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行逢落花长叹息。
今年落花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
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人尽皆知,全诗鲜为人知
沈公子的书橱
这首诗的体裁,名为“七言歌行”。魏晋以来,这种诗体,多用于乐府歌辞,到了唐代,渐渐脱离乐府,成为一种七言古诗的形式,名曰“歌行”。歌行是诗,不是乐府曲辞了。卢照邻,骆宾王等初唐诗人都有篇幅较长的歌行,不过他们的句法,还继承齐梁诗的浓丽风气,又多做对句。刘希夷的歌行,极少用对句,也不多用典故。文字明白流利,诗意也不隐晦。这些特征,都是继承了古诗的传统,和当时流行的文风不合。因此,他这一类诗在同时代是被认为肤浅俚俗,有乖风雅。直到六七十年以后,在玄宗天宝年间,丽正殿学士孙翌,字季良,编选了一部《正声集》,把刘希夷这首诗选进去,以为全集中最好的诗,从此才被人注意。
《唐才子传》称:刘希夷,字延芝,颍川人。《全唐诗·小传》说:刘希夷,一名庭芝,颍川人。历代选本,或称刘庭芝,或称刘希夷,大概他的名与字已无法辨正了。《唐才子传》又记录他是上元二年(公元六七五年)的进士,是宋之问的外甥。但宋之问也是上元二年进士及第的,可知甥舅年龄差不多。刘希夷作《代悲白头翁》,宋之问看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一联,极其喜爱,知道这首诗还没有流传出去,就向刘要这一联,用入他自己的诗中。刘希夷当时答应了,但后来又反悔,因而泄漏了这件秘密,使宋之问出丑。宋之问大怒,叫人用土袋压死刘希夷,当时刘还不到三十岁。这是唐人小说中所记的一段文艺轶事,未必可信,但由此可知这首诗是很著名的。当时及后世,都有人摹仿,甚至剽窃。《才调集》选录贾曾的一首《有所思》云: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幽闺女儿爱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岁花开君不待,明年花开复谁在。
故人不共洛阳东,今来空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这完全是剽窃了刘希夷的主题和诗句,甚至连宋之问赞赏的两句也据为已有。直到清朝,曹雪芹作《红楼梦》,代林黛玉作《葬花词》,还偷了好几句。
全诗二十六句,第一句至第十二句为前半篇,以落花为中心。大意说:花有谢落之时,但明年仍然开花,人则红颜一改,便成老翁。从此转到下半篇,劝告青春旺盛时代的青年人,应该怜悯“半死白头翁”,自己警惕。今天你看到的白头翁,当年也是“红颜美少年”,他也曾和公子王孙一起在花前清歌妙舞,在光禄勋、大将军的园林、楼阁里饮酒作乐。可是,一转眼就病了,老了,不再有人邀请他去参加“三春行乐”。从前在筵席上歌舞的姑娘,也不经久,不到几年,便已满头白发。著名一时的豪家的园林、楼阁,曾经是多少青年宴饮作乐的地方,到后来都成为一片荒地,只有鸟雀在黄昏时候喧噪,好像是有所悲悼。后半篇是全诗的主体,前半篇只是一个引子。
作者简介
刘希夷(约651—约678),字延芝(一作庭芝),河南汝州(一作颍川)人,初唐诗人。25岁中进士,一生短暂而充满风波。诗作传世者甚少,以《代悲白头吟》著称。
有关刘希夷的生平,实在很难说清,不仅生于哪一年不详,而且死于啥时候也说不清。史书的记载也少得可怜,《旧唐书?乔知之传》有寥寥数语:“时又有汝州人刘希夷,善为从军、闺情之诗,词调哀苦,为时所重,志行不修,为奸人所杀。”刘希夷好容易在正史上露露脸,也不过是为他人作注脚而已。
正史之所以不给刘希夷立传,或许是因为他本身就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也没有为国家作出过突出贡献,引不起史学家的兴趣;抑或是因为大唐帝国人才实在是太多,刘希夷充其量只是其中普通一员而已,在大唐帝国的皇皇史册中,多他一个没什么,少他一个也无所谓。
不过,元代的辛文房却对刘希夷很感兴趣,他搜罗了前代各种资料,勾勒出了刘希夷的形貌。在辛文房的精心描摹下,刘希夷的形象似乎真实地得以再现。
刘希夷25岁就中了进士,起点很高。唐代科举考试盛行,每年参加进士科考的都有一两千人,但考中的只有30人左右,故中进士很是荣耀。由于竞争激烈,不少人都得多次参加考试,等到中了进士,年龄也老大不小了。比如韩愈,从l
8岁开始参加进士考试,先后四次,一直考到24岁才成功。再如白居易,考中进士时已经28岁了,但在当年录取的17名进士中却是最小的,所以他才会在慈恩寺大雁塔下得意地写道:“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与这些人相比,刘希夷的科考之路是顺利的。
按理说,考中进士便意味着前面是康庄大道,前程将一帆风顺不可限量,但刘希夷却没这福分,这实在是无比吊诡。
如果从外貌上看,刘希夷“美姿容”,绝对应该是个帅哥,更何况年纪轻轻就中了进士,可谓是“内外兼修”。拥有这样的资本,刘希夷自然不会浪费,所以也极有可能“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想象一下吧,在崇尚开放追求个性的唐代,刘希夷谈笑风生,像一个花蝴蝶一样游走于女人堆里,自然游刃有余。刘希夷不主动,自有美女主动;刘希夷不拒绝,当然美女乐意;就算刘希夷不负责,美女们也无所谓。
