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37《绿珠怨》

(2018-06-15 12:17:40)

       在我国两三千年的诗歌史上,唐朝堪称巅峰时期,名家辈出,佳作如林。品味唐诗,有如徜徉在美不胜收的山水之间,繁花似锦的花园之中,无疑是一种莫大的精神享受。而实际上,美好的唐诗背后,也有许多人间的不如意。
       因为一首诗,两个深情相爱的男女,一个殉情自尽,一个被权贵杀害,不胜悲惨。这就是乔知之的《绿珠怨》(也有叫《绿珠篇》),全诗如下:

              石家金谷重新声,明珠十斛买娉婷。
              此日可怜君自许,此时可喜得人情。
              君家闺阁不曾观,常将歌舞借人看。
              意气雄豪非分理,骄矜势力横相干。
              辞君去君终不忍,徒劳掩袂伤铅粉。
              百年离别在高楼,一代红颜为君尽。

       显然,这是一首借西晋石崇、绿珠故事,寄托诗人自家情思的作品。
       西晋石崇,这位靠在担任荆州刺史期间劫掠过往客商财物成为富豪的朝廷高官,跟皇亲王恺(司马昭小舅子)斗富的故事,众所周知。跟斗富故事差不多同样有名的是他跟宠妾绿珠的悲惨遭遇。绿珠其人,不但美艳绝伦,而且擅长吹笛子,在当时上流社交圈中,那是人见人爱的女子。赵王伦专权时,其党羽孙秀觊觎绿珠美色,点名向石崇索取,被石崇拒绝了。孙秀怀恨在心,于是罗织石崇罪名,并怂恿赵王伦将其杀害。绿珠得知石崇被捕,跳楼自杀,以表贞洁。
       石崇、绿珠的故事,历代诗人吟咏不辍,唐代不少有名的诗人都在诗里借用过这个故事。一般诗人吟咏这个故事,多是寄托知遇难求、红颜易殒之类的感慨而已。而乔知之的这一首诗,却不是这样,表面上讲的也是石崇、绿珠的故事,眼里心里流的却是自己的血和泪!
       作者乔知之,唐代同州冯翊人,以文词知名。著有文集二十卷,以《旧唐书经籍志》传于世。
       唐刘餗《隋唐嘉话》、张鷟《朝野佥载》、孟棨《本事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等文献都有如下记载:
       武则天时官拜补阙(掌管讽谏言论)的乔知之,有一个丫鬟,名叫碧玉(窈娘)。碧玉不但相貌出众,还擅长歌舞,会写诗作文。乔知之跟她两情相悦,时常幽会。碧玉因此也不嫁人,就一直待在乔家做丫鬟。乔家有美貌婢女,这事被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知道后,武承嗣假装暂借碧玉去他府上教其姬妾梳妆打扮,碧玉到他府上之后,他就扣押住不让她回乔家,据为己有。迫于武承嗣的权势,乔知之无可奈何,便写了这一首《绿珠怨》,悄悄地托人传送给碧玉。碧玉显然也是深爱乔知之的,读到这诗后,流泪不止,开始绝食。三天之后,投井而死。尸体被打捞出来后,武承嗣在碧玉裙带上发现了乔知之写给她的那首诗,顿时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立即吩咐手下刀笔吏,罗织乔知之罪名,立案调查。很快,就在南城砍了乔知之的脑袋,并抄没了乔家一切财产。
       一段情,一首诗,惹出这么大的祸害,足以令人扼腕叹息,感慨系之!

