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蔡文姬的《悲愤诗》

(2017-03-12 18:02:17)
http://s8/middle/003ys2tuzy79rRoQIzxcb

蔡文姬的《悲愤诗》

以作《古诗赏析》闻名的清代诗论家张玉谷有一首论诗绝句云:  

  文姬才欲压文君,《悲愤》长篇洵大文。老杜固宗曹七步,辦香可也及钗裙。

  大意说蔡文姬的才华压倒了曾作《白头吟》诗的卓文君,所作《悲愤诗》长诗实在是伟大的文字。大诗人杜甫固然作诗宗法曹植,但他的一瓣心香恐怕也曾献给这位女诗人吧。他的意思是说杜甫的《奉先咏怀》和《北征》等五言叙事诗是受到蔡文姬《悲愤诗》影响的。这一说法是颇有见地的。蔡文姬的五言《悲愤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文人创作的自传体长篇叙事诗,其感情之激昂酸楚也在文人诗中别开生面,杜甫的《北征》等诗确实与它有一脉相承之处。

  蔡文姬名琰,是汉末著名文学家蔡邕的女儿。蔡文姬自幼博学多才,又精通音乐。据说她年幼时有一次听父亲蔡邕在黑暗中弹琴。弹着弹着断了一根琴弦,她根据琴弦断绝时发出的声音就辨别出断的是第二弦。蔡邕以为是偶然被她猜中的,就故意弄断一根第四弦再问她,不料她应声回答:“断的是第四弦。”其辨音之精一至于斯!但这位才女的命运却坏极了。她先嫁给河东人卫仲道,还没有子女就先死了丈夫,又回到娘家居住。不久天下大乱,她又给胡骑所获,没入匈奴左贤王部十二年,在那儿生了两个孩子。幸而曹操曾与蔡邕有“管、鲍之好”,听说这一消息后派遣使者周近到匈奴人那儿以玉璧将她赎出,重新嫁给屯田都尉董祀为妻。然而董祀却又犯了死罪,她在严寒中“蓬首徒行”赶去向曹操“叩头请罪”,并且“音辞清辩,旨甚酸楚”,才使董祀免于一死。其命运之曲折蹉跌,实在是古今才女中少见的。

  《后汉书·列女传》载蔡琰“后感伤乱离,迫怀悲愤,作诗二章”。二诗一为五言体,一为骚体,后人据《后汉书》“追怀悲愤”之语,都称为《悲愤诗》。其实,这二首诗虽然都述及诗人被掳、居胡、弃子归汉等情节,在性质上却有显著的区别。其中五言的那首侧重于“感伤乱离”,是一首以情纬事的叙事诗;骚体的那首却偏向于“追怀悲愤”,是一首触景兴感的抒情诗。

  骚体《悲愤诗》由于旨在抒情,故首尾两节对被俘入胡和别子归汉的经历是比较简略的,在中间那一大段主要篇幅中,虽然有许多描述景象风物之处,但其实不过是用以渲染诗人离乡背井的悲痛心情的陪衬笔墨,或者也可以说是象征。在这些对景物和人情的描述中,诗人极言它们与她故乡中土的差异,以此形容自己在这与中土迥异的环境下心情之沉痛悲愤。那儿的气候是“阴气凝兮雪夏零”,景物是“沙漠壅兮尘冥冥,有草木兮春不荣”,人物是“人似禽兮食臭腥,言兜离兮状窈停”,都是何等凄凉诡异?则诗人之痛苦不问可知。接着诗人具体描绘了在一个冬天的夜晚,她夜长难寐,起身徘徊。在阴云蔽天、朔风呼啸之中,她听到胡笳的呜咽、边马的嘶鸣和南飞孤雁的哀啼,又听到有人中宵奏乐,那“悲且清”的琴筝声与前面凄凉的声音互相应和,激发起她思乡的悲哀。然而她又不敢出声啼哭惊动主人,只能独自暗暗地“含哀咽兮涕沾颈”。这段以边塞之声引起乐声,以乐声写出心声,又将心声形诸吞泣声的精彩描写,绘声绘色地从细节上将诗人的痛苦心情刻画得淋漓尽致,与前半段异邦风物的描述虚实映照,完整地表述了在那十二年漫长岁月中诗人那孤立无依的凄惶心灵。后世谓蔡文姬作《胡笳十八拍》曲的传说,亦即滥觞于其中“胡笳动兮边马鸣,孤雁归兮声嘤嘤。乐人兴兮弹琴筝,音相和兮悲且清”一节。正因为此诗以抒情为主旨,故全诗在写到诗人捐弃孩子后“还顾之兮破人情,心怛绝兮死复生”时即戛然而止,不再作任何情节上的交代。

