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师生共读共写 随笔润泽心灵
(2016-04-07 20:29:46)
标签:
教育 |
分类: 课题研究 |
师生共写随笔作为新教育实验中的六大主题之一,是极具个性化的教育方式。作为新教育的践行者,朱永新教授从全新的角度给我们诠释了其内涵。教育随笔,即教育者在教育的过程中随时记录,生发思考,反思成长的一种形式。而师生共写随笔是一种从教师与学生两个角度共同记录,反思成长的双向交流的形式,它的突出作用在于师生可以通过文字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从而推动教学的顺利发展。所以,师生共写随笔是反思型教师的一件重要法宝。
一、确立一个点——构建现代与传统兼具的课程体系
为了落实共读共写的育人功能,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保证正常的教学课时基础上开设了每周一节的阅读课,并把阅读指导课的基本教学模式作为课题开展研究。
读书文化长廊——《华夏春秋——中华五千年文化“路线图”》,分为六个部分:一是智者的叮咛——先秦;二是诗化的人生——魏晋;三是歌者的悲欢——唐;四是豪迈的寻觅——宋;五是国粹的起源——元;六是崛起的探索——近现代,展示了中华民族瑰丽的历史画卷。整个墙面,图文并茂,气势恢宏,使人沉浸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之中。
“课后八思”:一思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完成的怎么样?二思有没有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三思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有什么收获?四思教师是否投入了教育激情?五思课堂有没有发生意外情况,是否处理得当?六思本节课最骄傲或最懊悔的地方在哪里?七思最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哪里?八思教师和学生在教和学中是否快乐?每节课后教师可以从中选取一个内容,作为反思点。既可记成功,也可录失败;既要发现问题,又能解决问题;既可长谈,也可短议。长年坚持,形成制度。“课后八思”的经常化与持久性,使我校教师的教学反思成为一种特殊的备课形式,教师的“每日三省其身”,也为日后的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原始资料。
二、带动一个面——激发学生共读共写的热情
充分拓展学生的阅读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从台下走到台上,由学生成为了老师,每个人都有参与交流展示的机会。
1.指导学生撰写随笔的方法,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结合课堂教学,我们开展了下列随笔专题训练:景物描写,人物的描写,细节描写,文章的拟题、选材与立意等。
2.开展随想之笔多元评价活动,发挥榜样带动作用。
⑴ “激励+指导”的教师批语评价。
在评价中教师尽力发现文章亮点,尊重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受到激励和鼓舞。此外评语要求有针对性和启发性,对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出并提出修改的建议。如“本次作文你在构思和选材方面都很有新意,尤其是感情十分真挚动人”、“本文如果能将加横线的词语和标点进一步润色、修改,精简语言,那么将更有感染力!老师相信你一定能改好,希望你的写作水平有更大的提高!”等。
⑵ “交流+互动”的同伴评价。
每半个学期结束,请同学们从自己的练笔本中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一篇,修改并誊抄下来,以班级为单位装订成册。为督促同学关注并用心阅读,我们请每位同学评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作品并陈述喜欢的理由,入围的优秀作品将成为入选学校优秀作文的重要依据之一。
⑶“分享+赞赏+追求”的良性循环。
文章是需要共享的,学生的写作流程一般是“自由写作——父母阅读——教师评改——同伴赏评——修改——投放(网站或刊物),学校网站中设立了学生天地、习作专栏等栏目,学习作品可以随时上传,老师和同学都可以跟贴评论。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决不吝啬真诚的赞美,给学生以美誉,赋学生以灵性。正如心理学家盖兹所说,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成功的能力。
3.探索完整而有序的写作训练体系,深化学生的生活和情感体验。
经历近一年的实验探索,我们发现学生的随笔缺少的是对生活的独到体验,加以语文教材对于作文训练的编写零乱而没有体系,所以导致学生的随笔训练年级之间没有梯度缺少层次,于是我们分别从家庭生活体验、学校生活体验、自然生活体验、创境体验、社会生活体验和阅读体验等角度,筛选不同年级的体验点和作文训练点,结合我校的《序列化作文》,制定出最适宜初中生发展的作文教学的模式,并设计出不同专题的作文教学方案,从而形成完整而有序的体验式写作训练体系。
面对未来,我们充满信心,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前一篇:15.凡卡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