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如何建构自己的教学主张
(2016-01-08 15:05:50)分类: 小语教学 |
特级教师如何建构自己的教学主张
滕衍平
教育时报(《小学教学》) · 2014-11-20 16:14
什么是教学主张?教学主张就是对教学所持有的观点。它不是教学思想,没有宏大的体系。教学主张,有时候会微观一些、零散一些。什么是自己的教学主张?我想,它不一定是自己的独创,可以是自己所“拿来”的、所信奉的、所坚持的,或者自己所改造的。一句话,为自己占有的即可。
我有自己的教学主张吗?大脑在不断地搜索。我想到了自己热爱的关于阅读教学的主张,一路走来,它的形成是从混沌走向清晰的过程,是从学习走向建构的过程。
困惑,课堂上曾经找不到北
在从教的很长一段日子里,对阅读教学的真谛是什么,我都缺少自己的思考。如何让自己在课堂上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始终是我心中的痛。课堂教学,我曾经一度找不到北。
一次,我要代表市里上一节公开课。不言自明,这节课被赋予了崇高的政治使命。我不敢马虎,按照自己的理解早早地开始备课,在备课中备受煎熬:每天早晨起来,想着这件事;做其他事时,也不敢全身心投入,总觉得被这件事揪着;晚上睡不着,想的还是这件事。
就这样酝酿了很长时间,终于临近上课了,邀请领导来试听、指导,结果得到的几乎是全盘否定。于是,赶紧调整教学设计。心底的既有思路,经历了长时间的消化早已根深蒂固,一朝要改谈何容易?说者滔滔不绝,我却如听天书;说得句句有理,我却不知如何下手。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不敢越雷池一步,每句话怎么说、什么时候说,我都背了下来,至于为什么说,不知道,似乎也不需要知道,遵命执行即可。
于是,上课就成了一个过场,其间的每一个环节,甚至偶有的生成也都在我的控制内。我上了一节被导演的课,上了一节看起来很完美的课。尽管最后获得殊荣,我心底却没有一丝的兴奋。没有自己的教学主张,就永远没有令自己兴奋的课堂。
这样的经历,在今天看来,不是没有作用,而是极具价值的。在一次次的否定与肯定中,在一次次的放弃与建构中,我思考了,我历练了。
如今,对阅读教学,我能够理清其本质,拥有自己的教学策略;我能够用自己的教学主张进行评课、上课,心底觉得轻松自如、从容自信,甚至游刃有余。身边很多老师向我询问如何上课的问题,给他们导课时,我不会一味地给予,而是注重通过辨析、追问,引发他们明晰自己的教学主张,让他们用自己的教学主张架构自己的教学流程。导课,要助其自主——这也算是我的一个教学主张吧。我教得轻松,他们也学得愉快。
学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每个人的教学主张,追溯源头,其实都是学习的结果。这里的学习,有源自文本的阅读,有源自对他人的借鉴。我也不例外。
叔本华说,对于阅读,应该持有一种警惕,否则自己的大脑会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对此,我并不完全认同。他说的是一个成熟的阅读者应有的姿态。对于一个起步者、一名青年教师,我想,就是要不断地学习,要像一块海绵一样,充分吸收各种营养。有了充足的营养,才有辨别的能力。有了一定的辨别能力,再去阅读,才会有所取舍,才能开始批判性的阅读。
至今,我可能依然处在学习的初级阶段。每次听讲座,当别人已经溜走或思想开小差时,我依然让自己的耳朵集中地捕捉讲座传递出的信息,相信总有一些是有用的。每读一篇文章,我都会不遗余力地把题目、条目、重要言论摘录下来,并且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推行。拿到一本书,一本草根的书,我也会翻一翻,相信其中一定有它存在的价值。
正是这样的没有怀疑,让我心无旁骛地吸收、有选择地吸收。我不欣赏青年教师一开始的时候就愤青,就吐槽,看见的都是这个不足,那个不好。从学习、吸收开始吧。
齐白石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我也不完全认同。这依然是对一个成熟者的忠告。青年教师,向名师学习,就是要从模仿开始,从学得像开始。从教20年来,于永正老师一直是我模仿的对象。从最早的《草》《壁虎》《翠鸟》《月光曲》《马背上的小红军》,到后来的《林冲棒打洪教头》《全神贯注》《咏梅》《第一次抱母亲》,再到今天的《高尔基和他的儿子》《给予树》《祖父的园子》,听他的课,读他的实录,赏他的视频,铁杆粉丝一样地在一次次的学习与模仿中,我感受着他对教学的执着和他在教学中的智慧。我学他写课题,学他给学生读课文,学他向学生展示自己的批注……
在一次次的模仿中,我恰恰发现了阅读教学的规律,了解了儿童学习的需要。我还模仿贾志敏、薛法根、孙双金,甚至还模仿中学的魏书生、余映潮、黄厚江。我没有在模仿中死,而是在一次次的模仿中感悟到了教学的真谛。没有早期的模仿,就没有今天的创新。没有当初的得其形,哪里会有今天的得其神!在模仿中,我进步了!