另一首五言的《悲愤诗》与那首骚体的不同,是一首典型的叙事诗。中国诗歌的传统,与起源史诗的西方诗歌不同,叙事的成分比较薄弱。《诗经》中除了《氓》等少量诗篇外,大部分诗歌是抒情的;稍后的《楚辞》也是如此。汉代乐府中叙事的成分开始加强,出现了《十五从军行》、《孤儿行》那样的叙事诗,但相对说来还比较简略,结构上也不够完整。只有到了蔡文姬的这一首五言《悲愤诗》出现,中国的叙事诗才真正成熟了。可以说它与稍后产生的《孔雀东南飞》双峰并峙,是中国叙事诗真正成熟的标志。

  在这首五言长诗中,环绕丧失家庭的悲惨遭遇,诗篇的描写集中在这一悲剧的发生,人物面对这一悲剧的反应、态度和行动,以及因此而造成的纠葛,这些纠葛又导致悲剧如何发展,直至悲剧的解决和后果。诗篇第一段以十六句叙述了造成诗人(亦即主要人物)悲剧产生的原因即董卓之乱,以简练的笔墨概括了董卓拥主自强,关东举兵讨伐,董卓率胡、羌兵马东向屠城掳掠等历史事件。第二段二十四句以“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转而叙述诗人与其他妇女一起被掳入匈奴的途中经历,这里描写了诗人丧失家庭成为俘虏的悲剧的发生,以及她“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的反应。第三段十二句叙述了诗人在边地的痛苦生活,诗人所集中描写的是自己对家人的思念心情。其中“有客从外来,闻之常欢喜”等四句,概括地刻画了她对故乡和家人思念之殷切,同时也暗示了时光的流逝。第四段二十八句叙述了诗人离胡归汉的情景。其中包括两个场面,一是与所生二子的离别,二是同时被掳的妇女们的送别。在别子的场面中,诗人具体描写了孩子“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的责问和自己“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的巨大悲痛。这是悲剧的进一步发展,它与送别妇女“慕我独得归,哀叫声摧裂”的场景汇成一片浓烈的悲痛气氛,将悲剧推向高潮。接着的十八句是第五段,叙述归途及到家后的遭遇。在这段叙述中仍贯彻着诗人丧失家庭的悲剧主题。诗人返回故乡,方知亲人已经丧亡殆尽,连中表之亲也没有孑遗。可聊慰膝下的孩子失去了,过去丧失的家庭又已化为荆艾白骨,与家人团聚的希望彻底破灭,以家人为托的生存信念受到严重的考验,悲剧的主旋律又一次升腾轰鸣。末段十句叙述在“旁人相宽大”的情况下诗人“托命于新人”,成立了新的家庭。但由于“流离成鄙贱”而“常恐复捐废”,悲剧造成的心灵创伤难于愈合,诗人常为重新丧失家庭的可能惴惴不安,以至于“怀忧终年岁”终身抱憾。

  蔡文姬的名字和她所创造的悲剧形象,伴随着她的那两首《悲愤诗》,已不可磨灭地留存在中国诗歌史中。她的诗歌曾成为伟大诗人杜甫的楷模,仅这一点就永远值得中国妇女感到骄傲。

