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滁南幽谷抱千峰,高下山花远近红。
当日辛勤皆手植,而今开落任春风。
主人不觉悲华发,野老犹能说醉翁。
谁与援琴亲写取,夜泉声在翠微中。
注释
(1)滁州幽谷:在滁州城西约一里的大丰山北麓,为欧阳修所发现。其地之幽谷泉今尚存。
(2)醉翁:作者的自称。欧阳修在滁州时开始自称"醉翁"。
《忆滁州幽谷》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欧阳修“滁州诗”的民本思想
欧阳修的“滁州诗”约有40多首,其中包括在滁三年期间的30首“咏滁诗”和离滁以后的10多首“忆滁诗”。欧阳修38岁至41岁贬官滁州,虽然跌入了人生的最低谷,但是登上了文学的最高峰。他不仅成就了散文颠峰之作的《醉翁亭记》和《丰乐亭记》,而且诗歌创作也取得了丰硕成果。“滁州诗”不仅是他在滁生活的全程写照,而且全面表达了他的执政理念和亲民实践,体现了“民为邦本”的仁政意识。“滁州诗”题材广泛,有农事生产活动的、有优游山水写景的、有寄友赠答怀人的、有关心边境战争的等等。时隔千年,今天读来仍可感到鲜活而真切气息。
“滁州诗”中有关气象农事的篇幅最多,因为欧阳修作为地方州守的第一要务就是“抓生产、促丰收”。为此,他踏遍山野村头,访问田间农家,与老农讨论耕作,下雪了作《大雪》诗:“清流关前一尺雪,泥深麦苗春始肥。老农尔岂知帝力,听我歌此丰年诗。”天热了作《大热》诗:“阳辉烁四野,大夏蒸炎嚣造化本无情,草木皆含愁。”立春社日,他与农民一起出会祭祀土地,作《田家》诗:“赛罢田神笑语喧,屋头初日杏花繁。”天气大旱,他五次率民求雨,作五首“求雨诗”。其中《百子坑赛龙》写得最精彩:“四山云雾忽昼合,雷轰电走先后驱。倾崖倒涧聊一戏,顷刻万物皆涵濡。”一份耕耘一份收获,1006年滁州丰登大稔,欧阳修写信告诉朋友;“小邦为政期年粗有所成,故知古人不惑小官有以也。”可见他与民众的衣食鱼水之情跃然纸上。
“滁州诗”中有很大一部分游乐、写景、宴饮诗,不仅抒发了他对滁州山水的热爱,还表达了与民共乐的情怀。如《啼鸟》诗:“醉与花鸟为交朋,劝我沽酒花前倾”《游琅琊山》诗:“行歌招野叟,共步青林间”;《题醉翁亭》诗:“野鸟窥我醉,溪云留我眠”;《幽谷种花》诗:“我欲四时携酒去,莫教一日不花开”;《丰乐亭游春》诗:“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行到亭西逢太守,篮舆酩酊插花归”。山此管窥一斑,不难想见当年欧阳修在滁州的生活多么开心快乐,因为其幸福的源泉已扎根于民众之中。
欧阳修身居“地僻事简”的滁州,虽然“花开鸟语辄自醉”,但是绝不是醉生梦死的酒鬼。“滁州诗”中,更多的是充满了忧患和纾愤:“我遭谗口身落此,每闻巧舌宜可憎”;他霜夜起舞:“惟有壮士独悲歌,拂拭尘埃磨古剑”:他为“新政人物”石介鸣不平,夜读《徂徕集》:“开篇未及读,涕泗已涟涟。我欲犯众怒,为子记此冤。下纾冥冥忿,仰叫苍苍天”。当他得知西夏国犯边掠境,宋朝廷屈辱求和时,作《宝剑》诗,激昂高歌:“此剑在人间,百妖夜收形。奸凶与佞媚,胆破骨亦惊。试以向星月,可息天下兵”。他想到前年在河东使途上看到“饥民食糟”的惨状,愤然作《食糟民》,强烈控诉“田家种糯官酿酒,(饥民)还来就官买糟食”的极端不公。更可贵的是他还在诗的末尾做了自我批判:“虽不我责,我责何逃!”这些,都是为国而忧、为民而恋;为“新政”失败而愤、为奸邪当道而怒。其本心全在于“关注民瘼,不失民本”。
