和想象力

(2020-02-06 17:41:08)
标签:

想像力

創作

講座

交流

           文学创作和想象力文学创作和想象力

     · 东瑞

【作者註明 :本文是多年前為印尼泗水的東區文友協會講座用的電腦投影簡報的資料,現加於整理,分享同好,也就教於各位讀者和老師】

            创作的三要素

       我们的文学创作包含了三个重要的因素,著名评论家刘再复曾经总结得很好,那就是——

心灵

想象力

审美形式

         心灵

 “心灵”就是指一个人的思想和感情;“心灵”就是好心灵,文学作品的精神和灵魂。一位作家有着伟大、善良、美好的心灵,他才可能写出感人的作品。譬如安徒生,要是他没有伟大的同情心,他如何写得出《卖火柴的小女孩》、给予即将冻死的穷苦女孩以幸福的祝福?

                                          想象力

 “想象力”就是在现实基础上的虚构、构想:“想象力”就是一个写作人的基本本领。一部作品,假如都那么如实地平铺直叙,肯定很闷,缺乏了其吸引人的魅力。试看今天的电影,有几部不是靠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的?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莫言得奖,最重要的文学因素就是他超凡的文学想象力。小说更是需要想象力。想象力强不强可以说是文学价值高不高的标准之一。

           审美形式

    “审美形式”就是一篇作品的表现形式、艺术技巧或特点;“审美形式”也就是一篇文章或一部作品的写作的技巧或艺术的特征。就像一个人讲故事,不能老是“话说从前”,总会每次不同。莫言每一部长篇表现形式都不同,香港的刘以鬯也是,有杰出成就的作家都将创作当作一种艺术,充满了个人的独创性。唯有如此,文学的价值才能永恒、跨越时空、超越国界,获得其亘久的生命力。

            三合一

 心灵、想像力和审美形式这三项很重要,如果有人问,写一篇东西,要怎样才能写好?可以说,都包在这三要素里了。缺一不可。 

       我们中许多朋友,包括在校学生,还没有到达书写大部长篇小说的地步,但我们完全可以将每一篇作文认真来写、写得特别,与众不同啊。

                                              创意和创作

       一般的应用文是实用的,比如申请一个职位的应征信、给公司的请假条、保险公司需要的跌伤经过、写信佬(代书)写的报平安的家信等等,都不属于“创意写作”;新闻报道讲究的是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事情经过、结果六要素,讲究的是其真实性,因此也不属于文学的创意写作。

               艺术

 一般的摄影,比如做各种证件的半身照,讲究的是头发有没有盖住耳朵、背景的颜色,五官是否清楚······因为它是实用的;比如一般的旅行照片,如果不讲究角度,光线等等,也成不了艺术,只是给我们留念。它们都是一般照片的层次。我们在草地上、广场上经常看到莫名其妙的雕塑,看得懂的都很实用,比如上洗手间的木牌说明;看不懂的是那些雕塑。你也不需要看懂,感觉很美很好就可以了。

                                         只有这一个

 艺术都讲究创造性。一个“创”字,就是“创造”的意思,指不能雷同,不能流水作业,像成批制作的就成为行货;而有个人独特特色,“只有这一个”的就无价,无价就是最高价:“创”就是创意,最好别人从来没有写过、画过、雕塑过,古今中外就是那么一个。

香港有一个每年一度的全香港学生中文故事创作比赛,我长期作为评判之一,最重要的标准就是看创意(新意)。

             从古今中外名著看想象力和虚构

 创意要靠丰富的想象力,文学的最高价值就是从想象力里看社会的真实、人性的真实。我们经历的事情很少完整的,世界上很多事情缺乏意义,因此想象力、虚构这些元素便的很重要。

比如,最出名的古典名著《西游记》,其中只有唐僧到西域取经是真实的,其它三个人物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就是虚构的,更不要说那些妖魔鬼怪了,什么牛魔王、白骨精、蜘蛛精等等了,唐僧就是玄奘,他到印度取经是真的,但一路上经历的情节都是虚构的。