《悲愤诗》原文

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志欲图篡弑,先害诸贤良。逼迫迁旧邦,拥主以自疆。

海内兴义师,欲共讨不祥。卓众来东下,金甲耀日光。平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

猎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

长驱西入关,迥路险且阻。还顾邈冥冥,肝脾为烂腐。所略有万计,不得令屯聚。

或有骨肉俱,欲言不敢语。失意机徵间,辄言毙降虏。要当以亭刃,我曹不活汝。

岂复惜性命,不堪其詈骂。或便加棰杖,毒痛参并下。旦则号泣行,夜则悲吟坐。

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彼苍者何辜,乃遭此厄祸。边荒与华异,人俗少义理。

处所多霜雪,胡风春夏起。翩翩吹我衣,肃肃入我耳。感时念父母,哀叹无穷已。

有客从外来,闻之常欢喜。迎问其消息,辄复非乡里。邂逅徼时愿,骨肉来迎己。

己得自解免,当复弃儿子。天属缀人心,念别无会期。存亡永乖隔,不忍与之辞。

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

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号泣手抚摩,当发复回疑。

兼有同时辈,相送告离别。慕我独得归,哀叫声摧裂。马为立踟蹰,车为不转辙。

观者皆嘘唏,行路亦呜咽。去去割情恋,遄征日遐迈。悠悠三千里,何时复交会。

念我出腹子,匈臆为摧败。既至家人尽,又复无中外。城廓为山林,庭宇生荆艾。

白骨不知谁,纵横莫覆盖。出门无人声,豺狼号且吠。茕茕对孤景,怛咤糜肝肺。

登高远眺望,魂神忽飞逝。奄若寿命尽,旁人相宽大。为复强视息,虽生何聊赖。

托命于新人,竭心自勖励。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人生几何时,怀忧终年岁。

蔡琰,字文姬,又字昭姬。生卒年不详。东汉陈留郡圉县人,东汉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初嫁于卫仲道,丈夫死去而回到自己家里,后值因匈奴入侵,蔡琰被匈奴左贤王掳走,嫁给匈奴人,并生育了两个儿子。十二年后,曹操统一北方,用重金将蔡琰赎回,并将其嫁给董祀。蔡琰同时擅长文学、音乐、书法。《隋书·经籍志》著录有《蔡文姬集》一卷,但已经失传。现在能看到的蔡文姬作品只有《悲愤诗》二首和《胡笳十八拍》。历史上记载蔡琰的事迹并不多,但“文姬归汉”的故事却在历朝历代被广为流传。

【译文】

  汉末王朝权力失控,董卓专权乱了纲常朝政。他一心密谋杀君夺位,首先杀害了汉朝的好多贤臣。然后又焚烧洛阳宗庙宫室,逼迫朝廷西迁旧都长安,挟持幼主以扩张自己的势力。国内诸侯联盟发动正义之师,希望共同起兵讨伐董卓。董卓部下李傕、郭汜出兵函谷关东下平原,他们来势凶猛盔甲在阳光下闪着金光。平原地区的人软弱不强,抵抗不了来犯的北方胡羌。胡羌乱兵践踏了野外的庄稼,围攻了城池,乱兵所到之处残害的百姓家破人亡。他们疯狂砍杀不留一人,死人的骸骨相抵交叉。马边悬挂着男人的头颅,马后捆绑着抢来的妇女。在漫长的路上不停地驱马西进直入函谷关,西进的道路险峻遥远,所以行进十分艰难。被虏掠的人回望来路两眼墨黑迷茫不清,肝脾早已伤透如同烂泥。被掳掠者数以万计,胡羌兵不允许她们集中住在一起。如有亲人们偶然相遇,想说句话却又不敢吭气。只要使他们有一点的不如意,马上就说“杀死俘虏不要客气,正当刀刃有空闲,我辈本来就不想让你们活下去。”这时候难道还会有谁把性命顾惜,最不能忍受的是他们辱骂的恶语。有时他们顺手举起棍棒毒打,连骂带打交并齐下。白天嚎哭着被迫走路,夜里无奈地悲哀坐泣。想死死不成,想活却没有一点希望。老天啊!我们有什么罪过?让我们遭此恶祸!

