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呻吟语 卷 一 存 心

(2013-03-03 10:30:00)
标签:

修身养心

呻吟语

吕坤

古典文化

弦索

文化

分类: 修身养心健脑

http://s3/mw690/c213adefgd6f1797f9322&690卷 一 存 心" TITLE="呻吟语 卷 一 存 心" />



                         
存 心

 

【原文】心要如天平, 秤物时物忙而衡不忙, 物去时即悬空在此, 只恁静虚中,正何等自在。

【译文】人心要犹如一架天平。天平在称量物体时, 物体忙个不停, 而它却安然存在。移开物体之后, 天平仍然空放在那里。所以万物处在静止状态下, 是多么的自由自在。

【原文】收放心休要如追放豚, 既入譡了, 便要使他从容闲畅,无拘迫懊憹之状。若恨他难收, 一向束缚在此, 与放失同。何者? 同归于无得也。故再放便奔逸不可收拾。君子之心如习鹰驯雉, 搏击飞腾, 主人略不防闲, 及上臂归庭, 却恁忘机自得, 略不惊畏。

【译文】收敛放开的心, 不能像追逐放出的猪一样, 既然已入笼中, 就应让它自由自在的生活, 不受拘束。如果怕它跑掉难以收回, 就一直关在笼里死死地束缚住, 那与放出而失去一样。为什么呢? 二者都是没有收获。因此, 再放开就会奔跑而去, 无法收拾。君子之心就好像习鹰驯雉那样, 放它出去飞腾时, 主人用不着再行提防, 直至鹰落到臂上, 雉回到院子里, 才能从容自得, 无所惊惧。

【原文】学者只事事留心, 一毫不肯苟且, 德业之进也, 如流水矣。

【译文】求学之人, 只有事事留心, 一丝不苟, 德行学业的进步, 才会像涓涓的流水没有终止。

【原文】不动气, 事事好。

【译文】不生闲气, 无论做什么事都能做好。

【原文】心放不放, 要在邪正上说, 不在出入上说。且如高卧山林, 游心廊庙; 身处衰世, 梦想唐虞。游子思亲, 贞妇怀夫, 这是个放心否? 若不论邪正, 只较出入, 却是禅定之学。

【译文】心要不要放开, 应从好坏着眼, 而不能只看有无。譬如隐居深山老林, 而心在朝廷; 身处衰世、而心想盛世; 游子思念亲人, 贞妇怀念丈夫, 这些岂都是放不开心吗? 如无论好坏, 只看有无, 那便是主张安虑而止息杂念的。

【原文】或问: 放心如何收? 余曰: 只君此问便是收了。这放收甚容易, 才昏昏便出去, 才惺惺便在此。

【译文】有人问:“放开的心如何能收回?” 我认为: “只要你提出了这个问题, 就算把心收回来了。心放开与收敛并不难。其昏昏时心便是放开的, 警觉时心就收回来了。”

【原文】常使精神在心目间, 便有主而不眩。于客感之交, 只一昏昏, 便是胡乱应酬。岂无偶合? 终非心上经历过, 竟无长进, 譬之梦食, 岂能饱哉?

【译文】精神常常处在最佳状态, 可以使人有主见, 而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只有在神志不清时才胡乱地应付一下, 但有时也是偶然凑巧的, 然而这种情形不是出自于内心的, 所以它不会长久。如同梦里吃东西, 岂能真的吃饱吗?

【原文】防欲如挽逆水之舟, 才歇力便下流; 力善如缘无枝之树, 才住脚便下坠。是以君子之心无时而不敬畏也。

【译文】防止私欲如同力挽逆水行舟, 稍一停顿, 就会顺水漂流, 善于行事的人犹如攀登没有枝叉的树一样, 一停脚便会滑下来。所以, 君子之心, 时刻都保持着高度的警惕!