            没有想象力就没有经典。文学创作和想象力


 《西游记》如果将玄奘到西方取经的经过真真实实原原本本写下来,写出来的必然是唐僧传记、属于史料,不是文学性小说了。

 《三国演义》有历史根据,但经作者加油添酱的改编,已经和历史事实不一样了。许多人物的性格都不是如同小说写的那样,作者罗贯中以汉室为正宗,他有倾向性,才写成今天流传下来的《三国演义》。

 《水浒传》里的108条好汉多数都是虚构的。

  没有想象力和虚构就没有这些经典。

           想象力的重要

       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好的文学。目前我们读到的印华文学里的小说、散文,好的不少,但普遍存在着想象力不足的毛病,作品主要还是写实。要将印华文学提高一大步,就要慢慢开发脑筋,开发思路,开拓自己的想象空间。

       小说和散文,如果缺乏了想象力和感觉的细腻描述,那就大大失去了吸引力,就跟一部死板照录的纪录片或会议记录一样,读了令人发闷,味同嚼蜡。

             散文和小说都可以虚构

      有不少朋友问我,散文可以不可以虚构?原则上,散文较小说真实,最好不要虚构,要虚构不如就去写小说吧!但散文和小说的主要区别,却不在于真或假;最关键的区别,倒在散文写得比较直率主观,小说则比较含蓄客观。

在我们当学生的时期,作文堂上老师经常出些我的父亲、母亲、家庭等等此类题目,不妨再出点自由的命题,因为有时候时间太紧逼、大家一时又想不出亲人的值得一写的事迹,难免就虚构一番。

           越是虚构越要写得真实

 虚构时又写得很详细很具体,好像真的一样,还评上高分。因此,散文中可以不可以有虚构成份,还真难说。

       所谓虚构,就是“想象力”——它未必就要天马行空、上天入地才叫“想象力”,把未曾发生的事情绘声绘影、写得生动、调动了所有感觉,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就很能征服读者。

               莫言名言

文学创作和想象力

 我们在初学写作时常常陷入这样的困境,即许多在生活中真实发生的故事,本身已经十分曲折、感人,但当我们如实地把它们写成小说后,读起来却感到十分虚假,丝毫没有打动人心的力量。而许多优秀的小说,我们明明知道是作家的虚构,但却能使我们深深地受到感动。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我认为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我们在记述生活中的真实故事时,忘记了我们是创造者,没有把我们的嗅觉、视觉、听觉等全部的感觉调动起来。而那些伟大作家的虚构作品。之所以让我们感到真实,就在于他们写作时调动了自己的全部感觉,并且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许多奇异的感觉。这就是我们明明知道人不可能变成甲虫,但我们却被卡夫卡的《变形记》中人变成了甲虫的故事打动的根本原因。”(莫言;《小说的气味》)

          虚构和真假

 我们经常听到一篇文章的作者,向别人极力地宣称:“我写的是真的!”生怕读的人误解他虚构。其实,一篇文章究竟是不是真的,不是靠作者的特别声明,而是看作品的实际效果。有的,明明是真实发生过的,只因为写作功力不到家,读起来很虚假;但有的完全是虚构,因为描述得感性具体详细,读者自然而然感觉上不可能凭空捏造,就被完全吸引,当是一件真实发生过的事情。

              观念的改变

比如没去过万里长城,没有去看过兵马俑,威尼斯,可是作者收集了很多有关它们的旅游和历史资料,而且融会贯通,一支生花妙笔将文章写得叫人深信不疑:以为他确实去过。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确实有过作家未曾去过长城而写长城的文章。

    那怎么办?不要紧,只是我们的观念要变一变了。传统的说法,小说虚构,但散文必须真实。但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事,文学的发展也是如此。像小小说又衍生出什么蚂蚁小说、手机小说、闪小说等等。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有次受访,就说过散文可以虚构。理由是人家写的功力足够的话,为什么不可以虚构?再说,一篇文章的好坏,评价标准不是看它是否真事,而是从文学的角度看它写得怎么样?