  边地荒蛮和中原不一样,人性粗俗不讲道德礼仪。住的地方长时间盖满霜雪,北风不分春夏呼呼刮起。每当北风翩翩卷起我的衣裳,萧萧震入我的耳朵。就会激起我对父母的思念,这样的哀怨和叹息长此以往不能止息。每当有客人从外地到来,听到后我很是欣慰,急忙忙迎上前打听家乡的消息,却被告知说不是乡人邻里。想不到徼幸能满足平时的心愿,很庆幸亲人能来把自己接回家去。难得自己有幸可以解脱回去,可面对的是抛弃儿子的诀别。天性中母子心连着心,心想着分别后再也没有见面的机遇,从今后不管是活着还是死亡,我们母子将永远的天各一方,我怎么能忍心与儿子辞别。儿子跑上前来抱住了我的脖子,问:“母亲啊,你要到哪里去?有人告诉我母亲将要离去,难道说走后还能够再回来相聚!阿母你一贯的善良仁慈,今天你为什么变得这么无情?我还没有长大成人,为什么你就不能想想我的心情!”见儿子这样的苦苦哀求,我的五脏崩裂一样的沉痛,恍恍惚惚如痴如狂。哭泣着用手抚摩着我的儿子,当要出发时我多次返回去犹豫不决。还有同时掳掠来得同伴们赶来相送与我告别,她们羡慕并痛惜只有我一个人能够回去,哀叫声哭喊声伤痛欲绝。马儿为此悲哀的立在那里不走,车儿为此悲哀的轮子不转。围观的人都在跟着抽搐,过路的人也为此感动低泣。

  走啊走啊割断了母子依依不舍的情感,疾速的行走一天比一天遥远。漫长的道路阻隔啊,什么时候我们母子再能交相见面? 想想从我腹中生出的儿子啊,我心中撕裂一样的疼痛。到家后发现家人早已死绝,甚至没剩下一个姑表亲戚。城里城外一派荒芜变成了山林,庭院和屋檐下长满了艾草和荆棘。眼前的白骨分不清他们是谁,横竖交错没有覆盖掩埋。出門听不到人的声音,只有豺狼呜嚎哭叫。孤零零对着自己的影子,不停的哭喊声撕肝裂肺。爬到高处向远方望去,突然觉得魂魄出窍飞逝离去。奄奄一息好像是寿命将尽,旁人们相继安抚宽慰。挣扎着睁开眼睛又勉强活了下去,虽然没死可又有什么希冀?把命运寄托于再嫁的丈夫董祀,尽心竭力自我勉励努力生活下去。自从流离后成为鄙贱之人,常常害怕丈夫废婚抛弃。想人生能有多少时间,怀着忧伤一年又一年。

注释

天常:天之常道。“乱天常”,犹言悖天理。

篡弑:言杀君夺位。董卓于公元189年以并州牧应袁绍召入都,废汉少帝(刘辩)为弘农王,次年杀弘农王。

诸贤良:指被董卓杀害的丁原、周珌、任琼等。

旧邦:指长安。公元190年董卓焚烧洛阳,强迫君臣百姓西迁长安。

兴义师:指起兵讨董卓。初平元年(190年)关东州郡皆起兵讨董,以袁绍为盟主。

祥:善。“不祥”,指董卓。

卓众:指董卓部下李榷、郭汜等所带的军队。初平三年(192年)李、郭等出兵关东,大掠陈留、颍川诸县。蔡琰于此时被掳。

胡羌:指董卓军中的羌胡。董卓所部本多羌、氐族人(见《后汉书·董卓传》)。李榷军中杂有羌胡(见《后汉纪·献帝纪》记载)。

截:斩断。

孑:独。这句是说杀得不剩一个。

相撑拒:互相支拄。这句是说尸体众多堆积杂乱。

西入关:指入函谷关。卓众本从关内东下,大掠后还入关。

迥:遥远。

邈冥冥:渺远迷茫貌。

弊:即“毙”,詈骂之词。“弊降虏”,犹言“死囚”。

亭:古通“停”。“停刃”犹言加刃。

我曹:犹我辈,兵士自称。以上四句是说兵士对于被虏者不满意就说:“杀了你这死囚,让你吃刀子,我们不养活你了。”

毒:恨。

参:兼。这句是说毒恨和痛苦交并。

彼苍者:指天。这句是呼天而问,问这些被难者犯了什么罪。

边荒:边远之地,指南匈奴,其地在河东平阳(今山西省临汾附近)。蔡琰如何入南匈奴人之手,此诗略而不叙,史传也不曾明载。《后汉书》本传只言其时在兴平二年(195年)。是年十一月李榷、郭汜等军为南匈奴左贤王所破,疑蔡琰就在这次战争中由李、郭军转入南匈奴军。