“忆滁诗”虽然是欧阳修后半生对滁州生活怀念,但在魂牵梦绕的追忆中,同时寄寓着对滁州父老乡亲的深切叮咛和祝福。如《答谢判官幽谷见寄》:“闻道西亭偶独登,怅然怀我未忘情。须知别后无由到,莫厌频携野客行。”希望谢判官代替自己继续常与村民游春饮酒。《送谢寺丞归滁阳》:“吾尝思丰乐,魂梦不在身。人去山自绿,春归花更新”;《忆滁州幽谷》:“滁南幽谷抱千峰,高下山花远近红。当日辛勤皆手植,而今开落任春风。主人不觉悲华发,野老犹能说醉翁”;他退休颖州思念滁州:“豪横当年气吐虹,萧条晚节鬓如蓬。欲知颖水新居士,即是滁山旧醉翁”。
“滁州诗”,意境清新,气格昂扬,今天读来不仅可以领略到欧阳修的爱民之心,而且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这就是当今I时代我们全社会仍然在大力倡导的“忧患意识、公仆意识和节俭意识。”

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诗文革新
欧阳修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作为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人物,他的文论和创作实绩,对当时以及后代都有很大影响。宋初,在暂时承平的社会环境里,贵族文人集团提倡的西昆体诗赋充斥文坛,浮华纂组,并无社会意义,却曾风靡一时。为了矫正西昆体的流弊,欧阳修大力提倡古文。他自幼爱读韩俞文集,出仕后亲自校订韩文,刊行天下。他在文学观点上师承韩愈,主张明道致用。他强调道对文的决定作用,以“道”为内容,为本质,以“文”为形式,为工具。但他又假正了韩愈的某些偏颇。在对“道”的解释上,他把现实中的“事”,看作是“道”的具体内容,反对“弃百事不关于心”,反对“务高言而鲜事实”。在对待“道”与“文”的关系上,主张既要重“道”,又要重“文”,认为“文”固然要服从于“道”,但并非“有德者必有言”。列举了许多例子说明“自诗、书史记所传,其人岂必能言之士哉”。指出:“言以载事,而文以饰言。事信言文,乃能表见于世。”所谓“事信言文”,就是内容要真实,语言要有文采,做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后来,知贡举(主管考试进士)时,又鼓励考生写作质朴晓畅的古文,凡内容空洞,华而不实,或以奇诡取胜之作,概在摒黜之列。与此同时,他又提拔、培养了王安石、曾巩、苏轼、苏辙等一代新进作家。
诗词歌赋
苏轼评其文时说:“论大道似韩愈,论本似陆贽,纪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但欧阳修虽素慕韩文的深厚雄博,汪洋恣肆,但并不亦步亦趋。 欧阳修一生写了500余篇散文,有政论文、史论文、记事文、抒情文和笔记文等,各体兼备。他的散文大都内容充实,气势旺盛,具有平易自然、流畅婉转的艺术风格。叙事既得委婉之妙,又简括有法;议论纡徐有致,却富有内在的逻辑力量。章法结构既能曲折变化而又十分严密。《朋党论》、《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与高司谏书》、《醉翁亭记》、《丰乐亭记》、《泷冈阡表》等,都是历代传诵的佳作。欧阳修还开了宋代笔记文创作的先声,其《归田录》、《笔说》、《试笔》等都很有名。欧阳修的赋也很有特色,著名的《秋声赋》运用各种比喻,把无形的秋声描摹得非常生动形象,使人仿佛可闻。这篇赋变唐代以来的“律体”为“散体”,对于赋的发展具有开拓意义。欧阳修的诗歌创作成就不及散文,但也很有特色,其中不少诗反映了人民疾苦,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他还在诗中议论时事,抨击了腐败政治。