                               文章的标准,不是看是否真事

 过去我们在学校对学生作文的要求是不准他们在文章里虚构,其实是不符合创作的特点和规律的,因为文学创作恰好就是需要虚构和展拓向想象力的活动。学生在校,也许要求还不太高,只是一般的“写作”,而不是“创作”,但谁会反对阅读一篇想象力丰富、文采斑斓、描述具体细致生动的作品呢?

             真假不妨,好坏至上

 一般记叙文,再发展下去就是掺入更多虚构因素的小说了;论说文再发展下去,写得高深就是评论了。因此,说散文要比较真实,只是相对于与小说比较而言

    从这一角度来说,文章不在乎真假,而关键在于好坏。我们要调动一切手段,将写出来的东西,使人读来信服、欣赏,感到您写得真实具体。这说明你写得好。写得精彩,运用文字很成功。

             真事和真实

    作品的生命在于真实,但未必就一定要发生过,也就是未必是一件真的发生过的事情。将想象、虚构的情节和人物写得真实细致,令人深信不疑,那就是成功的文字。

 富有想象力的文人给各种文字加上了很多想象、虚构的成分,将它发展,成为更为丰富的文体,包括民间的传奇、演义、寓言、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童话、小说、故事······小说中又有长、中、短、小之分。

           改编见功夫

“故事”有生活故事、童话和幻想故事等等之分。故事与小说最大区别是故事比小说更加注重情节,更加完整,讲求有头有尾,更加引人入胜,更讲求大众化。

一篇故事该怎样写呢?要说的很多。最重要的就是,故事必然要加上虚构,虚构又来自丰富的想象力。为什么要虚构呢?主要生活中极少完整的、现成的故事;或者,虽然事情完整,但如实记叙下来又缺乏了意义,因此必须“改编”,而改篇就是虚构,就是一种“加油添酱”的功夫。

         将无意义变成有意义

 简单举例:妈妈到街市买菜,买了很多菜,见到很久没见面的校友,她境况不好,彼此聊了很久,妈妈感慨很多。后来又到图书馆借书,把菜忘在电梯,竟然回到家才记起,倒回去找,已经找不到了。 

 事情可说很完整,也很杂,但缺乏意义。写成“故事”就必须适当改编,将妈妈到街市买菜遇见校友。听她对艰难生活的叙述,作为一种灵感的触机,大幅度改编虚构:如,校友家庭变故,她必须自食其力,每天拾荒,不愿接受施舍,从中描述了一位女性的倔强个性。这样的故事就富有意义。

               柔米欧·郑的《榴莲》文学创作和想象力

不要触及我 / 那是我的尊严 / 别怪我丑陋 / 和格格不入的脾气

千个如果  你爱我 / 应熟知我的内在 / 我胸中的每一瓣诗 /

都是最恬美的爱情 

当我爱你  我会 / 不惜任何代价  甚至 / 我的头颅 /

装上锦盒  送去 / 给你

               《榴莲》的欣赏和解读

  中国的咏物诗,自成传统,无不是藉物言志,寓物抒情,然其中也有优劣之分。是取意一般、表现平庸,还是充满创意和趣味,境界和水平就见高下了。

 榴莲,在一般人的感觉里,外表有尖刺,硕大丑陋,内里的榴莲瓣,香臭就各有喜好评价,不一而足。如果让一位喜欢吃榴莲的人来写榴莲诗,可能他会取“外表丑陋,内在香美”的旨意来构思和做文章,那大有可能落入一般榴莲诗的旧巢。