少义理:言其地风俗野蛮。这句隐括自己被蹂躏被侮辱的种种遭遇。

邂逅:不期而遇。

徼:侥幸。这句是说平时所觊望的事情意外地实现了。

骨肉:喻至亲。作者苦念故乡,见使者来迎,如见亲人,所以称之为骨肉。或谓曹操遣使赎蔡琰或许假托其亲属的名义,所以诗中说“骨肉来迎”。

天属:天然的亲属,如父母、于女、兄弟、姐妹。

缀:联系。

五内:五脏。

恍惚:精神迷糊。

生狂痴:发狂。

遄征:疾行。

日遐迈:一天一天地走远了。

中外:犹中表,“中”指舅父的子女,为内兄弟,“外”指姑母的子女,为外兄弟。以上二句是说到家后才知道家属已死尽,又无中表近亲。

茕茕:孤独貌。

景:同“影”。

怛咤:惊痛而发声。

相宽大:劝她宽心。

息:呼息。这句是说又勉强活下去。

何聊赖:言无聊赖,就是无依靠,无乐趣。

新人:指作者重嫁的丈夫董祀。

勖:勉励。

捐废:弃置不顾。以上二句是说自己经过一番流离,成为被人轻视的女人,常常怕被新人抛弃。

蔡文姬名琰,既字文姬,又字明姬,她的父亲便是大名鼎鼎的大儒蔡邕。 蔡邕就是蔡伯喈,有一出《琵琶记》的唱词,说的是蔡怕偕中状元后,不认发妻赵五娘,别娶丞相之女,可说是厚诬古人。东汉时根本没有状元,也没有别娶丞相之女这回事。对此南宋陆游曾感叹系之他说:“身后是非谁管得,隔村听唱蔡中郎。”

蔡邕不可能中状元,但他的才学在当时得到举世公认却是事实。汉灵帝时、他校书东观,以经籍多有谬误,于是为之订正并书写镌刻在石碑上,立在大学门外,当时的后生学子都就此石经校正经书,每日观览摩写的不绝于途。这些石碑在动乱中,在洛阳大火中受到损坏,经过一千八百多年,洛阳郊区的农民在犁田时掘得几块上有字迹的石块,经人鉴定就是当年蔡邕的手书,称为“熹平石经”,现在珍藏在历史博物馆中。

蔡邕是大文学家,也是大书法家,梁武帝称他:“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如有神力。”当代史学家范文澜讲:“两汉写字艺术,到蔡邕写石经达到最高境界。”他的字整饬而不刻板,静穆而有生气。除《嘉平石经》外,据传《曹娥碑》也是他写的,章法自然,笔力劲健,结字跌宕有致,无求妍美之意,而具古朴天真之趣。

此外,蔡邕还精于天文数理,妙解音律,在洛阳严然是文坛的领袖,像杨赐、玉灿、马月碑以及后来文武兼资,终成一代雄霸之主的曹操都经常出入蔡府,向蔡邕请教。

蔡文姬生在这样的家庭,自小耳濡目染,既博学能文,又善诗赋,兼长辩才与音律就是十分自然的了,可以说蔡文姬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可惜时局的变化,打断了这种幸福。

东汉政府的腐败,终于酿成了黄中军大起义,使豪强地主为代表的地方势力扩大。大将军何进被宦官十常侍杀后,董卓进军洛阳尽诛十常侍,把持朝政,董卓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刻意笼络名满京华的蔡邕,将他一日连升三级,三日周历三台,拜中郎将,后来甚至还封他为高阳侯。董卓在朝中的逆行,引起各地方势力的联合反对,董卓火烧洛阳,迁都长安,董卓被吕布所杀。蔡邕也被收付廷尉治罪,蔡邕请求黥首刖足,以完成《汉史》,士大夫也多矜惜而救他,马日碑更说:“伯喈旷世逸才,诛之乃失人望乎?” 但终免不了一死,徒然的给人留下许多议论的话题,说他“文同三闾,孝齐参骞。”在文学方面把他比作屈原,在孝德方面把他比作曾参和阂子骛,当然讲坏话的也不少。

董卓死后,他的部将又攻占长安,军阀混战的局面终于形成。羌胡番兵乘机掠掳中原一带,在“中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纵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长驱入朔漠,回路险且阻。”的状况下,蔡文姬与许多被掳来的妇女,一齐被带到南匈奴。

