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佛学 |
因为禅宗三祖僧璨才知道有皖公山,所以去了皖公山哪能不去参拜三祖的道理呢。
原以为三祖寺在皖公山上,最起码也得是半山腰,没想到是在皖公山的山脚下,距离皖公山景区大门还远着呢。坐车到皖公山换乘中心还要10元左右的车程。
禅宗三祖僧璨是中国禅宗承前启后的人物。初祖达摩将达摩禅法带到中国,开始并不被人接受,所以达摩祖师才在少室山面壁九年。经过了三代传承后,至僧璨才得以渐渐弘扬开来。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人物,在学术界却是个有争议的人物,也就是其人包括其所著的《信心铭》是否真实存在于历史。其理由是唐代道宣律师著《续高僧传》里没有为僧璨单独立传。殊不知,僧璨(?—606年)一生经历了北齐、北周、隋三个朝代,还遇上了历史上著名的“三武灭法”之一的周武帝灭法,所以他的一生一直在动荡的时代生活着,他也是以隐士的僧人身份活动于安徽的皖公山、司空山、以及广东的罗浮山一带。所以《续高僧传》没有他的传记也是正常的。
不过《续高僧传》在四祖道信的传记中有这么一段记载:释道信,姓司马,未详何(许)人。初七岁时,经事一师,(师)戒行不纯。(道)信每陈谏,以不见从,密怀斋检。经五载师不知。又有二僧,莫知何来,入舒州皖公山,静修禅业。(道信)闻而往之,便蒙授法。随逐依学,遂经十载。师往罗浮,不许相随。但于后往,必大弘益。国访贤良,许度出家,因此附名住吉州寺。
以上文字虽没直接说出三祖僧璨之名,但其故事情节已很明确。另外,1982年在杭州出土的一块铭文砖也可以为证,此砖刻有:“大隋开皇十二年(592)七月僧璨大师隐化于舒之皖公山岫,结塔供养。道信为记。”这块砖铭所记,与佛教典籍记载相符,应当是可信的。
中国是个注重宗法的国度,非常看重血统、法统、道统传承,谁敢轻易乱认祖宗呢?特别是佛教更加注重以心传心的传承,所以是绝不会认错祖师的。至于当代学界对僧璨的怀疑,那不过是学界的事,那些一心想出名的学者,只有用语不惊人誓不休的观点,才能吸引眼球。
三祖寺又称乾元禅寺,始建于公元505年,为南朝宝志禅师开创,至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然而真正古迹并不多。从宋代开始,三祖寺几经兴废,1938年日寇4次洗劫皖公山,三祖寺也成了县政府的临时办公所在地。至1949年后,寺院几乎成为废墟,仅存觉寂塔、藏经阁等建筑,及三祖洞、“解缚”石、“香嵓”碑、“山谷”碑等古迹。文革时,一些无知者竟然挖开觉寂塔底层僧璨塑像下的地宫,取出一块黄绫,付之一炬。后来人们传说这块黄绫上的字,有可能就是僧璨所著的被学者否定的《信心铭》。
说起“解缚”石,还是禅宗著名的公案。据说隋开皇十二年(592),十四岁的沙弥道信前来向僧璨拜师,说:“愿和尚慈悲,乞与解脱法门。”僧璨说:“谁缚汝?”道信答:“无人缚。”僧璨说:“何更解脱乎?”于是道信大悟。
改革开放后三祖寺又陆续修建了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等。现在还在大肆兴建中。所以三祖寺各殿堂的建筑风格迥异,天王殿、钟鼓楼等建筑是仿唐建筑,大雄宝殿等是仿明清建筑,千佛殿又像是民国时期的建筑(仅是个人揣测,未作考证)。
然而就是这么一座基本上都是仿古建筑的三祖寺,还要收10元门票。一直呼吁寺院免收门票,敞开大门,让未信者起信,已信者坚定,让大众走进寺院,才能使佛教传播更加广泛、深入人心。就算不售门票,进了寺院,一般信众都会多少往功德箱里捐上一点自己的心意,肯定要比门票的钱多。
期待天下寺院不收门票的日子早日到来,这样就可以参拜更多的寺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