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二程理学思想精粹

(2017-08-04 21:00:39)
标签:

理学笔记

 一、天理 

 1、 吾学虽有所授,“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程颢)

(《二程集》424页)

  译文:我的学说虽然有人传授,“天理”二字却是自己体会出来的。

  释义:“吾学”,即二程在洛阳创立的洛学。洛学以研究天地万物、人生、社会之理为宗旨,以天理论为核心。“有所授”,即有人传授,或曰有所借鉴。先秦典籍中有关于天理的论述。《庄子 天运》:“夫至乐者,先应之以人事,顺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然后调理四时,太和万物。”《韩非子 大体》:“不逆天理,不伤情性。”“体贴” 指体会。先秦儒家的天理是自然的本性。程颢体会、总结的天理是涵盖了天地万物、人生、社会之理在内的哲学思想。这里的理包括道理、规律、准则、法则等。

   程颢说,自吾兄弟提出天理之后,世方惊异。说明程颢、程颐提出天理概念时,人们并不接受,感到惊异。但也说明,天理这个概念确是二程首先提出来的。

 2、天者,理也。(程颐)

  译文:天,是有自己的道理的。

  释义:天,指自然界的万事万物。理,指自然界运行的内在规律。上古时期,出于对上天的敬畏与崇拜,人们视上天为命运主宰,认为天是神明。到了宋代,二程将天视为有内在运行规律的宇宙本体,并从天人一理出发,赋予天具有仁义礼智的本性,实现了由天人合一到天人一理的转化,建立起自己的理学体系。

3、万物皆有理,顺之则易,逆之则难,各循其理,何劳于己力哉?(《二程集》123页)

译文: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运行规律,人们顺应它处事就顺利,违背它处事就困难。如果处事都尊循事物的规律,何用自己再下力气呢?

释义: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运行规律,按事物的运行规律去行事,就会事半功倍,反之,则事背功半。比如,河流有其河道,如果人为地改变河道,既劳民伤财,又不能成功。

4天理云者,这一个道理,更有甚穷已?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人得之者,故大行不加,穷居不损。这上头来,更怎生说得存亡加减?是它无少欠,百理具备。(程颢)(《二程集》31页)

译文:天理所说的道理,是没有穷尽、不会停止的,它按照自己的内在规律运行,不会因为尧帝圣明而存在,也不会因为夏桀的暴虐而停止运行。天理对人来说,不会增加什么,也不会损失什么。这上面不会有存亡加减,而它自己却百理具备。

释义:天理有自己的运行规律,不会因人世间的好恶而改变。反过来说,人也不能用自己的意志去改变天理的运行。天理自己百理具备,人只有按照天理的规律去行事,才能与自然和谐共处。反观当今社会,大城市拥堵不堪、污染严重,一些地方无节制地开山劈石建房,结果造成环境破坏,山塌房毁事件。这皆是违背自然规律、认为人可以主宰大自然的结果。

 

5理则天下只是一个理,故推之四海而准,须是质诸天地,考诸三王不易之理。故敬则只是敬此者也,仁是仁此者也,信是信此者也。(程颢)(《二程集》38页)

译文:世间万事万物的理是相同的,所以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像考察天地万物之理、尧舜禹三王之理,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故敬就要敬此理,行仁义就要行此仁义,讲诚信就要信此者。

释义:二程发现了天地万物和社会之理是相通的,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比如,从天地万物之理来说,要遵循自然规律,就社会治理之理来说,要以人为本、顺应民心等。

     6天下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则,一物须有一理。(《二程集》193页)

     译文:天下万事万物都可用理来衡量。因为有物就有其构成的规则,一物都有其自己形成的规矩。

     释义:二程不仅发现了事物的普遍性规律,还发现了事物的个别性特性。每一事物都有其不同于其他事物的特性。正如他们所说的,马有马的特性,牛有牛的特性。二程的这一发现,对于我们认识事物的统一性与具体事物的特性有启发意义。

    7随事观理则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然后可以至圣人。(程颐)(《二程集》316页)