【原文】一善念发, 未说到扩充, 且先执持住, 此万善之譢也。若随来随去, 更不操存此心, 如驿传然, 终身无主人住矣。

【译文】一个好的念头刚萌发, 在还没有实行之前, 就应将它留在心中。这是种种善知的媒介。倘若随时来去, 不去留心,就像驿站传递邮件那样, 没有一件可以长期存放在那里。

【原文】千日集义, 禁不得一刻不慊于心, 是以君子瞬存息养,无一刻不在道义上。其防不义也, 如千金之子之防盗, 惧馁之故也。

【译文】即使千日从事义举, 也不能禁绝片刻之间产生的私欲。所以, 君子时刻都要进行品德修养, 一点儿也不可放松。君子防止不义的行为, 犹如富人防止盗贼, 惧怕日后受穷挨饿一样。

【原文】无屋漏工夫, 做不得宇宙事业。

【译文】没有在无人看见时也不做坏事, 起坏念头的高尚情操,就很难成就一番大的事业。

【原文】君子口中无惯语, 存心故也。故曰:“修辞立其诚”, 不诚何以修辞?

【译文】君子嘴里没有口头禅, 这是存心的缘故。所以说修辞可以正确表达诚心, 不诚心又怎么能修辞呢?

【原文】一念收敛则万善来同, 一念放恣则百邪乘衅。

【译文】一个私心的念头收敛, 各种善行就会纷至沓来; 一个私心的念头放纵了, 各种邪恶就会乘虚而入。

【原文】得罪于法, 尚可以逃避; 得罪于理, 更没处存身。只我底心, 便放不过我。是故君子畏理甚于畏法。

【译文】违背法律, 姑且可以逃避, 但如果违背天理, 便无藏身之处, 就连我自己也会受到良心谴责。因此, 君子畏惧天理比畏惧法律更厉害。

【原文】“或问: ‘ 鸡鸣而起, 若未接物, 如何为善?’ 程子曰:‘只主于敬, 便是善。’ 愚谓惟圣人未接物时, 何思何虑? 贤人以下, 睡觉时合下便动个念头, 或昨日已行事, 或今日当行事, 便来心上, 只看这念头如何, 若一念向好处想, 便是舜边人; 若一念向不好处想, 便是边人。若念中是善而本意却有所为, 这又是舜中, 渐来渐去, 还向边去矣。此是务头工夫, 此时克己更觉容易, 点检更觉精明, 所谓去恶在纤微, 持善在根本也。

【译文】有人问: “听见鸡叫就起床, 如果什么事情也没有做,怎能说是善行呢?” 程子说: “ 只要心中敬畏就是善行了。”我认为: 圣人在不做事的时候, 有什么想法, 有什么忧虑呢? 而一般人睡觉时, 刚合上眼就有想法, 或想昨天做了些什么事, 或想今天应该做什么事。这些想法究竟如何呢? 如果从好的方面想, 就和舜是一类人。如果从坏的方面想, 那便是盗跖一样的人。如果想法本身是好的, 心中又另有打算, 这种人就是舜一类人中的盗跖; 久而久之: 他还是倒向盗跖一类中去。在行动开始时想些什么, 是至关重要的。这时候克制自己还容易, 自我反省也较理智。所以说, 除恶是小事, 保持美善才是最重要的大事。

【原文】目中有花, 则视万物皆妄见也; 耳中有声, 则听万物皆妄闻也; 心中有物, 则处万物皆妄意也。是故此心贵虚。

【译文】眼睛昏眩时, 看到的东西都是虚幻的。有耳鸣病的人,听到的声音都是不真实的。心中牵挂事情, 你做什么事都会受到影响。因而, 保持心灵的虚静是非常必要的。

【原文】忘是无心之病, 助长是有心之病。心要从容自在, 活泼于有无之间。

【译文】遗忘是无所用心的表现, 助长是有所用心的表现。一个人的心应当从容自如, 活跃于自由自在与无为而为之间。

【原文】“静” 之一字, 十二时离不了, 一刻才离, 便乱了。门尽日开阖, 枢常静; 妍媸尽日往来, 镜常静; 人尽日应酬,心常静。惟静也, 故能张主得动, 若逐动而去, 应事定不分晓, 便是睡时, 此念不静, 作个梦儿也胡乱。