                大师的构思很奇特

 柔密欧·郑毕竟是大师,构思奇特,不同一般,居然将榴莲诗比喻和联想到爱情。这是比较罕见的。原来,诗人有着充分的理由这么说,那就是榴莲那特殊的“内在”,诗人将那瓣瓣滋味特别的榴莲果肉,比喻为瓣瓣诗,它们都是“最恬美的爱情”。从榴莲的内在自然地联想到“爱情”,可谓突然,但又是那么自然。

 诗的最后一节,更是奇峰突起,写到了爱情中的“异举”——

 “当我爱你  我会  /  不惜任何代价  甚至  /  我的头颅  /  装上锦盒  送去  /  给你”

这油然使我想起拉丁美洲作家一篇叫《利娜的眼睛》的著名小说,小说里的女主角因为男朋友嫌弃她的眼睛丑陋,她竟然去动手术换上了玻璃眼珠子,而把活生生的血淋淋的一双眼睛放在盘中送给男友,以这表明和证明她爱他的心迹和忠诚,这就是不惜任何代价的爱情。 

 将头颅装入锦盒,如果是在三国时代,泰半是战胜的将军将败将的首级割下包扎好带回向上级表功,本诗利用了这种惯见的情景,由此还联想到榴莲外壳、大小与人的头颅大小差不多,于是就有了非常惊人的“装上锦盒送去给你”的诗句。 

 于是,这首咏物诗也就有两种读法:

 一是表层可以读成:你如爱我,知道我非常好吃,我身份也颇名贵,可以好好为你服务;

 二是内层的意思,通过“借用”技法,表达一种“不惜任何代价”义无反顾的爱情。

       从榴莲到爱情,其间的距离却不小,这首诗通过榴莲外形大小和人的头驴相似、榴莲果肉营养丰富等等联想和联系,将两者做有趣的嫁接,很有创意。

              雨村的《观鹤》

双翼原来是把医生的解剖刀 / 搧起搧落就把黑夜的大腹切开 /

为新的一天分娩。

殷红的血 / 汇集成一轮红太阳。

双翼一垂 / 滴下万点金光,向大地报到 /

为万物茁长,甘作孺子牛

                 《观鹤》的欣赏和解读

 雨村的新诗充满想象力。在这首诗中,诗人”观鹤“的眼睛也是和一般人不同的。在他眼中,鹤成为了宇宙伟大的巨人,而牠的双翼几乎成为惊人的魔手,”搧起搧落“之间,黑夜的大腹就被切开了,新一天就分娩了!“双翼一垂”,“滴下万点金光”!如果我们细细咀嚼,便会隐约在朦胧中看到一个怀孕的母亲躺在天空中,那大腹、分娩、殷红的血就是她零碎的意象,鹤也就彷佛是一个医生。

                  雨村的《午夜梦回》

午夜醒来/凭高俯眺/群屋浮沉雾霭中/天地一片空蒙/街树无语/园草低头/惟有天籁咝咝/轻叩同房的梦扉/唧地一声/一只飞鸟掠过楼头/又急急消失在夜色中/何所求而来/又何所获而去/栖栖皇皇/穹冥寥廓/疏落的街灯如幻如诞/远山如梦/伸手一挽/竟挽来一钩头尖尾利的/冷月

 全诗写得很美,在安静无声的宇宙中,诗人听到了天籁、看到了飞鸟、街灯、远山····一切如梦如幻,被渲染得那么不真实,而最惊人的是出手去抓月之句,将半真实半梦境的美感推向了极致。

            叶竹的《大地》

我在大地上行走 \ 鹰的阴影从不放过我

你可以把一切欢快插在大地的身上 \ 也可以把心酸的眼泪 \ 洒成水灾

大地不说甚么 \ 它的沉默令人忘我

它会饥不择食 \ 一口气可以吃掉六万多生灵

我看到风景在哭泣 \ 大地 \ 有凶残的个性 \ 隐藏在它的温柔敦厚里

 

