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讲座:《浅谈“以读代讲”在我校不同学段阅读教学中的体现》主讲人:刘程元
(2014-06-14 18:54:50)
标签:
情感 |
分类: 【专题讲座】 |
浅谈“以读代讲”在我校不同学段阅读教学中的体现
主讲人:河南省实验小学
何为“以读代讲”?顾名思义,就是用读来代替讲。我们都知道,传统的阅读课堂教学模式很大一部分程度只关注了教师的“讲”,课堂上很少能够听到琅琅的读书声,或者说虽然有读书的声音,但并没有留给学生足够读书的时间、空间。郑州市在许睿老师的带领和指导下早在两三年前就开始在全市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中推广“以读代讲”的教学模式,我曾经看过郑州市的小语课堂,听过很多兄弟学校或者区县教研员在“以读代讲”方面的一些经验之谈,今天就我们河南省实验小学在这方面的一些做法和大家进行交流,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课堂上对“读”的追求应该是多形式的。
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还特别强调: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听说读写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我理解对学生“读”的能力的培养是尤为重要的,但这里的“读”不能只单纯理解为朗读,读的形式应是丰富多彩的,不同学段对于读的形式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第一学段强调的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学段除了朗读的形式外,开始要求学生初步学会默读,并且开始学习略读;到了第三学段,侧重点在于默读这种形式。因此,课堂上教师应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读代讲”这一教学理念的运用,正是为了更好地提高阅读教学高效性、实效性,实现以读代问,杜绝课堂上教师满堂灌的现象。
教师在讲授《奶奶的白发》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好奇”一词的意思,在指导这句话的朗读时,采用了几种不同形式的朗读。先是教师范读问的内容“奶奶,为什么我的头发黑黑的,你的头发是雪白雪白的呢?”,教师读完后问学生:“你们觉得老师刚才读这句话时用什么样的语气问奶奶?”生:“老师是用好奇的语气”。听到这一回答,教师并没有急着追问好奇是什么意思,而是继续引导学生“谁能学着老师的样子用好奇的语气读一读?”接着指名读,读后又说:“他读得真好,我听出了好奇的语气。除了可以好奇地问奶奶,你还可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问?”这时有个学生说“可以用很不理解的语气”,教师就让这个学生读,还有的学生说可以用奇怪的语气问,教师再让这个学生读。此时,教师借机总结:大家问的都特别好,所以好奇就是对一件事情不理解,特别想知道;好奇也是奇怪的意思。我们大家一起来好奇地问问奶奶吧!接着是教师当奶奶,让学生问。
教师围绕着“好奇”一词,采用了范读、指名读、齐读、师生分角色对读等多种形式实现了以读代讲,在不知不觉中既指导了朗读,又理解了词、句的意思。这样的阅读教学对落实课标精神是扎实到位的
一堂语文课其实是一堂解读课,也就是教师怎么去解读一篇课文。精读、细读字词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中低年级学生学习语文而言,当然是必不可少的。细读还包括对作品某一个细节的分析,但我们不可能对每一个文章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细读,倘若如此,那么一篇课文我们就可以讲一个学期。我们只能慢读与细读结合,只有两者结合,才会产生节奏感。教师首先要将教学内容寓于以指导朗读、提高朗读能力为目标的教学过程中。其次在课堂教学中还应注意指导的层次性,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例2: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乡村四月》课堂教学设计
进行语文教学离不开读,古诗词的教学更需要大量的诵读。在读中感悟诗意,在读中品味诗情,是古诗教学不能偏离的。《乡村四月》这首诗既有独特的江南水乡景色的描写,又有对劳动人民的赞美,文字的魅力和古诗文字中蕴含的诗情画意必须在学生发自内心的领悟和体会下才能读出它的美。
教学过程:
一、文字激趣导入。
二、趣味练读。
1、首先自己读一读,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同学们这首诗读成我们琅琅上口的童谣吧!