译文:随事观理则天下之理就可以学到手。天下之理得,然后就可以成为圣人。

释义:随事观理,就是从发生的事物中去观察事物之理,能做到随事观理,就可以成为圣人。可见,圣人就是能掌握和运用事物规律的人。

     8、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灭私欲则天理明矣。(《二程集》312页) 

   译文:人心有私欲,所以很危险。道心天理,很精深微妙。去掉私欲则天理就明白了。

   释义:人心有了私欲,就会影响对事物的判断与认识。这是因为道心和天理是很精深微妙的,只有出于公正之心的人,才能正确的理解它。否则有一点私欲在,就会出现认识上的偏差。这里,二程所强调的是公心对认识事物的重要性,并不是不要人的个人欲望。是他们看到了私欲对正确认识天理的危害,而提出的警告。可惜后来人们却抓住“灭人欲”而对二程大加讨伐。我们今天有多少人因为个人私欲在假公济私而中饱私囊;有多少人因为有个人私欲而致使工程质量出现事故。这不令人沉思吗?也同时说明二程论断的正确性。

   9视听言动,非理不为,即是礼,礼即是理也。不是天理,便是私欲。人虽有意于为善,亦是非礼。无人欲即皆天理。(《二程集》144页)

译文:人们在视听言动时要做到非理不为,这就是礼。礼就是人所遵守道理。人做不到天理的要求,便是有私欲。人虽然有意为善,也是非礼。能做到无人欲便是天理。

释义:孔子说视听言动非理不为。程颐礼就是理,是人在社会上所应遵守的道理。程颐还专门写过四箴诗,对视听言动进行规范。人之所以达不到天理的境界,还是私欲的原因。

 

   10天人之理,自有相合。人事胜,则天不为灾;人事不胜,则天为灾。人事常随天理,天变非应人事。如祁寒暑雨,天之常理,然人气壮,则不为疾;气羸弱,则必有疾。非天固欲为害,人事德不胜也。(《二程集》374页)

译文:天人之理,自然是一致的。人事胜,则天也不会形成灾害;人事不胜,则天就要造成灾害。人事与天理常相伴随,但天变不与人事相一致。比如大寒和酷暑,是自然现象,然而如果人身体壮实,则人不会生病;如果人气羸弱,则必有病。不是天故意要对人造成危害,是人自身的原因。

释义:人事胜则天不为灾,人事不胜,则天为灾。这里强调的是人的主观作用。这里的人事包括了人自身的努力和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两个方面。在自然灾害面前,如果人自身处置得当,就会避免自然灾害的发生。同理,人如果能顺应自然规律,不为有悖自然规律的事情,也不会造成自然灾害。我们看到有的人为了个人利益,在河道上建房,结果洪水到来时,便被冲毁。这就是没有顺应自然规律的结果。

      

     二程的天理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发展的宋代的重要成果。自然的天从先秦时的神,到宋代的天理,是一个重要的认识飞跃。而二程的突出贡献在于,用理代替神,将理视为宇宙本体,并提出了自然之理、人生之理、社会之理,成为近千年以来普通民众的道德信仰、修己治世之道。

 

               二程天理集句

   吾学虽有所授,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天者,理也。天理云者,这一个道理,更有甚穷已?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人得之者,故大行不加,穷居不损。这上头来,更怎生说得存亡加减?是它无少欠,百理具备。理则天下只是一个理,故推之四海而准,须是质诸天地,考诸三王不易之理。故敬则只是敬此者也,仁是仁此者也,信是信此者也。天下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则,一物须有一理。随事观理则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然后可以至圣人。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灭私欲则天理明矣。视听言动,非理不为,即是礼,礼即是理也。不是天理,便是私欲。人虽有意于为善,亦是非礼。天人之理,自有相合。人事胜,则天不为灾;人事不胜,则天为灾。人事常随天理,天变非应人事。如祁寒暑雨,天之常理,然人气壮,则不为疾;气羸弱,则必有疾。非天固欲为害,人事德不胜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