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懋,元代画家,字子昭,原籍浙江临安,侨居嘉兴魏塘镇,生卒年不详。但知与吴镇同时代,且为乡邻,“比门而居”,主要活动于元至正(1341-1370)年间。父盛洪,字文裕,善画人物、花鸟、山水。盛懋承袭父业,初学陈琳(仲美)。陈氏乃赵孟頫弟子,其父为南宋画院待诏,在技术上十分完备,既善用董源、巨然一派的画法,也善用李成、郭熙一派的画法。盛懋深受其影响,略变其法,后宗赵孟頫法。善画山水,多作丛山密林,表现四时朝暮的江山胜景,也有的作品描写清溪洲渚中渔夫、隐逸的生活环境,峰峦浑厚,林木丰茂。主要画风特点是结构严整,笔墨清润,山石多用披麻皴或解索皴,设色明丽,在浓郁浑厚的气韵中具有潇洒隽逸的格调,洋溢着大自然的绚美。人物、花鸟亦精。因技艺高超,并能接受元代文人画家的影响,其作品颇合士大夫阶层的审美情趣,元至正年间享有盛名,“四方以金帛求子昭画者甚众。”
http://s6/bmiddle/003ynolNzy7eDLbiLdz05&690
《秋江待渡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元,盛懋作
纸本,墨笔,纵:112.5cm,横:46.3cm
此画以两段式深远构图法画近树繁茂,远山起伏,中间澄江如练,芦雁惊飞,风吹树杪,一派清秋气氛。岸上一年老儒者携书童坐地待渡,江中一舟载客摇橹而来,意境清幽。画法略近董源,用笔疏简尖硬,是盛氏代表佳作。
这幅图作于元顺帝至正十一年辛卯(1351年),本幅有画家自识:“至正辛卯岁三月十又六日,武唐盛懋子昭为卤西作秋江待渡。”钤二印。本幅上还有元老圃、莹玉菴、刘公叙、庄广义、俞英题记,及清高宗弘历于乙酉年(1765年)御题的七言诗一首。
盛懋与吴镇的墨竹、岳彦高的草书、章文茂的笔,共被誉为“武塘四绝”。其画风特点是结构严整,笔墨清润,在浓郁浑厚的气韵中具有潇洒隽逸的情趣。《秋江待渡图》用浓淡墨笔表现江山秋景。近处秋树芦荻,岸边两人对坐仰首眺望。远处峰峦叠嶂,烟霭弥漫,中间一大段空白,表现出江波浩荡,一望无际。画法略近董源,用笔较为疏简尖硬。款识:“至正辛卯岁三月十又六日,武塘盛懋为卤白作秋江待渡图”。
盛懋是元季专业画家,当时被称作“画工”。因技艺高超,并能接受元代文人画家的影响,其作品颇合士大夫阶层的审美情趣。但是他的画与元四家的画明显不同,文人画是写胸中之逸气,而他则是一个民间画家,比较适合老百姓的欣赏。
其画山水、花鸟、人物俱精,名声很大,“四方以金帛求子昭画者甚众”。《图绘宝鉴》这样记述他:“始学陈仲美,略变其法,精致有余,特过于巧。”陈仲美就是陈琳,赵孟頫的学生,其父乃南宋画院待诏,故陈琳在技术上十分完备,既善用董源、巨然一派的画法,也善用李成、郭熙一派的画法。盛懋显然深受其影响,所以“精致有余”而意趣不足。
盛懋虽是专业画家,但是他的画与元四家的画还是有着明显不同的,元代以文人画为主,特别是元四家,在当时乃至对明清两季也都影响深远。而盛懋是一位民间画家,他描绘的则大多是民间百姓生活,所以他的画深受老百姓的欣赏和喜爱,可谓是雅俗共赏,故能“四方以金帛求子昭画者甚众”。
盛懋承家学,善画人物、山水、花鸟。早年并得画家陈琳指点,画山石多用批麻皴或解索皴,笔法精整,设色明丽。主要代表作有《秋林高士图》轴(台湾故宫博物院藏)、《秋江待渡图》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沧江横笛图》轴(南京博物院藏)、《溪山清夏图》轴(台湾故宫博物院藏)和《松石图》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等。
附录
同名《秋江待渡图》
《秋江待渡图》款署“吴兴钱选舜举画并题。”钤印“舜举印章”(白文)、“舜举”(朱文)、“钱选之印”(白文)。引首乾隆御题“秋江待渡”四大字,钤“御书”(朱文)印,本幅有乾隆行书自题五言律诗一首,后纸有陈恭、胡惟仁、朱庸、胡敦等17家题记或题诗。曾经《式古堂书画汇考》、《大观录》、《江村销夏录》、《江村书画目》、《墨缘汇观》、《石渠宝笈续编·养心殿》等著录。引首、画心、前后隔水、尾纸有高士奇、安岐、清内府等鉴藏印近80方。
《秋江待渡图》画幅中央是一大片开阔的水域,江天浩淼,远景秋山隐隐,起伏连绵。江水左岸土坡上青红杂树,一人独立待渡,秋水望穿,而将要渡他的客船才刚刚驶离对岸。卷后自题七言绝句:“山色空濛翠欲流,长江浸彻一天秋。茅茨落日寒烟外,久立行人待渡舟。”此卷采用诗、书、画结合的形式,以诗意充实画意,开创了元代绘画的新风格。以墨线勾勒山石林木轮廓,再施以青绿重彩,几乎不用皴笔,画法接近展子虔的《游春图》,明显带有“复古”的韵致,意境苍茫。
http://s7/bmiddle/003ynolNzy7eDLxLDbUf6&690
明 仇英《秋江待渡图》
绘青松红树,崇山环抱。山中白云缭绕,变幻莫测。江中轻舟数叶,徐徐缓行。彼岸数人似焦急如焚,等待渡船,以点出主题。图中笔墨精工而富有士气,设色妍丽,山石颇似刘松年画法。构图平中求险,静中寓动,不愧是仇氏画中的精品。本幅无名款,钤有“仇英实父”等印。历经明代著名收藏家项元汴,清安岐、高宗弘历收藏,《石渠宝笈续编》著。
《秋江待渡图》刻画精细,无论一砖一瓦,一枝一叶,还是人物的表情,都描绘得精细入微。更为重要的是这幅画展现给我们的,是一种如诗一般的意境:一汪茫茫的秋水,远岸的山峦画得很实,由云段相隔,白云下面的茅舍、树林画得精工细小,所以,将白云上面的山推得很远。同样,近岸的山峦很高,村落画得相当精细,拉大了空间距离。这幅画的画面不大,但是境界开阔,有咫尺千里之妙,同时还画出了秋天无限寥廓的季节特色。这幅画也说明仇英十分注重意境的刻画,他画笔下的山可游,屋可居,生活气息浓郁,有别于某些文人画家中流露出的那种寥寂、孤高、遁世的格调。
仇英《秋江待渡图》属于院体画一类,造型严谨,用笔不苟,设色温和清秀,并不艳俗,人物虽小,刻画精微,确属雅俗共赏之作。仇英的山水画往往和人物故事结合起来,对于人物鞍马、楼台房屋、舟船车轿的描绘极其精妙。若论其不足,气势则不如唐宋雄伟博大,在工整艳丽中略有纤弱之感。他除工笔重彩之外,也能以豪放之笔挥洒大幅山水人物,风韵高洁,亦是他人不可企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