            《大地》的欣赏和解读

 在叶竹近期的诗中,我也颇喜欢《土地》此首。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多数是以正面的形象被诗人歌功颂德的。人类,歌颂土地为伟大的母亲,土地,几千年来被中华民族崇敬、膜拜,在膜拜祖先之前,首先是要拜天,然后是拜「土地」神,连新郎新娘新婚,也要拜天地……可见土地,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

            人的渺小 

 叶竹的《大地》诗,反其道而行之,读之令人不寒而栗。全诗读完,我们彷佛有种感觉,个人是何等渺小,大地竟是如此巨大,像一只巨大的怪兽,笼罩着在大地上苟延残喘的生灵。人,一向「吃大地」,靠对大地的播种、长出庄稼,也靠大地的庇荫,在地球的大地上生存、生活了几千年。叶竹的《大地》全诗,基本手法是把渺小的人放在死亡的阴影下,写出了大地在「温柔敦厚」之外凶残的另一面。「一口气可以吃掉六万多生灵」是有感而发,二八年的汶川大地震,不错,正是大约有六万人死亡。 

《大地》写得很精炼。一开始就以「飞鹰的阴影」象征「死亡的阴影」,如影随形地追逐着人,不祥之感猛然扑面而来。虽然有时可以把「欢快」「插」在大地上,譬如种植呀,起大厦呀、搞各种各样的娱乐措施呀……但笔锋很快一转,灾难很快列队而至,「眼泪」与「水灾」一起融合来写,惜墨如金;沉默的大地,多么叫人不安,常常叫人意识到有甚么发生了。大地如一头怪兽,饿时,胃口巨大,一口就是吞没「六万多生灵」。如果说叶竹用人格化手法并不出奇的话,那么在诗前面一系列不安气氛的营造,都不直说,而是用了象征、感觉、引申、融合等等技巧,都运用得太妙了。

          叶竹的《婆罗摩火山》

文学创作和想象力


峰顶早已挤满了无数的好奇

山的口里却吐着阵阵的白烟

我立刻抓紧慌张的相机

只想攫住这偏偏飘走的诗行 

            叶竹的想象力和审美形式

想象力在这首诗里发挥了作用。请大家注意“无数的好奇”、“口里却吐着”、“慌张的相机”以及“飘走的诗行”,这写读和诗人的想象力很有关系,如果不是这些想像,就会只是一首写实的诗,没有特点。 

              东瑞的《海上的猫》真实中有重要的虚构

文学创作和想象力

 《海上的猫》写的是一次旅游,见到了一只猫,那是真实的意见事情。那只猫一只跟着我们,但是始终不出声,也没有跟我们讨吃。我当时就很奇怪,四面都是大海,前后左右都没有进退的路,这只猫究竟凭什么能够活着,牠到底怎样找食物的呢?一直到回到香港,这个谜一直没解开。我觉得这是很有意义的素材,但我不愿意写成一般的散文。散文无法满足我的好奇,我用小小说来写,那个无法解开的谜,我就用猫鱼大战的一段想象来解开。于是就写那么一段——

走了一段竹子窄桥,就要告别孤独的猫,我好想将身上带有的食物分给牠吃,可是偏偏这一次我们什么都没带。回眸一瞥,内心充满怜悯,可是就在这时候,猫儿突然纵身一跳,竟跳到竹桥下水草间浮着的一块木板上,我们最初不知道牠要做什么,我们都驻足望着牠。但见牠望着水中的密集的鱼儿出神,神情专注紧张。

鱼儿也许也饿太久了,感觉到水面上有动静都纷纷争先恐后伸出头来,鱼儿硕大肥美、拥挤密集,猫儿双眼射出绿色凶光,探出左前肢入水,鱼儿以为有人发放什么食物,纷纷围聚拢来浮出水面,不意猫猛将头一扎,说时迟那时快,牠的头儿整个地没入水中,已经狠狠地用利齿牢牢地咬着一只肥大的鱼上来。