【译文】“静” 这个字, 一时一刻都离不了, 稍一离开就会出现混乱。门每日开开关关, 门枢都是不动的; 美的丑的整天来来往往, 镜子却是不变的; 人每天都在忙于交往应酬, 其心情却是平静的。只有心平气和, 才能行动自由。如果随波逐流, 那么处理事情就不会得到好的结果。即便在睡觉时心不平静, 连做的梦也是胡七乱八的。

【原文】把意念沉潜得下, 何理不可得? 把志气奋发得起, 何事不可做? 今之学者将个浮躁心观理, 将个委靡心临事, 只模糊过了一生。

【译文】让意念沉静下来, 有什么道理不能悟出来呢? 让精神振作起来, 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现在求学的人, 以浮躁不安的心情去洞察事理, 以萎靡不振的心情去处理事情, 这样就只能糊里胡涂地度过一生。

【原文】“心平气和”, 此四字非涵养不能做。工夫只在个定火,火定则百物兼照, 万事得理。水明而火昏, 静属水, 动属火, 故病人火动则躁扰狂越, 及其苏定, 浑不能记。苏定者, 水澄清而火熄也。故人非火不生, 非火不死; 事非火不济, 非火不败。惟君子善处火, 故身安而德滋。

【译文】“心平气和” 这四个字, 没有修养的人很难做到。修养的工夫, 关健在于稳定火性。火性既定, 万物都能兼顾, 万事便会妥善处理。水性透明清澈, 火性昏暗不清。静止属于水性, 运动属于火性。所以, 生病的人, 火性上升, 出现狂躁乱动, 待他苏醒过来静下以后, 便什么都记不清了。苏醒安静之后, 水性上升, 火性下降。所以, 人没有火性就不会生存, 有了火性也会死亡。事物没了火性不能成功, 有了火性便会败亡。只有君子善于处理火性, 才能使身心平安、德行日益增进。

【原文】当可怨可怒、可辩可诉、可喜可愕之际, 其气甚平, 这是多大涵养。

【译文】当一个人在抱怨、发怒、争辩、控诉、高兴、惊讶之际, 能够做到平心静气, 这是需要有深厚涵养的。

【原文】天地间真滋味, 惟静者能尝得出; 天地间真机括, 惟静者能看得透; 天地间真情景, 惟静者能题得破。作热闹人,说孟浪语, 岂无一得? 皆偶合也。

【译文】世间真正的滋味, 只有心静的人才能品得出来。世上真正的奥妙, 只有心静的人才能看得明。世上真正的风景, 只有心静的人才能描绘出来。那些乱凑热闹、胡言乱语的人,难道无一心得吗? 这纯属偶合!

【原文】未有甘心快意而不殃身者, 惟理义之悦我心, 却步步是安乐境。

【译文】得意志形没有不祸及其身的。只有仁义和天理才能使人心情舒畅, 一步步达到安乐境界!

【原文】问: 慎独如何解? 曰: 先要认住“ 独” 字, “独” 字就是“意”字。稠人广坐、千军万马中, 都有个“ 独”, 只这意念发出来是大中至正底, 这不劳慎就将这“独” 字做去,便是天德王道。这意念发出来, 九分九厘是, 只一厘苟且为人之意, 便要点检克治, 这便是慎独了。

【译文】有人问: 慎独如何解释? 我回答说: 首先要弄清“ 独”字的涵义。“ 独” 字同“ 意” 字。在亿万众人与千军万马之中, 都有“ 独” 字。从这一意念出发, 就能做到至大至正,不疲于坚守, 就能做到“独”, 就能合乎天德王道。从这一意念出发, 即便做到九分九厘, 只有一厘草率行事, 你的思想也应检查克服, 这样才可称之为“ 慎独”。