但他写得更多、也更成功的是那些抒写个人情怀和山水景物的诗。他的诗在艺术上主要受韩愈影响。总的来看,风格是多样的。欧阳修还善于论诗,在《梅圣俞诗集序》中提出诗“穷者而后工”的论点,发展了杜甫、白居易的诗歌理论,对当时和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过很大影响。他的《六一诗话》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话,以随便亲切的漫谈方式评叙诗歌,成为一种论诗的新形式。欧阳修也擅长写词,主要内容仍是恋情相思、酣饮醉歌、惜春、赏花之类,尤善以清新疏淡的笔触写景抒情。还有一些艳词,虽写男女约会,也朴实生动。欧阳修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他大力倡导诗文革新运动,改革了唐末到宋初的形式主义文风和诗风,取得了显著成绩。由于他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散文创作上的巨大成就,使他在宋代的地位有似于唐代的韩愈。他荐拔和指导了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散文家,对他们的散文创作发生过很大影响。他的平易文风,还一直影响到元、明、清各代。
首部牡丹专著
1034年,欧阳修亲睹“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花开时,士庶竞为邀游”,于是遍访民间,将洛阳牡丹的栽培历史、种植技术、品种、花期以及赏花习俗等作了详尽的考察和总结,撰写了《洛阳牡丹记》一书,包括《花品序》、《花释名》、《风俗记》三篇。书中列举牡丹品种24种,是历史上第一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牡丹专著。
创立应用文体
欧阳修是杰出的应用文章家,不仅应用文写作颇有建树,而且对应用文理论贡献也很大。欧阳修创立应用文概念,构筑了应用文理论的大体框架。他认为应用文的特点有三。一是真实,二是简洁质朴,三是得体。欧阳修主张应用文应合大体、文体、语体,其理论已相当精深。欧阳修对公文的贡献很大。他写有公文一千一百零二篇,公文理论也很系统。公文内容“必须合於物议,下悦民情”;形式“取便於宣读”,采用“四六”的语言形式(《内制集序》),开苏轼改革骈文之先河。他自责其公文有“无以发明”,“意思零落”,“非工之作”,“拘牵常格”的毛病,主张内容要完整出新,有条有理;形式既要规范,又要创新。
政治成就
欧阳修前期的政治思想,反映了中小地主阶级的利益,对当时经济、政治和军事等方面的严重危机,保持了较清醒的认识。主张除积弊、行宽简、务农节用,与范仲淹等共谋革新。晚年随着社会地位的提高,思想渐趋保守,对王安石部分新法有所抵制和讥评;但比较实事求是,和司马光等人的态度是不尽相同的。
其他成就
欧阳修一生著述繁富,成绩斐然。除文学外,经学研究《春秋》,能不拘守前人之说,有独到见解;金石学为开辟之功,编辑和整理了周代至隋唐的金石器物、铭文碑刻上千,并撰写成《集古录跋尾》十卷四百多篇,简称《集古录》,是今存最早的金石学著作;史学成就尤伟,除了参加修定《新唐书》250卷外,又自撰《五代史记》(《新五代史》),总结五代的历史经验,意在引为鉴戒。欧阳修书法亦著称于世,其书法受颜真卿影响较深。朱熹说:“欧阳公作字如其为人,外若优游,中实刚劲”。