那鱼的头已渗出血,血淋淋的在水中化开;鱼儿的水中伙伴不甘同族成为猫的猎物,约有五六条向牠发动攻击,猫儿想离开水面颇见吃力,牠站立的上下摇晃的木板不堪鱼群的进攻已经承受不住拉力,猫儿跌入水中,但牠没有气馁,紧紧咬住口中食不放,向草坡游过来,牠的左肢拖上来时竟然遭那五六条鱼的黏咬,一时间血淋淋的像一支血棍,猫儿拼命用劲摔才将牠们摔进水中,此时,水面已经成为一小片红海了,那红,犹如魔术里的红花,不断扩大扩大开来·

·我们看到猫儿口中衔着尾巴仍左右颤动的鱼,像豹儿迅速敏捷地从水面很快游回草坡,跳回竹桥上。牠吐出那口中鱼,鱼的肚腹一鼓一鼓的,但已经奄奄一息了。猫儿血红的眼睛有些浑浊,疲意尽显;牠那原本雪白的毛,被血迹染红的部分,好像为了点缀而绣上的红花,妖艳瞩目。牠守着那地上的猎物,伸高受伤的左肢以舌轻舔···我们看着这一幕,猛然忆起刚才整个人陷入紧张的情景中,居然忘記了为牠拍照。

         《拐杖·摄影师·色彩》只有一个细节是真实的

                                                      文学创作和想象力

       从西欧旅游回来,我想在博客里放一些我拍摄的、自认为比较满意的照片,但这些照片多数是我拍摄的,被拍的是我的另一半瑞芬。我心态很矛盾,不想太突出瑞芬,不想太高调。如果没有一点儿文字,无形中就会产生炫耀那些照片的效果,当时我除了从摄影艺术的角度为每一张像片写说明(我怎样拍摄的),分散注意力外,还写了一篇小小说配合,引出那些照片。小小说里面的情节全是虚构的,只有女主角扭伤了脚是真实的。其它都是想像出来的。但不少读者都当真实的事去阅读。

           《蛙人日志》从灾难新闻的一句话展开

                                文学创作和想象力


       读新闻,常常给了我很多创作灵感。比如南韩沉船,在打捞尸体时有一位记者就描写到一位父亲,写到了他的一句话,这句话感动了我,在我这篇小小说中,真实的情节就是这么有限的一段,其它都靠想象力设计情节。

 “我下海前,一对夫妻满脸的泪,走到我跟前,看上去五十几岁的先生,抓住我的手:蛙人先生,帮帮忙吧,为我们找找儿子,他穿着一件大红色寒衣,二十五六岁。可怜他一个人在又冷又黑的海水里,我只想再看一看他一眼,抱抱他,跟他说一声再见。”

         《蒲公英之眸》导人向善,也用了充满想像的表现形式

                                                                 文学创作和想象力
   

      我写了一个少女因为失恋等问题寻短见,跳楼自杀,没有写她像自由落体那么快直撞地面,却像蒲公英那样漂浮了起来,她像蒲公英长了眼睛那样看到了大厦每一层吸引她的生活画面,她感到了后悔。下面是其中一段有关的描述:

傅红英纵身一跃、离开最高天台那一刻,,以为会像一颗重型炸弹自由落体迅速直坠下去,原来并非如此。不知什么原因,空气浮力太大,她刹那间竟然“飘”起,像超人翱翔,又像一朵巨大的蒲公英,慢慢地向下方旋转,旋转,直线降落变成了缓缓飘落。于是她有充分的时间瞧清这二十九层高大厦的某些层窗内的情景。

                         增强和丰富想象力的几个途徑

                                               文学创作和想象力

阅读大量的散文和小说;阅读各种文体的文学作品;阅读新闻;阅读唐诗宋词、古典文学;参加社会活动;旅游:经常构思;等等。

有计划地创作

               有什么问题欢迎来信交流

     欢迎到我博客看看,互相交流。我的博客网址是http://www.blog.sina.com.cn/hkdongrui


                   文学创作和想象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