这心境是可以想象得到的,当初细君与解忧嫁给乌孙国王,王昭君嫁给呼韩邪,总算是风风光光的占尽了身份,但由于是远适异域,产生出无限的凄凉,何况蔡文姬还是被掳掠呢!饱受番兵的凌辱和鞭笞,一步一步走向渺茫不可知的未来,这年她二十三岁,这一去就是十二年。

在这十二年中,她嫁给了虎背熊腰的匈奴左贤王,饱尝了异族异乡异俗生活的痛苦。当然她也为左贤王生下两个儿子,大的叫阿迪拐,小的叫阿眉拐。她还学会了吹奏“胡笳”,学会了一些异族的语言。

在这十二年中,曹操也已经基本扫平北方群雄,把汉献帝由长安迎到许昌,后来又迁到洛阳。曹操当上宰相,挟天子以令诸侯。人一旦在能喘一口气的时侯,就能想到过去的种种,尤其是在志得意满的时侯,在这回忆中,想到少年时代的老师蔡邕对他的教导,想至、老师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女儿。当他得知这个当年的女孩被捞到了南匈奴时,他立即派周近做使者,携带黄金千两,白壁一双,要把她赎回来。

蔡文姬多年被掳掠是痛苦的,现在一旦要结束十二年的膻肉酪浆生活,离开对自己恩爱有力的左贤王,和天真无邪的两个儿子,分不清是悲是喜,只觉得柔肠寸断,泪如雨下,在汉使的催促下,她在恍惚中登车而去,在车轮辚辚的转动中,十二年的生活,点点滴滴注入心头,从而留下了动人心魄的“胡笳十八拍”。

南匈奴人在蔡文姬去后,每于月明之夜卷芦叶而吹笳,发出哀怨的声音,模仿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成为当地经久不衰的曲调。中原人士也以胡琴和筝来弹奏《胡笳十八啪》非常盛行,据传中原的这种风尚还是从她最后一个丈夫董祀开始的。

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

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

唐朝人李颀发出这样的感慨。

蔡文姬是悲苦的“回归故土”与“母子团聚”都是美好的,人人应该享有的,在她却不能两全。

蔡文姬在周近的卫护下回到故乡陈留郡,但断壁残垣,已无栖身之所,在曹操的安排下,嫁给田校尉董祀,这年她三十五岁,这年是公元208年,这年爆发了著名的“赤壁之战。”

坎坷的命运似乎紧跟着这个可怜的孤女,毫不放松。就在她婚后的第二年,她的依靠,她的丈夫又犯罪当死,她顾不得嫌隙,蓬首跳足地来到曹操的丞相府求情。

曹操正在大宴宾客,公卿大夫,各路驿使坐满一堂,曹操听说蔡文姬求见,对在座的说:“蔡伯偕之女在外,诸君谅皆风闻她的才名,今为诸君见之!”

蔡文姬走上堂来,跪下来,语意哀酸的讲清来由,在座宾客都交相诧叹不已,曹操说道:“事情确实值得同情,但文状已去,为之奈何?”蔡文姬恳道:“明公厩马万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骑,而不济垂死一命乎?”说罢又是叩头。曹操念及昔日与蔡邕的交情,又想到蔡文姬悲惨的身世,倘若处死董祀,文姬势难自存,于是立刻派人快马加鞭,追回文状,并宽有其罪。

蔡文姬自朔漠归来以后嫁给董祀,起初的夫妻生活并不十分和谐。就蔡文姬而言,饱经离乱忧伤,已经是残花败柳之身了,再加上思念胡地的两个儿子,时常神思恍惚;而董祀正值鼎盛年华,生得一表人才,通书史,谙音律,是一位自视甚高的人物,对于蔡文姬自然有一些无可奈何的不足之感,然而迫于丞相的授意,只好免为其难地接纳了她,董祀犯罪当死,何尝不是在不如意的婚姻中,所产生的叛逆行为所得到的结果呢?蔡文姬当然明白其中的道理,因而卯足了劲,要为丈夫开脱,终于以父亲的关系,激起曹操的怜悯之心,而救了董祀一命。