【阅读】欧阳修和苏轼的趣事
有一年欧阳修做主考官,看到一份卷子文章写的极好,便认为是自己的学生曾巩写的。遂没有给第一名,而是判了个第二名。只是对文章甚是赞赏,却对文中所用的一个典故皱眉头,不知出处,查遍所有书也没有找到。
与考官们共同判卷时,再次提出这个疑问,兴许是自己读的书少,看有人知道出处否,结果都不知道。
开卷公布结果,卷子是苏轼的,不是曾巩。
欧阳修很惊讶很新奇发现了个人才。苏轼来拜师,欧阳修当面提出这个典故的疑问。苏轼说看三国志里孔融答曹操的话。
苏轼说:孔融说周武王把妲己赏给了兄弟的话是想出来的。那么皋陶与尧帝的三杀三不杀的典故也是我想出来的,以他们的德**想一定可以发生这样的事。
康震老师说,苏轼在这里发生了个知识性的错误。皋陶是舜帝时的大臣,不是尧帝时的,三杀三不杀也不是发生在他们二位贤人的身上,而是发生在另外的古人身上。
梅尧臣不愧为与欧阳修齐名的古文运动的开拓者和著名的诗人,他以独到而精准的眼光选择出了这篇堪称典范的试卷,可是当梅尧臣把这份试卷让主考官欧阳修一起查看的时候,欧阳修却在这份试卷中发现了一个不可原谅的失误,就是这个失误导致最终这篇试卷没能夺得第一名的成绩,那么这个失误会是什么呢?这篇试卷的作者究竟是谁呢?
康震:梅尧臣拿着这个文章找欧阳修,这作文真好,人性的光辉和深度,看看吧。欧阳修看了真不错,就是有个问题,这里边有一个地方我看了我不太了解,他用了一个典故,他为了说明这个仁爱的、忠厚的...就是他总得举点例子吧,你不能空论对不对,他用了个什么典故呢?他说“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尧舜禹这都是我们知道的上古最好的“皇帝”(霜风注:此处应为“圣王”或“首领”)。尧帝的时候他手下有一个司法官叫皋陶,皋陶判刑说这个人要死罪,报上去,连续报了三次给尧,尧说宽恕他吧,说了三次。至于最后怎么着,我也不知道,这文章里头也没提。反正就那个人说要杀三次,尧说不行,得宽宥他三次、宽恕他三次。所以天下的人都怕皋陶,说他执法太严。都非常地乐见尧帝,认为他用刑很宽。以此来证明古往今来的圣君们,他们都是在用这样一个很宽的尺度用刑的。
欧阳修是什么人呐,这时候的欧阳修刚刚五十岁,一代文宗,诗、词、文、哲学、经学都是非常博大精深的。看了一眼,这哪儿来的这么个典故?我怎么从来没见过?没印象啊。他问梅尧臣,梅尧臣说何须出处?这还用得着出处吗?都写得这么好了,这不就占了几行字的一个事吗?不用出处,道理讲明白了,那么多的考生,整个考试院里边就六、七个考官,时间紧、任务重,又负责任,根本没有时间去细究说这个典故怎么回事,没有时间细究,只是看了一眼觉得非常醒目,问一句。欧阳修想可能自己看书的时候看漏了,没看过这一骨碌,是吧,给过去了。但是当考官们聚在一起讨论这个文章的时候,大家一致都认为这是一篇好文章。好文章确实是好文章,但是欧阳修心里边犯嘀咕,这文章写得这么好,很像一个人的文章,欧阳修的弟子曾巩。一想这个文章看起来写得这么好。思想这么深刻,这么深刻的年轻人应该是曾巩。但是如果把曾巩弄成个第一名啊,榜要是露出来的话别人会说自己有点徇私舞弊,这是其一。其二,这个典故到底是在怎么回事,虽然梅尧臣说何须出处,但是这典故如果将来公布出来别人问起来没个出处,很麻烦。思之再三,最后给他命名了一个第二。然后把这卷子哗一翻、一看,跟曾巩也没什么关系,(作者是)眉山苏轼,苏东坡。他这水平肯定是第一名的水平,因为水平太高了,因为没有出处,所以落了一个第二名。一出来这榜,欧阳修就跟梅尧臣说,“此郎必有所据,更恨吾辈不能记耳。”——陆游【老学庵笔记】