今天,我依然没有“五重教学法”,没有“组块教学”,没有“情智语文”,虽心向往之,却心底坦然,我也有自己的教学主张,尽管它不够鲜明,它还很微小。我更坚定自己的学习之旅,相信在阅读和借鉴中,一个个小小的念头、主张,会逐渐丰满、渐渐长大。
坚守,用实践效果证明
坚守,坚持才能守住。坚守,必须拥有自己的信奉,必须忍受时间的考验,乃至别人的质疑。教学中,几乎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一些小观点、小念头,但是,不经意间它就会遗失,就会摇摆。等过了很久以后,当别人成功时,你也许会生出这样的埋怨:原先我也曾这样做过。
课改初期,各种教学探索不断涌现出来。身在一线的老师常常被专家或上级教研部门搞得晕头转向,大家慨叹:一天一个样,三天大变样,刚刚学得有点儿像,又变了一个新花样。当时,我正在学校里进行“品味式”阅读教学探索。这个模式的最初想法,基于我自身的阅读经验。先通读课文,然后品味喜欢的段落。为什么喜欢呢?要在师生交流对话中说出依据。
今天看来,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模式,然而在当时,没有这样的教学模式出现。身为学校的教学副校长,我自己这样做,并希望能成为学校的教学经验。很多老师一边教一边不够情愿地怀疑,理由是:我们这样做行吗?与上面的精神保持一致了吗?我的回答是:跟在别人后边走,你永远只能是跟随者,还没来得及学到人家的实质,人家一转向,你又迷失了方向。认清自己,做好自己,我们必须有自己的主张。立足理论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总有一天,我们做得优秀了,人家会将方向转到我们这边的。这时,我们就是领跑者。就是带着这种朴素的想法,我们把这个实践做得有模有样。
老师人人上课有抓手,公开课不再害怕了;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能力增强了,学习一篇文章,知道如何赏析了。三年后,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在全区推广。我深知,这是坚守的结果。
没有坚守,我们确实看不到“后天的美好”。没有坚守,我们确实难以遇见理想中的自己。
提炼,行思路上的顿悟
教学主张的形成必须建立在长期的学习、思考、实践上,是在不断磨砺中形成的。它诞生的那一刻,仿佛是瞬间的顿悟。其间有精心揣摩,有妙手偶得,更有对之前所作所思的整合和提炼。
作为语文教师,我对阅读教学的痴迷探索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如何上好一节课,我曾写下一百多篇文章,有理论思考的,如《和而不同,阅读教学中对话的追求》《教学意义的迷失与回归》《文本解读需要去形式化》《打通读写之间的命脉》《从终点思考,起点出发》等;有实践经验的,如《活用教材益处多》《一言一行总关情》《读悟一体情思并重》《发掘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价值》《段落划分:重结果,更要重过程》等;有基于不同文本体式的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我一直困于自己的教学主张不够清晰。
一次,看到崔峦老师的《跟内容分析式的阅读说再见》一文,感觉很是入心,大有想我所想、言我所言的快感,每一个词句似乎都说到了我心里,便一遍一遍地品读起来。越读越厚,我想到了我们平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想到了自己教学时的有效策略;越读越薄,三个词语跳入我的眼帘:得意、得言、得法。那一刻,真的很兴奋。言意兼得,虽早已熟知,但是我隐约感觉还不够,还要“得法”。
没有方法参与的学习,就不可能具有可持续发展力;没有方法的学习,自主学习始终是一句空话,“不需要教”始终只能是悬在半空的理想主义。得意、得言、得法,简单的六个字,不仅仅是三个词语的耦合,更是我一直以来的苦苦思索和寻觅。如何给它取个贴切的名字?思考了很久,没有答案,不是响亮而不文雅,就是文雅而不响亮。怎么才能既文雅又响亮呢?提炼,必须提炼。可是如何提炼呢?灵感,往往是有心人的偶得。当“四大发明”“三国演义”等词语无意间从我耳际飘过时,“三得”一词便偶得了。
于是,“三得”阅读教学——一个不新甚或不算独创的教学主张,便被我占有了。我开始给它界定内涵,开始搜索理论依据,开始进行策略研究。我发现之前所有的阅读、实践、写作,仿佛都在等这一刻的到来。如今,“三得”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索依然还在继续;基于“三得”阅读教学的系列文章,有理论文章,有实践案例,也有课堂实录,与我的名字一起见诸报端。
你有自己的教学主张吗?不要畏缩,请勇敢地说:有!因为,教学主张没有那么神秘,它也许就沉睡在你的记忆里,期待着被你唤醒。当然,教学主张,需要我们从困惑开始,去学习、借鉴,去实践、坚守,去顿悟、提炼,因为这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唯有实实在在地用行动去唤醒,教学主张——你才能真正地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