3、当年“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来让我们也踏起来吧,踏出诗的节奏。(练读中让学生基本达到会背)
三、品悟诗情
同学们,我们不仅要把诗读成琅琅上口的童谣,踏出诗的节奏,还要会从诗中读出画儿来,从画儿中体会诗的意蕴。
出示画面,同学们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些诗人的乡村四月美景图吧。读整首诗,音乐开始了。吟诵。
四、延伸
1、江南乡村生活令我们充满无限的遐想,让我们带上自己想象的翅膀,再去感受乡村生活的另一个画面吧!出示: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引导想象画面:在小草发芽、生长、,黄莺飞舞的春天里,那拂堤上的杨柳刚刚透出黄嫩的枝芽儿,顽皮的孩子们呀,正在趁着春风放飞一只又一只五彩的风筝。
同样有美景呀,小草、黄莺、杨柳。
同样的人呀,是那些顽皮、可爱、天真活泼的孩子们。读一读(让我们吟诵出这首诗吧)
2、原来,我们眼中的乡村生活便是一首首令人回味的诗,一副美妙的画儿,那画中的一草一木,那画中熟悉的人既让我们感到亲切,又让我们留恋。
可曾发现我们的生活中有诗的影子,看(出示画面),那诗歌就在它顽强而又柔嫩的细芽之中。
《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看,那诗的身影可在风中摇摆,飞上了柳梢。《垂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读是教师采用的一种主要的教学方法。从开始接触古诗时要求学生读通顺,读正确,然后调动孩子游戏的天性,动起小手,踏起小脚为诗配上节奏,把诗读成琅琅上口的童谣,接着,通过对诗人潜字用词的体会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然后又进一步提出要求,要求孩子们在诗中读出画儿来,通过调动孩子们的想象去领悟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在后面的延伸之中,选择的依然是一首描写乡村生活的诗,便于学生的对比和积累。最后,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熟悉的生活,从生活中发现诗的影子,旨在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诗歌,热爱生活的情感。整节课的设计层层递进,始终关注学生的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诗情,想象画面。
三、课堂上对“读”的要求应该是自然适度的。
曾有不止一位专家、教授,包括许睿老师都曾经提到:要将讲解课文的语调与朗读课文的语调区别开来。个别老师讲课,给听课者的留下不自然的感觉,主要是因为他没能将讲解课文的语调与朗读课文的语调加以区别。讲解课文就是正常讲话,不必拿腔拿调。是说,一般的说,可以形象,可以做作可以带着情感,但一定不要用朗读课调说,演话剧的腔调。讲解课文的语调就是我们日常讲话的语调,小点声音,我看就可以了。我们发现没有,因为有此教学,许多孩子的日常讲话都不再是日常讲话的语调了,而是读课文的语调。你看看电视台在采访孩子的时候,孩子是怎么回答电视台记者采访的,他是用功课的语调在回答记者的采访,这个大概是与我们语文老师,一年一年的那种语调的教学是有关系的。我们教师上课时要特别注意自然适度,不能让学生觉得恐怖。
例3: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半截蜡烛》
这篇文章刻画了伯诺德夫人和他的一儿一女三人在面对纳粹军官即将发现情报的紧急时刻不同的表现,文章结尾写到“小女儿杰奎琳娇声地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有教师在指导朗读时,特别强调了“娇声”一词,教师理解娇声就是娇气,因此在指导朗读时一再要求学生的语调,而忽略了文本背后的内容。这样只关注语言文字表面而不去探究语言文字的用法,对学生语感以及朗读理解的能力的提高都不会有多大帮助。
面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文本,我们在指导朗读时应该如何引领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好课文呢?我认为教师最需要做的工作是创设情境,通过对重点句段的品读引领学生体会情感,了解人物特点。
例4: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司马迁发奋写《史记》》
这篇课文讲的是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遇宫刑以后,不忘自己志向,忍辱负重,用时13年写成《史记》的经过。
四、教师要重视范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是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教学基本功。一堂小学语文课的成功与否,与语文教师的范读水平密切相关。为此,语文教师必须在平时勤学苦练,利用一切机会,练好普通话。
1.备好课是教师范读成功的基础。教师在备课时要反复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懂、读顺、读通,全面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对朗读时的语气、轻重音做到心中有数,而且要安排好范读的重点、难点及时间、方式等,以便充分发挥范读的效益。
2.范读时还应注意隐性语言的配合。所谓隐性语言,是指无声的语言,它包括教师的仪表、眼神、手势、姿态,以及身体各部位在表情达意时的种种表现,具有表达思想、润饰口语、表露情感、引人注意和调整等方面的功能。教师恰当地运用隐性语言,配上适当的语调语音,将会使范读更上一层楼。
3.范读要讲求一定的方法。教师在范读前,一般先要对学生进行情感的激发,每次范读后,要注意学生的反馈。激发的作用有: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情绪,揭示听读的要求,简介作品的背景。反馈的形式有许多:朗读、复述、答题、说说感情。教师范读前,对学生进行简单的提示后,一般要静下心来,给学生和教师集中思想,酝酿感情,调好气息,以便让范读发挥到最佳效果。在范读结束后,也要留一些静场的时间,给教师和学生一个回味的余地。如前几天在全省语文优质课观摩活动现场上课的金水区优胜路小学的陈楠老师在教《夕阳真美》一文时,先导入新课,随后进行了范读,范读完后不是马上让学生来朗读或谈感受,而是静了一下,等学生都回味好了,才来检查学生的反馈。学生在有准备的情况下听范读,在回味了文章的感情后反馈,听的质量和反馈的效果与以前大不相同。
如何更好地实现“以读代讲”是需要我们长期深入研究的课题,也是更好地培养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途径,还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方法。希望我们都沉下心来,多研究、多交流,进一步推进我市小语课堂教学改革的步伐。谢谢大家!
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