这家伙肯定是他知道在哪儿出来的,我们真的不知道,他肯定应该知道。后来完了,考完了以后这不是按照规矩都要、考生们都要去谢自己的座师嘛,对不对,像欧阳修,凡是这帮考中的,(欧阳修)都算是他们的座师。(苏轼)他去致谢的时候,欧阳修问他,说皋陶和尧帝的“三杀”、“三不杀”这典故从哪儿出来的?苏轼说,你去看《三国志·孔融传》里边的注,那里边有,去看吧。欧阳修去看,翻,翻了一遍没有,看《三国志》翻烂了都没有,孔融就让梨了,也没见着他跟这孔融有什么关系啊,没有,里头没有皋陶。苏轼说,哦,没有啊,没有那就对了,我这是“想当然尔”,我想的。他没有说我编的,就说“想当然尔”,这是原话。怎么个“想当然尔”呢?为什么要去找孔融呢?苏轼说,曹操灭了袁绍,把袁绍的儿媳妇袁熙的夫人就赐给了曹丕,他的(嫡)长子。孔融听说这件事情气急败坏,就去找曹操,说周武王伐纣的时候灭了纣,灭了商国,就把纣的那个宠妃妲己赏赐给了周公。曹操头发都立起来了,说我也是读书人,没听说过这个啊,没听说过周武王把妲己赏给周公了,这根本就不搭着的这事。孔融说以今日之事观之,意其如此。从今天你的行为来判断当年周武王也会这么做,你们是属于一个逻辑的人。苏轼说,尧、皋陶之事,某亦意其如此。我也是想当然,以这个尧帝和皋陶的作派,因为皋陶在历史上他就是一个执法很严的人,而尧帝就是一个什么呢?是宽于用刑的一个人。以此来推断,想当然尔,他就会这么做。您看怎么办吧,我已然把名次拿到了,第二名在手里攥着,您横不能给我夺了去吧?
所以看起来不是欧阳修记不得了,而是苏轼在编造,而且其实不是苏轼在编造,苏轼在这个地方出现了知识性的错误,第一,皋陶并非尧帝的手下,而是舜帝的手下,尧舜禹,他是舜的手下。第二,你要说苏轼完全记错了,也不对,就这“三杀、三不杀”这个事历史上真的有,但是,不是在尧帝的身上发生,也不在舜帝的身上发生,跟皋陶更没关系。据古代的一部书《礼记》的记载,周公的家族里边有人犯了法,法官抓住了说这个人要砍头的,周公说不可,饶了他吧。那人说,不饶。饶了他吧,说不饶。就是饶跟不饶弄了三次,后来判刑的人就不问周公了,走了,处理了。周公派人追上去说,一定得饶啊。那人说来不及了,已经那什么了,此人已经跟你告别了、永别了。
那显然,苏轼在这个问题上是张冠李戴了,首先,他把皋陶的领导弄错了,弄成尧了。第二呢,他把周公的事情安在了尧和皋陶的身上。第三,当欧阳修问他这件事情的时候,我不知道他是什么心态,他也许那个时候也还没有再去查这个典故,也许他一直都认为,自己的这个典故的用法是对的,也许那时候他已经意识到出现了知识上的混乱和错误,但是他死硬地挺着,为自己的张冠李戴做了辩解。为什么呢?因为对于苏轼来讲究竟发生在谁的身上根本就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我把事情论证清楚了,这叫知识出现了错误和混乱,但是思想没有出现错误和混乱,思路反而变得异常之清晰,这就是天才。当然你可以说他背着牛头不认赃,但这没关系,问题已经说清楚了,至于考证之类的小事,就由学者们去做吧。

踏莎行·候馆梅残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赏析
此词运用了三种艺术表现手法。一是托物兴怀,词的上片写残梅、细柳和薰草这些春天里的典型景物,点缀着候馆、溪桥和征途,表现出南方仲春融和的气氛,但对于离愁的行人来说,却倍增烦恼,更添愁思。二是比喻,化虚为实。“愁”是一种无可视感的情绪,将它比喻为迢迢不断的春水,既形象又贴切,这样化虚为实,可视可感。三是逐层深化,委曲尽情。“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更进一步说明行人离愁的无穷。全词悱恻幽回,情深意远。
