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数学是有道理的——听俞正强老师《笔算除法》有感

(2017-04-12 17:01:20)
分类: 小学数学
http://edu.guilinlife.com/Public/Images/img/playbutton.png数学是有道理的——听俞正强老师《笔算除法》有感

桂林泓文实验学校 文/唐贱梅 桂林泓文官网http://www.glhwxx.com

 

 

    2015年4月9日,桂林泓文实验学校五六年级全体数学老师在桂林市体育馆参加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课堂教学艺术展示暨新课标、新教材培训会”。与会老师认真观摩了俞正强、钱金铎和刘德武3位老师的展示课,受益匪浅。其中俞正强老师的《笔算除法》让我特别有感触——俞老师把一个算式变成一个动态,形象的记录运算过程,新颖,富有探究,让学生由原来的一头雾水变得豁然开朗。俞老师的这堂笔算除法没有借助书上的情境,而是让学生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中回忆了除法竖式各部分的含义。本节课俞老师以“一位二年级小朋友”对竖式有意见这个情境贯穿整节课,然后俞老师开始了一系列的发问。提问——揭晓答案,通过这样的方式,俞老师让学生理解了一问再问、追寻数学的本质。当然本节课除了一直强调的数学知识本质,数学的质疑精神也是俞老师不断向学生灌输的重点。下面我就这节课的一些片段来记录:

 

一、异常引出思考

    新课开始,没有情境,黑板上呈现的是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横式和竖式,引出除法算式的异常。

              15+3=    15-3=        15*3=              15/3= 

 

    通过前三个算式提出疑问:为什么除法不写成下面这样?

 

    然后俞老师开始了一系列的发问,除法竖式能不能跟加、减、乘的竖式格式相同?为什么不能?学生提出有余数时不好写,接着有学生就给出了这样一个竖式:似乎有余数的问题也被解决了。


二、动手分图,自主构建

    俞老师先让学生理解了15÷3=5这个除法算式的意思。让学生利用15个小圆片,要求平均分成3份。这里有一个有趣的环节,令我印象深刻。当俞老师在黑板上画圆圈,他不断地问学生可以将圆圈看成什么,学生的回答在他的刺激下丰富多彩。细节中丰富孩子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这样的做法非常好。在学生分完后,俞老师又开始发问了,本来老师有几个圆圈?现在有几个?15个到哪里去了?老师的15个是一堆,学生的15个是三堆,每堆5个。这时再让学生选哪个竖式更贴切,大部分学生认为前面的竖式更好地体现除法平均分的整个过程。

 

    接着俞老师又提出一个问题:

 

    这两种到底哪种做法是对的?另一种为什么错?同样是利用分一分。黑板上留下4个大圆圈和5个小圆圈,让学生上来分。这个是笔算除法的一个难点。学生分完3个大的和3个小的,接下去该怎么分呢?就要将1个大的圆片换成10个小的圆片,然后12个小圆圈再平均分。操作完毕,让学生选择哪个竖式更好地体现了除法的过程,跟理解“15÷3=5”的除法竖式步骤一样。

 

    本节课上完后的讲座也让人回味悠长,俞老师的幽默风趣、夸张互动的讲台风格展示了他的个人魅力,一节课的中心都围绕“为什么”呈现给在座的老师们,不断拨开数学神秘的面纱,让学生经历过程,体会一切运算的合理性,而不是强加的规定,让规定变得有道理,促进学生更活跃地去思考。俞老师生动的课堂是学生无法拒绝的。因此,讨论如何将课上生动,是十分有意义的。数学上有许多规定,这些规定似乎是硬邦邦的,需要被重复、被强化。事实上,我们的数学的许多规定是有道理的,这些道理都十分有意思。如果我们数学教师用适当的方法让学生体会这种道理,学生就会喜欢上数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