【原文】用三十年心力, 除一个“ 伪” 字不得。或曰: 君尽尚实矣。余曰: 所谓伪者, 岂必在言行间哉? 实心为民, 杂一念德我之心便是伪; 实心为善, 杂一念求知之心便是伪; 道理上该做十分, 只争一毫未满足便是伪; 汲汲于向义, 才有二三心便是伪; 白昼所为皆善, 而梦寐有非僻之干便是伪; 心中有九分, 外面做得恰象十分便是伪。此独觉之伪也, 余皆不能去, 恐渐溃防闲, 延恶于言行间耳。

【译文】用了三十年的心血, 去除一个伪字还难以如愿。有人说:“你太讲究实际了。” 我说: 所谓伪字, 难道只是在言谈行动之中? 本来是替百姓着想, 掺杂一些让人感恩戴德的想法, 这就是伪。本心是想行善, 包合了一些希望别人知道的念头, 这就是伪。本心是想做十分, 只差有一毫未能满足,这就是伪。本心是急切地向往仁义, 一有三心二意, 这就是伪。白天做了好事, 晚上睡觉做梦时却有坏念头, 这就是伪。心里要求只有九分, 外表做得像十分, 这也是伪。这些都是虚伪的表现, 我无法除掉这些, 生怕逐渐沾染扩展到言谈举止之中。

【原文】自家好处掩藏几分, 这是涵蓄以养深。别人不好处要掩藏几分, 这是浑厚以养大。

【译文】将自己的长处掩藏几分, 这种修养办法可以使自己性格深沉; 将别人的短处掩藏几分, 这种浑厚的品德, 可以宽广自己的胸怀。

【原文】宁耐是思事第一法, 安详是处事第一法, 谦退是保身第一法, 涵容是处人第一法, 置富贵贫贱死生常变于度外, 是养心第一法。

【译文】宁静和忍耐是思考问题的主要方法, 安详是处理事情的主要方法, 谦让是保全身心的主要方法, 宽容是为人处事的主要方法。置富贵、贫贱、生死、变动于度外, 是修身养性的主要方法。

【原文】胸中情景要看得: 春不是繁华, 夏不是发畅, 秋不是寥落, 冬不是枯槁, 方为我境。

【译文】心中想的情景, 应该是春天不是繁华似锦, 夏天不是生机勃勃, 秋天不是悲惨凄凉, 冬天不是枯萎死亡。这样才是达到了自我的最高境界。

【原文】大丈夫不怕人, 只是怕理; 不恃人, 只是恃道。

【译文】正人君子什么人都不怕, 只怕天理; 什么人都不靠, 只靠天道。

【原文】静里看物欲, 如业镜照妖。

【译文】在虚静状态下看物欲, 就如同用照妖镜照妖魔一样。

【原文】“躁心浮气, 浅衷狭量”, 此八字进德者之大忌也。去此八字, 只用得一字, 曰主静。静则凝重, 静中镜自是宽阔。

【译文】“躁心浮动、浅衷狭量”, 这八个字, 是谋求功德进步人的最大忌讳。去掉这八个字只用一个字来概括, 这个字就是静字。静, 能够保持稳重厚实, 在静态下的镜子是宽广开阔的。