这是一首抒写离情别愁的词作。它以对句开头。候馆、溪桥,点明征途;梅残、柳细,点明时节,是一番初春的景色。就在这明媚的春色之中,出现了远行的旅人。他坐在马上,拉着缰绳,有点行色匆匆的样子。迎面吹来的风是暖和的,地面初长的嫩草散发出的芬芳另人清爽。这第三句,承上启下,由春景过渡到离愁。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可是这明媚的春景并没有给旅人增添一点快乐,相反,他离家越来越远,就越来越感到那一片离愁的沉重,他似乎在逐渐的扩散开来,变成了一片无穷无尽、看不到头尾的绵绵不断的春水。抽象的感情,在词人的笔下,变成了具体的形象,使人容易感受,容易亲切。“离愁渐远渐无穷”这七字,构思巧妙,着意在“远”与“无穷”的关系上。离愁可以说轻重,而这里却说它无穷,而且是越远越无穷。这就把旅人在路上走着的感觉,形象而又生动地表现出来了。
上片行文,一扬一抑。先是将春色饱满地描写一番,让人觉得春光实在明媚可爱,然后笔锋一转,折入旅人的怀乡之情,把离情浓愁加以夸张,加以渲染,形成强烈的激射。
下片写行者自己感到离愁之无穷无尽,于是推想到楼上的思妇了。她也一定有着同样的感觉。她必然会痛心流泪,伤心时,只能登上小楼,眺望远方,可是,能望到的,只不过是一望无际的草原,那尽头,又有春山挡住了视线,而她牵肠挂肚的人儿,又在春山之外,如何能看得见呢?词人由自己的离愁,推想到了家里的她的“寸寸柔肠”、“盈盈粉泪”的离愁,又由离愁而想到了她临高倚栏远眺,想到了她登高远望而又不见的愁更愁,行文上层层深入,有如剥蕉。
最后两句重复“春山”,用意深刻。这春山是倚楼远望的闺中人穷尽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又是她的想象所能达到的极限,远方到底怎样,她不得而知。然而越过了春山,也就是越过了她的目力和想像之所及,但她还是要倚那危栏。远行的旅人如此为闺人所想,就显得两人感情的愈加深厚,离别的愈加苦痛了。这就是结句“行人更在春山外”数百年来,不知感动过多少人的缘故吧。
艺术手法
这首词是经常为人们所称道的名篇,写的是早春南方行旅的离愁。词的上片写行人在旅途上的离愁,下片写想象中家室的离愁,两地相思,一种情怀,全篇的中心意旨是表现离愁。主要运用了以下四种艺术手法。
以乐写愁,托物兴怀。这种手法运用得很巧妙。词的上片展现了这样的镜头:一位孤独的行人,骑着马儿,离开了候馆(旅舍),望着已经凋落的梅花,走过溪上的小桥,拂掠那岸边的柳丝,迎着东风,踏向那散发着芳香的草地。在这画面里,残梅、细柳和薰草,这些春天里的典型景物,点缀着候馆、溪桥和征途,表现了南方初春融和的气氛。这首词以春景写行旅,以乐景写离愁,从而得到烦恼倍增的效果。
寓虚,富于联想,也是这首词的一个艺术特点。梅、柳、草,实景虚用,虚实结合,不仅表现了春天的美好景色,而且寄寓了行人的离情别绪。作者从各个角度表现离愁,的确非常耐人寻味,有无穷的韵外之致。
化虚为实,巧于设喻,同样是本篇重要的艺术手段。“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便是这种写法。“愁”是一种无形无影的感情。“虚”的离愁,化为“实”的春水;无可感的情绪,化为可感的形象,因而大大加强了艺术效果。
逐层深化,委曲尽情,更是这首词显著的艺术特色。整个下片,采用了不同类型的“更进一层”的艺术手法,那深沉的离愁,便被宛转细腻地表现出来了,感人动情。
整首词只有五十八个字,但由于巧妙地运用了以乐写愁、实中寓虚、化虚为实、更进一层等艺术手法,便把离愁表现得淋漓尽致,产生了巨大的艺术魅力,所以成了人们乐于传诵的名篇。