附录《怨词二首》

              妾有罗衣裳,秦王在时作。
              为舞春风多,秋来不堪著。

              楼头桃李疏,池上芙蓉落。
              织锦犹未成,蛩声入罗幕。

       此诗写的是宫怨,通篇作一个宫女睹旧物而生哀怨的语气,很象戏剧的独白。它能使人想象到比诗句本身更多的情景:女主人公大约刚刚翻检过衣箱,发现一件敝旧的罗衣,牵惹起对往事的回忆,不禁黯然神伤,开始了诗中所写的感叹。封建宫廷的宫女因歌舞博得君王一晌欢心,常获赐衣物。第一句中的“罗衣裳”,既暗示了主人公宫女的身份,又寓有她青春岁月的一段经历。第二句说衣裳是“秦王在时”所作,这意味着“秦王”已故,又可见衣物非新。唐诗中常以“汉宫”泛指宫廷,这里的“秦王”也是泛指帝王。后两句紧承前两句之意作感慨。第三句说罗衣曾伴随过宫女青春时光,几多歌舞;第四句语意陡然一转,说眼前秋凉,罗衣再不能穿,久被冷落。两句对比鲜明,构成唱叹语调。“不堪”二字,语意沉痛。表面看来是叹“衣不如新”,但对于宫中舞女,一件春衣又算得了什么呢?不向来是“汗沾粉污不再著,曳土踏泥无惜心”(白居易<缭绫> )么?可见这里有许多潜台词的。刘禹锡的《秋扇词》,可以作为这两句诗的最好注脚:“莫道恩情无重来,人间荣谢递相催。当时初入君怀袖,岂念寒炉有死灰!”可见<怨词>中对罗衣的悼惜,句句是宫女的自伤。“春”、“秋”不止指季候,又分明暗示年华的变换。“为舞春风多”包含着宫女对青春岁月的回忆;“秋来不堪著”,则暗示其后来的凄凉。“为”字下得十分巧妙,意谓正因为有昨日宠召的频繁,久而生厌,才有今朝的冷遇。初看这二者并无因果关系,细味其中却含有“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李白<妾薄命> )之意,“为”字便写出宫女如此遭遇的必然性。此诗句句惜衣,而旨在惜人,运用的是比兴手法。衣和人之间是“隐喻”关系。这是此诗的艺术特点。罗衣与人,本是不相同的两种事物,《怨词》的作者却抓住罗衣“秋来不堪著”,与宫女见弃这种好景不长、朝不保夕的遭遇的类似之处,构成确切的比喻。以物喻人,揭示了封建制度下宫女丧失了作人权利这一极不合理的现象,这就触及到问题的本质。
      唐人作宫怨诗,固然以直接反映宫女的不幸这一社会现实为多。但有时诗人也借写宫怨以寄托讽刺,或感叹个人身世。清刘大櫆说此诗是“刺先朝旧臣见弃”。按崔国辅系开元进士,官至礼部员外郎,天宝间被贬,刘说可备一说。
      崔国辅,唐代诗人。生卒年、字号均不详。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开元十四年(726)进士,与储光羲、綦毋潜同榜。任山阴尉。应县令举,授许昌令。天宝初,入朝为左补阙,迁礼部员外郎,为集贤直学士。天宝十一载(752),京兆尹王鉷因罪被杀,他是王的近亲,受到株连,贬竟陵司马。在竟陵3年,与陆羽酬唱往还,品评茶水,一时传为佳话。崔国辅和孟浩然、李白交谊甚深,而杜甫对他则有知遇之感。天宝十载(751),杜甫献<三大礼赋>以求进身,玄宗诏试文章,崔与于休烈以集贤学士为试官,对杜深加赞赏。杜甫《奉留赠集贤院崔、于二学士》诗中说:“欲整还乡斾,长怀禁掖垣,谬称三赋在,难述二公恩”。
       在盛唐诗人中,崔国辅以五言绝句著名。他的五绝,多写宫闱儿女之情,含思婉转,深得南朝乐府民歌<子夜>、《读曲》遗意。殷璠说:“国辅诗,婉娈清楚,深宜讽味,乐府数章,古人不及也。”(《河岳英灵集》)意亦指此。高棅<唐诗品汇>于五绝一体,以崔国辅与李白、王维、孟浩然并列为“正宗”。宋荦也认为盛唐五言绝句“李白、崔国辅号为擅场”(《漫堂说诗》)。而乔亿则指出:五言绝句,“惟崔国辅自齐、梁乐府中来”(《剑溪说诗》)。他的五言绝句今存23首,几乎全是乐府诗题。晚唐韩偓有五绝四首,题作《效崔国辅体》。可见他在唐人五言绝句中独标一格,并对后人产生了影响。《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崔国辅集》,在宋代已散佚。今存其诗45首,<全唐诗>编为1卷。事迹见<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其诗语言秀丽,风格雅蓄,擅长描摹红颜情思。

诗欣赏
         《宿法华寺》 

松雨时复滴,寺门清且凉。
此心竟谁证,回憩支公床。
壁画感灵迹,龛经传异香。
独游寄象外,忽忽归南昌。

         《古意二首》

玉笼薰绣裳,著罢眠洞房。
不能春风里,吹却兰麝香。
种棘遮蘼芜,畏人来采杀。
比至狂夫还,看看几花发。

         《王孙游》

自与王孙别,频看黄鸟飞。
应由春草误,着处不成归。

         《中流曲》

归时日尚早,更欲向芳洲。
渡口水流急,回船不自由。

         《丽人曲》

红颜称绝代,欲并真无侣。
独有镜中人,由来自相许。

         《九日侍宴应制》

运偶千年圣,时传九日神。尧樽列钟鼓,汉阙辟钩陈。
金箓三清降,琼筵五老巡。始惊兰佩出,复咏柏梁新。
云雁楼前晚,霜花酒里春。欢娱无限极,书剑太平人。

        《长信草》

长信宫中草,年年愁处生。
故侵珠履迹,不使玉阶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38《咏霜》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