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和纸质文学的并存、互补和共进
—第一届
“互联网时代下华语文学新走向”高峰论坛上的讲稿


讲者之一:获益出版事业有限公司总编辑·东
瑞
时间:2016年5月21日
下午2:30-5:30
地点:香港浸会大学,善衡校园,查济民大楼LT1
主办:香港内地学生联合会(总会)
承办:香港浸会大学内地学生学者联谊会承办
在进入话题之前,先说一下我个人的情况。
我目前的正职是出版社编辑。我从1972年年底开始业余写作,总共出版了135种著作(单行本),这些书包括长中短篇、小小说,散文、文学评论、儿童文学等等。目前还在创作。前后写了43年。我于2009年学电脑,2013年3月在网络上开了自己个人的博客,迄今也有三年时间,发表了新旧文章近700篇。
可以说,从纸质文学创作到网络文学创作两种不同历程和方式我都经历过。
· 纸质文学历史悠久,会继续存在
我们不妨先从历史上来看。在我们中国,纸质文字最早是从战国的竹简源化而来,东汉(105)时期蔡伦发明造纸,也有近两千年的历史,而用纸张来记事和进行文学创作,至少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一直到今天,那些在纸张上创作的人还没消失,最重要的是,一千多年来中外大文豪在纸张上创作的经典还在被全世界用各种文字印刷成纸质图书,珍藏在图书馆,发行到书店、在书店里售卖。网络科技的发达(包括电子书的出现)不但没有淘汰纸质图书的生产和出版,相反,加快了出版的速度,还节省不少资源,提高了出版物的质量。例如,在电子稿出现以前,我们出版一本书,不叫打字,而是称植字或捡字,还要经过照相、出胶片等复杂程序,过程比较繁琐,现在在电脑上打字,修改、校对,直接就可以印刷了。快很多。再说,电子书的出现也没有导致书店出现骨牌效应,纷纷关门倒闭,相反还出现了24小时的通宵书店。我们十几年前出过一本香港书店巡礼的书,上面记载的书店至少有两三百家,到今天,查看网络资料,大大小小的书店也还不下于百家。这些书店卖的大都是纸质图书。可见到目前还看不到纸质文学没落的迹象。只要纸质文学还有流动和发放的渠道,它就有了存在的条件。
喜欢纸质图书已经是一种习惯,不分老幼。有不少人还有藏书习惯;有更多的人把书当着艺术品,阅读纸质图书成了每天不可或缺的高雅层次的精神活动。在我的接触中,从二十来岁、三十来岁到更大年纪的一些朋友,都不乏爱书人、买书人,这样看来,纸质文学创作和纸质图书在一个很长的时期都会存在。只要还有一个读者就算有读者,就不好说读者都死光了,或已经成批移民到别的星球。我们对纸质文学创作实在不需要悲观。
一种科技的发明有时可以替代旧的同类物,有时不能。例如,家庭电视的发明没有淘汰戏院,只是改变了戏院、电影院的规模,冲击超大的戏院电影院,促使它们解体为几个,于是迷你型电影院诞生。电视剧的播放和电影的上映并存。电邮、手机微信通讯令写信减少,贺年片销量大减,但电话还有存在的空间。纸质文学和网络文学会并存一个很长的时期,不但共存,还互补。当然纸质文学创作毛病也不少。例如,读者较少,回应慢,流传面比较狭窄。
·
网络文学是新生事物,难于阻挡
网络文学是近几十年发展的新事物,有不可阻挡的优势。以阅读人次的广泛、流传快、读者回应热烈形成热潮。最初由于创作者不够自律,粗糙的文字引起非议,但随着时间,网络文学作者也和纸质文学作者一样认真,出现了不少内容充实、有相当水准的作品。有些拍摄成电视剧或电影,再整理出版成纸质图书。有的在网络发表后,直接由出版社出书。以纸质为载体的文学作品,除非流行作家的畅销通俗读物,在香港在以前可以印5000册以外,倾向于纯文学的一般纸质文学图书,从七十年代一开印2000册,渐渐减到1500册、1000册、500册甚至300册,那就比起网络文学差很远。举几个我自己的例子。我在博客里有篇散文《庞大地下军团和秦皇》阅读人次1654;游记《牙律风景线》阅读人次1006,儿童散文《这个BB很搞笑》阅读人次4496,我的纸质作品就不可能达到这么多。网络文学还有一个纸质文学没有的优势,可以比较及时听到“掌声”。这指的是评论。不少博客设计得好,有评论栏,有回复的功能,写得好的话还有金笔赠送。最可贵的是,还可以展开讨论,有的作品有争议,有的引起多重解读,有的作者还可以及时回应,读者还能及时读到作者创作的初衷、目的,读到作者有关该作品的创作谈。这只有网络文学能办到那么快,哪怕三言两语也聊胜于无。有时还可以读到文友认真的整篇评论。纸质文学出版后,了不起收到一两封读者信,在报刊读到一篇熟悉朋友写的书评,远不网络生动,而且互动比较及时。
网络文学在发展初期,还没纯净化,形成人人都是写作人的局面,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有点像大众化的卡拉OK人人都可以唱歌、与舞台歌手歌星演唱并列的局面,但随着网络文学的深入,它也必然朝着“优胜劣败”发展,作者也很自律化了。我在网上读到不少精彩的小小说、散文,我试试推荐到海外报刊发表,也为报刊所接受。可见网络文学与纸质文学,其实没有什么什么粗细优劣的区别。发表的载体形式虽然不同,只要作者创作的态度认真和严肃,一样可以写出精品。
·
网络文学和纯文学结合
我在博客与好几位热爱文学的语文老师,去年9月发起和组织了三个月一次的“文字舞会”,就是每三个月发表一次题材相同、文体不拘的作品,要求把作品写到最好、至少自己最满意,然后进行互动,你读我,我读你,互相评论和回覆。大家本着推动写作、共同进步的愿望,逐渐将它打造成类似文化沙龙的平台,也有点像文学研讨会的形式,不过文学研讨会有时只是某特定的作者或作品,“文字舞会”更切确地说是一次互相的观摩或作品大展,开展时非常热闹,将气氛弄得很浓,阅读人次明显增加很多。参加的从当初的十几人,发展到目前的五十几人。即使仅是这样一次发表的文章,读者也许会比出一次书有更多的读者来读。
(欢迎阅读东瑞的博客http://www.blog.sina.com.cn/hkdongrui)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