诗词欣赏
黄溪夜泊
宋·欧阳修
楚人自古登临恨,暂到愁肠已九回。
万树苍烟三峡暗,满川明月一猿哀。
非乡况复惊残岁,慰客偏宜把酒杯。
行见江山且吟咏,不因迁谪岂能来。
画眉鸟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
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采桑子·画船载酒西湖好
画船载酒西湖好,急管繁弦。
玉盏催传。稳泛平波任醉眠。
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
俯仰留连。疑是湖中别有天。
采桑子·残霞夕照西湖好
残霞夕照西湖好,花坞苹汀,十顷波平,野岸无人舟自横。
西南月上浮云散,轩槛凉生。莲芰香清。水面风来酒面醒。
采桑子·春深雨过西湖好
春深雨过西湖好,百卉争妍。蝶乱蜂喧。晴日催花暖欲然。
兰桡画舸悠悠去,疑是神仙。返照波间。水阔风高扬管弦。
采桑子·天容水色西湖好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
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
酬圣俞朔风见寄
因君朔风句,令我苦寒吟。离别时未几,峥嵘岁再阴。
惊飚击旷野,余响入空林。客路行役远,马蹄冰雪深。
瞻言洛中旧,期我高阳吟。故馆哭知己,新年伤客心。
相逢岂能饮,惟有涕沾襟。
逸老亭
上相此忘荣,怡然物外情。池光开小幌,山翠入重城。
野鸟窥华衮,春壶劳耦耕。枕前双鴈没,雨外一川晴。
解组金龟重,调琴赤鲤惊。虽怀安石趣,岂不为苍生。
送黎生下第还蜀
黍离不复雅,孔子修春秋。扶王贬吴楚,大法加诸侯。妄儒泥於鲁,甚者云黜周。
大旨既已矣,安能讨源流。遂令学者迷,异说相交钩。黎生西南秀,挟策来东游。
有司不见采,春霜滑归輈。自云喜三传,力欲探微幽。凡学患不强,苟至将焉廋。
圣言简且直,慎勿迂其求。经通道自明,下笔如戈矛。一败不足衂,後功掩前羞。
送黄通之郧乡
君子贵从俗,小官能养贤。无惭折腰吏,勉食落头鲜。
困有亨之理,穷当志益坚。惟宜少近祸,亲发况皤然。
送韩子华
嗟我久不见韩子,如读古书思古人。忽然相逢又数日,笑语反不共一樽。
谏垣尸居职业废,朝事汲汲劳精神。子华笔力天马足,驽骀千百谁可群。
嗟予老钝不自笑,尚欲疾走追其尘。子华有时高谈骇我听,荣枯万物移秋春。
所以不见令我思,见之如饮玉醴醇。叩门下马忽来别,高帆得风披飞云。
离怀有酒不及写,别後慰我寓於文。
送贾推官赴绛州
白云汾水上,人北鴈南飞。行李山川远,风霜草木腓。
郡斋宾榻挂,幕府羽书稀。最有题舆客,偏思玉麈挥。
送章生东归
穷山荒僻人罕顾,子以一身千里来。问子之勤何所欲,自惭报子无琼瑰。
非徒多难学久废,世事渐懒由心衰。吴兴先生富道德,侁侁弟子皆贤材。
乡闾礼让已成俗,余风渐被来江淮。子年方少力可勉,往与夫子为颜回。
送王学士赴两浙转运
汉家财利析秋毫,暂屈清才岂足劳。邑屋连云盈万井,舳舻衔尾列千艘。
春寒欲尽黄梅雨,海浪高翻白鹭涛。平昔壮心今在否,江山犹得助诗豪。
送王公慥判官
久客倦京国,言归岁已冬。独过伊水渡,犹听洛城锺。
山色经寒绿,云阴入暮重。腊梅孤馆路,疲马有谁逢。
表海亭
望海亭亭古堞间,独凭危槛俯人寰。苦寒冰合分流水,欲雪云垂四面山。
髀肉已消嗟病骨,冻醪犹可慰愁颜。颍田二顷春芜没,安得柴车自驾还。
蝶恋花·面旋落花风荡漾
面旋落花风荡漾。柳重烟深,雪絮飞来往。雨后轻寒犹未放。春愁酒病成惆怅。
枕畔屏山围碧浪。翠被华灯,夜夜空相向。寂寞起来褰绣幌。月明正在梨花上。
蝶恋花·谁道闲情抛弃久
