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房山云居寺

(2016-05-26 00:09:14)
标签:

佛学

文化

旅游


 云居寺在北京市西南郊的房山区境内,距中心约70公里。云居寺以石经而称著于世。

 云居寺始建年代已无可考,一般都以石经开刻年代开始记述。房山石经的创始者为隋代的静琬大师。静琬大师与天台宗的实际创始者智顗大师是同门师兄弟,同为北齐时的慧思禅师的高徒。

 静琬大师有感于当时的末法说,为了法轮常转、以备法灭之用,所以发起刊刻石经的誓愿。静琬大师从发起刻经的那一刻起,终其一生的30多年间,从未间断过刻经事业。不过,静琬大师刊刻的石经都不在云居寺,而是在寺对面的石经山也叫白带山间。静琬大师将山中的大石头凿成石室,并在凿出的石块上刻经,刻后又藏在石室中。静琬大师一生所刻石经藏满了7座石室。自静琬大师发愿刻经起,至明清的近千年中,刻经事业延绵不绝。

 现在石经山上有9座石室,共珍藏着4196块早起石经。其中雷音洞为开放式石室。四面石壁上镶嵌着静琬大师时代所刻石经。石室内有4根石柱,柱上刻有1056尊佛像,号称千佛柱。

 辽金以后所刻石经埋藏在云居寺西南角的地穴中,上建佛塔镇之,故又称压经塔。

 1942年,日本帝国主义对云居寺进行疯狂轰炸,云居寺毁于一旦,夷为废墟。好在静琬大师诸先贤有先见之明,将石经藏于石室、地穴,故而未能受损。

 1956年中国佛教协会报请国务院批准,对房山石经进行挖掘、拓印,作为纪念释迦牟尼佛逝世2500年献礼。1957年,根据史籍记载,在被炸毁的南塔基前找到了埋藏石经的地穴。地穴南北长109米,东西宽10米,1万多块石经埋藏于此。文物局拨专款修建了简易房,并制作了铁架子,用以安放被挖出的1万多块石经。黄炳章等老一代房山石经工作者开始对山上、山下14278块石经进行拓印,之后出版了《房山石经影印本》、《房山石经题记汇编》等。

 1999999时,对在地穴挖出的石经进行了回埋。这次回埋其实并不完全埋藏起来,而是建有通道、玻璃窗等,从外面能看到里面的石经。

 笔者曾多次拜访过云居寺。最早一次是1983年初,那时的云居寺还是一片荒凉之地,地面上仅剩几座孤零零的佛塔和安放石经的简易房。山门也仅剩下石头门券,好不凄凉啊。

 这些年,陆陆续续修建了山门殿、毗卢殿等。为了旅游方便,还在石经山上架设索道,这不但破坏了这一带的风景,也更不利于文物保护。

 虽然说前些年邀请净慧法师主持云居寺,而云居寺实际管理者是房山区文化委下的云居寺管委会。一旦由这些单位管理,一切就向钱看,一切就为了经济,文物保护与宗教信仰都沦为次要。不知从哪儿弄来了舍利,进山门门票不说,光看一次舍利还要再花10元。

 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把龙藏经板也搬到了这里。

 龙藏经板是中国现存唯一一部木刻经板。这龙藏经板的出生也算是高贵的,清初刊刻完成后,原藏于故宫武英殿,解放后又藏于东城区的柏林寺。由于柏林寺被文化部所占,只好又将经板搬到东城区禄米仓胡同的智化寺。可是当时智化寺领导不识货,觉得数千块经板占去好几座殿堂,刚好此时国家文物局要重印龙藏,于是又把这些经板搬到大兴的一个库房内。经过多次辗转迁徙,这些经板损坏严重,而且一些不法分子也趁机盗窃。现在都说龙藏经板还有77000块。这里敢说一句,绝对没有这么多。因为有一部分损坏的留在了智化寺,在云居寺展出的一些经板也是破烂不堪,看了好不心疼,所以为此笔者还曾写过一篇《龙藏经板,我为你哭泣》的短文。

 本人认为,云居寺建不建是次要的,关键是保护好石经以及龙藏经板和明代北臧,那些才是无价之宝。被炸毁的云居寺原样保留,才是日军侵华的罪证,就像不建议重建圆明园似的。



未修复前,山门仅剩下孤零零的石头门券









乾隆御碑






回埋的石经,隔着玻璃,光线昏暗,所以照片模糊





带翅膀的飞天还是头一次看到

相较于那些经板,我更喜欢这些石刻狮子,它们或追逐、或嬉闹、或撕咬、或呆萌,让人忍俊不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