从此以后,董祀感念妻子的恩德,在感情上作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开始对蔡文姬重新评估,夫妻双双也看透了世事,溯洛水而上,居在风景秀丽,林木繁茂的山麓。若干年以后,曹操狩猎经过这里,还曾经前去探视。

相传,当蔡文姬为董祀求情时,曹操看到蔡文姬在严冬季节,蓬首跣足,心中大为不忍,命人取过头巾鞋袜为她换上,让她在董祀未归来之前,留居在自己家中。曹操的文学也是振古烁今的,这样的人就特别的爱书,尤其是难得一见的书,在一次闲谈中,曹操表示出很羡慕蔡文姬家中原来的藏书。当蔡文姬告诉他原来家中所藏的四千卷书,几经战乱,已全部遗失时,曹操流露出深深的失望,当听到蔡文姬还能背出四百篇时,又大喜过望,立即说:“既然如此,可命十名书吏到尊府抄录如何?”蔡文姬惶恐答道: “妾闻男女有别,礼不授亲,乞给草笔,真草唯命。”这样蔡文姬凭记忆默写出四百篇文章,文无遗误,满足了曹操的好奇心,也可见蔡文姬的才情。

蔡文姬传世的作品除了《胡笳十八拍》外,还有《悲愤诗》,被称为我国诗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真情穷切,自然成文”,激昂酸楚,在建安诗歌中别构一体。

蔡文姬一生三嫁,在被掠到南匈奴之前,曾远嫁河东卫家,卫家是河东世族,她的丈夫卫仲道更是大学出色的士子,夫妇两人恩爱非常,可惜好景不长,不到一年,卫仲道便因咯血而死。蔡文姬不曾生下一儿半女,卫家的人又嫌她克死了丈夫,当时才高气傲的蔡文姬不顾父亲的反对,毅然离开卫家回到老家。她最后嫁给董祀,也生有一儿一女,女儿嫁给了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为妻。

关于她的婚姻,丁廙在《蔡伯喈女赋》是这样说的:

“伊大宗之令女,禀神惠之自然;

在华年之二八,披邓林之矅鲜。

明六列之尚致,服女史之语言;

参过庭之明训,才朗悟而通云。

当三春之嘉月,时将归于所天;

曳丹罗之轻裳,戴金翠之华钿。

羡荣跟之所茂,哀寒霜之已繁;

岂偕老之可期,庶尽欢于余年。”

盛称蔡文姬的资质与修为,想不到一个博学多才的好女子,命运是如此凄惨,婚姻生活如此不幸。蔡文姬一生坎坷,大致已如上述。有人认为:蔡文姬受辱虏庭,诞育胡子,文辞有余,节烈不足,又另当别论。

宋代画苑中有《文姬归汉图》而戏剧也有《文姬归汉》的剧目,这是后话。

曹操自从赤壁失败以来,经过几年整顿,重振军威,自封为魏公。公元216年,又晋爵为魏王(都城在邺城)。在北方他的威望很高,连南匈奴的呼厨泉单于也特地到邺城来拜贺。曹操把呼厨泉单于留在邺城,像贵宾一样招待他,让匈奴的右贤王回去替单于监理国家。

南匈奴跟汉朝的关系和好了。曹操就想起了他一位已经死去的朋友蔡邕(音Yi )有一个女儿还留在南匈奴,想把她接回来。

蔡邕是东汉末年的一个名士,早年因为得罪了宦官,被放逐到朔方(在今内蒙古杭锦旗北)去。董卓掌权的时候,蔡邕已回到洛阳。那时候,董卓正想笼络人心。他听到蔡邕名气大,就把他请来,封他做官,对他十分敬重,三天里连升三级。蔡邕觉得在董卓手下,比在汉灵帝时候强多了。

到了董卓被杀,蔡邕想起董卓待他不错,叹了口气。这一来惹恼了司徒王允,认为他是董卓一党的人,把他抓了起来。尽管朝廷里有许多大臣都替他说情,王允还是不同意,结果死在监狱里。

蔡邕的女儿名叫蔡琰(音yan),叫蔡文姬,跟她父亲一样,是个博学多才的人。她父亲死后,关中地区又发生李傕、郭汜的混战,长安一带百姓到处逃难。蔡文姬也跟着难民到处流亡。那时候,匈奴兵趁火打劫,掳掠百姓。有一天,蔡文姬碰上匈奴兵,被他们抢走。匈奴兵见她年轻美貌,就把她献给了匈奴的左贤王。