谁道闲情抛弃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裹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蝶恋花·海燕双来归画栋
海燕双来归画栋。帘影无风,花影频移动。半醉腾腾春睡重。绿鬟堆枕香云拥。
翠被双盘金缕凤。忆得前春,有个人人共。花里黄莺时一弄。日斜惊起相思梦。
虫鸣
宋·欧阳修
叶落秋水冷,众鸟声已停。
阴气入墙壁,百虫皆夜鸣。
虫鸣催岁寒,唧唧机杼声。
时节忽已换,壮心空自惊。
平明起照镜,但畏白发生。
田家
宋·欧阳修
绿桑高下映平川,赛罢田神笑语喧。
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
琵琶亭上作
宋·欧阳修
九江烟水一登临,风月清含古恨深。
湿尽青衫司马泪,琵琶还似雍门琴。
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
宋·欧阳修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渔家傲·六月炎天时霎雨
宋·欧阳修
六月炎天时霎雨。行云涌出奇峰露。沼上嫩莲腰束素。风兼露。梁王宫阙无烦暑。
畏日亭亭残蕙炷。傍帘乳燕双飞去。碧碗敲冰倾玉处。朝与暮。故人风快凉轻度。
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宋·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渔家傲·九日欢游何处好
宋·欧阳修
九日欢游何处好。黄花万蕊雕阑绕。通体清香无俗调。天气好。烟滋露结功多少。
日脚清寒高下照。宝钉密缀圆斜小。落叶西园风袅袅。催秋老。丛边莫厌金尊倒。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洛阳牡丹图
宋·欧阳修
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
我昔所记数十种,於今十年半忘之。
开图若见故人面,其间数种昔未窥。
客言近岁花特异,往往变出呈新枝。
洛人惊夸立名字,买种不复论家赀。
比新较旧难优劣,争先擅价各一时。
当时绝品可数者,魏红窈窕姚黄妃。
寿安细叶开尚少,朱砂玉版人未知。
传闻千叶昔未有,只从左紫名初驱。
四十年间花百变,最花最好潜溪绯。
今花虽新我未识,未信与旧谁妍媸。
当时所见已云绝,岂有更好此可疑。
古称天下无正色,但恐世好随时移。
鞓红鹤翎岂不美,敛色如避新来姬。
何况远说苏与贺,有类异世夸嫱施。
造化无情宜一概,偏此著意何其私。
又疑人心愈巧伪,天欲斗巧穷精微。
不然元化朴散久,岂特近岁尤浇漓。
争新斗丽若不已,更後百载知何为。
但应新花日愈好,惟有我老年年衰。
卖油翁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
,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
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
http://s1.lvjs.com.cn//uploads/pc/place2/2018-04-17/8ebec3f6-dd11-440c-8c91-b97ae0ce3fbb_720_.jpg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