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一坛金子》与《吝啬鬼》比较谈莫里哀喜剧手段

(2013-01-26 14:41:53)
分类: 离开地球表面【戏剧】

 

http://s1/mw690/c249b0edhd42b70cfdda0&690

 

莫里哀《吝啬鬼》一剧改编自古罗马喜剧普劳图斯的作品《一坛金子》。这两部剧作除了情节上的相似,在喜剧编剧方面也有着相似之处:上场人物多,人物行为举止滑稽,都有滑稽笑闹和计谋成分。下面我想针对《吝啬鬼》不同于《一坛金子》之处来浅谈一下莫里哀独特的喜剧手段。通过比较分析,我认为莫里哀的喜剧手段有以下几点:

一,所塑造的人物自身很不和谐

在《一坛金子》里面,主人公所展现的仅仅是贪财、吝啬一面,他的主观愿望唯有省钱,所有的行动都以“节省”为宗旨,较为单一。

然而在《吝啬鬼》中,阿巴贡既贪财又好色,而这两点在他在好色上的采取的行动和自己的意愿有所冲突,他要做的事情是违背自己意愿的。这时候,人物自身表露出的不和谐就为整部作品增添了喜剧色彩。例如请客一场,按照阿巴贡的性格,请客简直是一件要了他性命的事情,但是为了赢得美人,他不得不去做这么一件有逆自己天性的事情。所以他安排了一顿极为滑稽的餐宴——“油水较多的红烧羊肉”、“栗子肉陷的点心”,调配的全部多是“让人见了不想,吃了也即可就饱的食物”。

二,设置多对矛盾冲突,情节复杂

相比于《一坛金子》,莫里哀在阿巴贡身上增加了多对矛盾——阿巴贡是整个戏剧作品的中心,无论是儿子、女儿、家里的仆人还是帮其说亲事的媒人,剧中其他人物和这个人之间都存在着冲突,每对冲突都为作品增加戏剧效果。喜剧不同于悲剧,人物越多场面转换越频繁整个演出越热闹,也就越更突出喜剧效果。

   在多对矛盾的设置上,最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坛金子》中,原本的甥舅关系成为父子关系,并且为吝啬鬼增加了一个儿子。这样剧情就变成了两对父子争夺同一个恋爱对象的可笑情节。尤其是阿巴贡和自己儿子之间的矛盾,这对矛盾从第一场就显露出来而且越演化越激烈:先是子借夫债,再是父子两个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开诚布公”谈话,然后矛盾公开一下子激化,两个男人开始明着争夺同一个女人。以上所述矛盾的每一步激化都极其具有喜剧效果,舞台演出时都可作为导演二度创作时增加喜感的重点。

,为台词增加时代生活气息

    和《一坛金子》相比,莫里哀在《吝啬鬼》中增加了一些那个时代所流行的事物,使得作品增加了生活气息。  

例如在第一幕第四场,阿巴贡批评自己的儿子不会理财,把钱花在置办行头上面,他质问儿子装束:“你为什么要在身上挂了那么多的带子,它们派什么用场?难道这半打细绳子还做不成一条灯笼裤子。”这些台词在我们现在看来可能并不是什么笑料起不了太大的喜剧效果,但是要想到,在当时的法国这一装束风靡一时,舞台下坐着的观众极可能就是剧中儿子的装扮。这种情况下这类台词就可以能很好得被观众接收,起到极好的效果。

四,擅用重复手段

这首先体现在台词的重复

在《伪君子》中表现明显的部分是第一幕第五场,阿巴贡要法赖尔评价自己把女儿嫁给一个不要嫁妆的老男人到底是不是正确做法。在这个场景中,无论法赖尔说了些什么,阿巴贡一连四次回答的台词都只是一句话——“不要任何陪嫁物”。这句重复的台词生动体现出主人公嗜钱如命的性格,只要可以省钱,他完全不顾亲生女儿的幸福。

其次还体现在人物反应的重复上。

在说媒人福洛希娜和阿巴贡对话的场景中,只要听到媒人编造的夸赞,阿巴贡就喜笑颜开;只要听到媒人一旦“有件小事情想麻烦一下”自己,阿巴贡的脸立即阴沉下来。这张脸不停地在笑容满面和冷漠无情两个极端上转变,不停地重复两种截然不同的表情,简直就像戴了面具,在演出时候非常具有喜剧效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