按照大唐帝国对官员的管理条例,若是私生活糜烂、行为不检点的话,是不得参加进士考试的,就算通过了考试,也是很难通过吏部考核。如果不能通过吏部考核,朝廷是不会给这些人颁发任命书的。所以,刚刚通过进士考试就生活放纵的刘帅哥,自然难人吏部考核官员的青眼。
虽然在仕途上没有什么建树,但这并没有过多地影响到刘希夷的心情。他爱喝酒,据说,他能连续作战数斗而不醉。暂且把那些烦心的事情放一边吧,喝喝酒解解愁,既是一种放松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态度。三盏两杯下肚,灵感如泉水般喷涌而出,然后在醉眼蒙陇中,刘希夷把自己的情绪和对生活的理解诉诸笔端,写下属于自己的句子。
除此之外,刘希夷善于弹琵琶,是个不折不扣的琵琶发烧友。而琵琶这种外来乐器,有着与其他古老乐器不同的音色,恰恰能表达出怀古思乡、感怀身世的沧桑感,加之音调往往跳跃,听来总让人心酸耳热,心魄俱动。夜深人静,明月高挂,刘希夷怀抱琵琶,左手按弦,右手五指上下舞动,就像用笔写诗一样,表达着自己最真切的情感。
刘希夷是孤独的,这种孤独,不在于是否留恋风月,也不在于是否与友人交往,而在于他的特立独行,在于他的文采不受人重视。初唐年间,诗歌深受南朝齐梁诗风影响,一大批围绕在皇帝周围的御用文人,为了讨好皇帝,在奉旨作诗时琢磨技巧、雕饰辞藻,往往笔调陈腐,言之无物。尤其是那位最后被武则天处死的上官仪,他发明出的“上官体”,居然大受欢迎。所以这一时期,诗坛的主流是宫体诗,虽然也有很多诗人尝试着做一些改变,但效果不明显。刘希夷善于写两类诗,一类是军旅诗,另一类是闺情诗。不过当时天下太平,刘希夷写军旅诗,大都是凭想象而为之。没有边塞生活经历,更没有亲自冲锋陷阵,写出来的诗当然缺乏真情实感,所以不受欢迎也不足为怪。
而对闺情的描写,应该是刘希夷的拿手好戏。他将新生代作家的偏执展现得淋漓尽致。然而,刘希夷如此个性,便意味着与文坛主流相背,不会被圈子里的人重视,更别说对主流仕产生什么威胁。
仕途不顺,再加上不被圈内人士接受,刘希夷无疑是孤独的。仕途不顺,无非是不能当官,不能领取俸禄而已,反正有进士头衔,别人也不能小看自己;而自己一旦不被圈子里的人接受,将永远扮演着非主流的角色,被人当作异类看待。尤其是在文人圈,如果大佬们根本看不上你,哪怕写出的东西再好,甚至千百年以后成为经典,在当时他们也不可能多看你一眼。所以,刘希夷才会落魄,才会“不拘常检”。你们不是看不惯我吗?那咱们井水不犯河水,我继续非主流,我继续喝我的酒,继续弹我的琵琶,继续泡我的妞。反正我坚持走自己的路,既然没人愿意跟着走,那就让别人说去吧。
时间久了,年轻的刘希夷也觉得很无聊。于是,在众人异样的目光中,他挥一挥衣袖,头也不回地开始了漫游生活。他的眼光,已经不再局限于京城,也不再停留于官场,他将自己的失意远远地抛于脑后,然后将快意付诸自己的漫漫征程中。在辽阔的土地上,刘希夷将自己的身体尽情地舒展,与名山大川融为一体,感受世间万物的无穷变化,舒畅而惬意。可以说,这次漫游,带给刘希夷的绝不单单是视觉上的享受,更多的是心灵上的放松。而心灵上的放松,带来了更多诗情,同时带来了更多关于时间和生命的思考。
可惜的是,刘希夷的生命之花刚刚绽放,便开始凋落了。尽管《旧唐书-乔知之传》指出,刘希夷是“为奸人所杀”,但凶手的名字、行凶的动机和过程全部忽略,似乎说明一个事实:刘希夷死得不明不白。
带着疑问,根据《大唐新语》和《唐才子传》的卷宗,让我们回到命案现场。案件的起因似乎很简单:舅舅宋之问觉得刘希夷的《代悲白头吟》很不错,得知他还没有公开发表,希望能够得到。起初,刘希夷答应了,但很快反悔。宋之问于是痛下杀手,结束了刘希夷的性命。
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就在写这首引发命案的《代悲白头吟》时,刘希夷觉得“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一句不太吉利,认为是谶语,本来就不想要这首诗了,但写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时,年轻人突然改了主意,认为命运劫数,绝不会由这几句话决定,于是保存全诗。
然而,可怜的诗人哪里会知道,自己一语成谶,最后竟真的因此诗而丧命。
【品评】
生,不如夏花之绚烂;死,不如秋叶之静美。刘希夷短暂的一生,就像是一个谜局。如雾里花水中月,笼罩着一层浓重的神秘色彩。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面对花开花落,刘希夷动情地表达着对韶光易逝的哀叹。而“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中,只是依靠简单的词序排列,刘希夷便将人世间命运的无常变化破译得清清楚楚。
这位充满神秘色彩的诗人,留下的这首带有谶语的诗,却成了后世用得最为广泛的祝福语之一,实在让人匪夷所思。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