打这以后,她就成了左贤王的夫人,左贤王很爱她。她在南匈奴一住就是十二年,虽然过惯了匈奴的生活,还是十分想念故国。

这一回,曹操想起了蔡文姬,就派使者带着礼物到南匈奴,把她接回来。

左贤王当然舍不得把蔡文姬放走,但是不敢违抗曹操的意志,只好让蔡文姬回去。蔡文姬能回到日夜想念的故国,当然十分愿意;但是要她离开在匈奴生下的子女,又觉得悲伤。在这种矛盾的心情下,她写下了著名诗歌《胡笳十八拍》。

蔡文姬到了邺城,曹操看她一个人孤苦伶仃,又把她再嫁给一个屯田都尉(官名)董祀。哪儿知道时隔不久,董祀犯了法,被曹操的手下人抓了去,判了死罪,眼看快要执行了。蔡文姬急得不得了,连忙跑到魏王府里去求情。正好曹操在举行宴会。朝廷里的一些公卿大臣、名流学士,都聚集在魏王府里。侍从把蔡文姬求见的情况报告曹操。曹操知道在座的大臣名士中不少人都跟蔡邕相识,就对大家说:"蔡邕的女儿在外流落了多年,这次回来了。今天让她来跟大家见见面,怎么样?"大伙儿当然都表示愿意相见。曹操就命令侍从把蔡文姬带进来。蔡文姬披散头发,赤着双脚,一进来就跪在曹操面前,替她丈夫请罪。她的嗓音清脆,话又说得十分伤心。座上有好些人原来是蔡邕的朋友,看到蔡文姬的伤心劲儿,不禁想起蔡邕,感动得连鼻子也酸了。曹操听完了她的申诉,说:"你说的情形的确值得同情,但是判罪的文书已经发出去了,有什么办法呢?"蔡文姬苦苦央告说:"大王马房里的马成千上万,手下的武士多得像树林,只要您派出一个武士,一匹快马,把文书追回,董祀就有救了。"曹操就亲自批了赦免令,派了一名骑兵追上去,宣布免了董祀的死罪。那时候,正是数九寒天。曹操见她穿得单薄,就送给她一顶头巾和一双鞋袜,叫她穿戴起来。曹操问她:"听说夫人家有不少书籍文稿,现在还保存着吗?" 蔡文姬感慨地说:"我父亲生前给我四千多卷书,但是经过大乱,散失得一卷都没留下来。不过我还能背出四百多篇。"曹操听她还能背出那么多,就说:"我想派十个人到夫人家,让他们把你背出来的文章记下,你看怎样?"蔡文姬说:"用不着。只要大王赏我一些纸笔,我回家就把它写下来。"

后来,蔡文姬果然把她记住的几百篇文章都默写下来,送给曹操。曹操看了,十分满意。曹操把蔡文姬接回来,在为保存古代文化方面做了一件好事。历史上把"文姬归汉"传为美谈。

《蔡伯喈女赋》

丁廙

伊太宗之令女,禀神惠之自然。

在华年之二八,披邓林之曜鲜。

明六列之尚致,服女史之话言。

参过庭之明训,才朗悟而通玄。

当三春之嘉月,时将归于所天。

曳丹罗之轻裳,载金翠之华钿。

羡荣曜之所茂,哀寒霜之已繁。

岂偕老之可期?庶尽欢于馀年。

何大愿之不遂,飘微躯于逆边?

行悠悠于日远,入穹谷之寒山。

惭柏舟于千祀,负冤魂于黄泉。

我羁虏其如昨,经春秋之十二。

忍胡颜之重耻,恐终风之我萃。

咏芳草于万里,想音尘之仿佛。

祈精爽于交梦,终寂寞而不至。

哀我生之何辜,为神灵之所弃。

仰蕣华其已落,临桑榆之歔欷。

入穹庐之秘馆,亟逾时而经节。

叹殊类之非匹,伤我躬之无说。

循肤体以深念,叹兰泽之空设。

伫美目于胡望,向凯风而泣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