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内公开课《搭配中的学问》

分类: 教学点滴 |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赵超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6页“搭配中的学问”。
设计背景:
本节课的内容是排列组合问题,排列与组合不仅是学习“统计与概率”知识的重要基础,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教学中,通过观察、操作以及实验,学生能够找出最简单事物的排列组合方法。但以往我们常常过分注重最终的结果,而忽视了让学生经历对搭配方法的探索过程。因此,教学本节课要充分利用教科书中提供的素材,引导学生观察、操作,逐步学会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虽然本节课的内容是排列组合问题,但并不是学习排列组合的知识,在活动中,不要急于规定用统一的符号表示搭配的结果,而要在探索、展示和交流的过程中,关注个性化的表达方式,让学生学会用学具、图形、字母等表示搭配的结果,通过交流,逐步建立符号意识。
学习目标:
1.结合“搭配服装”等情境,探索并掌握简单的搭配方法,能用适当的方式表示各种搭配方法。
2.在尝试、展示、交流的过程中,逐步学会按一定的顺序思考和解决问题。
3.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培养符号意识。
教具准备:
帽子、裤子图片,希沃白板,智慧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自然引出所要研究的搭配问题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个有趣的知识《搭配中的学问》。关于搭配,你们听说过吗?听说过什么?马戏团里的小丑遇到了穿搭问题,想请我们帮忙。(课件出示)
引导学生说一说从图中知道了什么,理解题意,明确搭配的要求是选一顶帽子和一条裤子。
二、自主探索,初步发现搭配规律和表示方法
1.摆一摆,说一说。
(1)学生先猜想可能有几种搭配方法?
(2)利用学具图片动手摆一摆,并和同伴说一说。
(3)集体反馈交流,展示自己的搭配过程和结果。
(4)比较出现的不同方法,初步感受按一定顺序搭配的好处。
(5)选择一种搭配方法再来摆一摆,进一步体验按顺序搭配的好处。
(6)小练习:搭配服装(两件上衣、三条裤子)
2.画一画,说一说。
(1)出示笑笑的记录方法,理解笑笑是怎样表示各种搭配方法的。
(2)学生尝试用各种方法表示搭配的过程。
(3)展示交流各自的表示方法。
(4)重点讨论用字母表示的方法,理解A1,A2,B1,B2,B3各自表示的具体含义,并体会这种表示方法有什么好处。
(5)完成课本第76页智慧老人的想法,补充连线。
三、多次体验,逐步加深对规律和方法的理解
1.搭配午餐。
出示午餐信息,主食:米饭、馒头;炒菜:鸡蛋西红柿、土豆片、青椒炒肉、烧茄子
一种主食搭配一种炒菜,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配餐方法?你能把这些方法都表示出来吗?
(1)学生独立尝试表示出所有的搭配方法。
(2)组织集体交流,展示思考过程和表示方法。
2.小兔回家路线。
出示路线图,提问::小兔回家一共有多少条路线可以走?
学生上台演示,明确回家路线,并记录。
3.观察比较,发现不同问题的内在联系。
观察比较解决前面三个搭配问题时所画的图示,你发现了什么?
四、交流感受,总结质疑,深化对排列组合问题的理解
师: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能用到今天学到的有关搭配的知识?
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有序思考,不重不漏;有序做事,不忙不乱;有序说话,不急不慢。
教学反思:
1.在实际操作中引导学生理解搭配的要求和方法,学会有序思考。三年级学生对数学的认识还处于感性认识阶段,他们能想到有多种搭配方法,却不容易做到不重复不遗深。教学时,引导学生利用学具卡片摆一摆,在活动过程中体会要用一顶帽子分别去搭配每一条裤子,这样一共有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在操作活动中,学生能比较轻松地找到和理解这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体会有序思考的好处。
2.注意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摆一摆的操作活动后,学生对搭配方法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将得到的搭配方法用图示的方法表示,即尝试用符号代替具体事物,用连线的方式来表示每一种搭配方法。这一环节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展示交流他们各自不同的表示方法,在相互比较、不断修改完善的过程中,逐步体会这种表示方式的优点,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符号意识。
3.有没有必要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来解决搭配问题?本节课目标是让学生在尝试、展示、交流过程中,逐步学会按一定的顺序思考和解决问题。同时探索用不同方式表示搭配方法的过程中,初步培养符号意识。其实算式法是在符号化基础上的进一步抽象,课的末尾可以做进一步的引导,同时让学生理解算式的意义,数形结合。当然,学生在今后学习中,遇到搭配问题时,也能逐步发现算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