【原文】士君子要养心气, 心气一衰, 天下万事分毫做不得。冉有只是个心气不足。

【译文】正人君子应修身养气, 心气一衰, 事情就一点也做不成了。孔子之所以对弟子冉有不大满意, 这就是因为冉有心气不足。

【原文】主静之力大于千牛, 勇于十虎。

【译文】保持静的力量, 它可力量大于千只壮牛, 勇猛超过十只老虎。

【原文】只脱尽轻薄心, 便可达天听。汉唐以下儒者, 脱尽此二字不多人。

【译文】只要全部摆脱轻薄心, 就可以达到上天的听闻。而汉唐以来的儒士, 真正做到的人并不多。

【原文】君子洗得此心净, 则两间不见一尘; 充得此心尽, 则两间不见一碍; 养得此心定, 则两间不见一怖; 持得此心坚,则两间不见一难。

【译文】君子应当净化自己的心灵, 使得心之内外一尘不染。这种心灵非常充足, 使人间不会产生什么障碍。修养使得内心安定, 使人间不会产生可怕的思想。只要有了这种坚定不移的信念, 人间也就不会有什么难处。

【原文】人只是心不放肆, 便无过差; 只是心不怠忽, 便无遗忘。

【译文】一个人只要不放任自流, 就不会出现什么差错。只要心中不松弛、疏忽大意, 也就不会出现遗忘。

【原文】胸中只摆脱一“ 恋” 字, 便十分爽净, 十分自在。人生最苦处, 只是此心沾泥带水, 明是知得, 不能断割耳。

【译文】心中只要去掉一个恋字, 就会非常爽快, 自由自在。人生最苦恼的地方, 就是心灵被外界事物干扰, 拖泥带水, 明明知道无济于事, 却就是不能排除。

【原文】盗, 只是欺人, 此心有一毫欺人, 一事欺人, 一语欺人, 人虽不知, 即未发觉之盗也。言如是而行欺之, 是行者言之盗也。心如是而口欺之, 是口者心之盗也。才发一个真实心, 骤发一个伪妄心, 是心者心之盗也。谚云“ 瞒心昧己”, 有味哉其言之矣。欺世盗名其过大, 瞒心昧己其过深。

【译文】盗窃只不过是欺人而已。如果心中有一毫欺人之心, 有一件欺人之事, 有一句欺人之话, 即使别人不知道, 这也可以说是未被发现的盗贼。口头上说的是一回事, 实际做的是另一回事, 这是语言欺骗自己的行动。心中想的是好的, 说出来又是另一回事, 这是语言欺骗自己的心; 心中想的是真实的, 突然又冒出一个虚妄的念头来, 这是心中互相欺骗。俗话说: “ 瞒心昧己。” 这句话意味深长。说的就是以心欺心。欺世盗名, 其过错极大。自我欺骗, 其罪恶极深!

【原文】此心果有不可昧之真知, 不可强之定见, 虽断舌可也,决不可从人然诺。

【译文】心中如果真有不可欺昧的真知灼见, 真有不可屈从自己固定见解, 即使被割断舌头, 也绝不会盲从他人去断定是非。

【原文】才要说睡, 便睡不着; 才说要忘, 便忘不得。

【译文】如果说睡觉, 就是睡不着; 如果说忘掉它, 就是忘不掉。

【原文】举世都是我心, 去了这我心, 便是四通八达, 六合内无一些界限。要去我心, 须要时时省察这念头是为天地万物,是为我。

【译文】世上万事万物都是我的心的体现。忘掉自我, 天下就四通八达, 东西南北及上下左右也就没有什么界限了。要达到忘我, 就应时刻察看念头是为了天地万物, 还是为了我自己!

【原文】目不容一尘, 齿不容一芥, 非我固有也。如何灵台内许多荆榛, 却自容得?

【译文】眼睛里不能有丝毫的尘埃, 牙缝中不能有一点菜根, 因为这并非我本身所固有。而心里又怎么能容纳下众多杂念呢?

【原文】手有手之道, 足有足之道, 耳目鼻口有耳目鼻口之道。但此辈皆是奴婢, 都听天君使令, 使之以正也顺从。使之以邪也顺从。渠自没罪过, 若有罪过, 都是天君承当。

【译文】手有手的作用, 脚有脚的作用, 耳朵、鼻子、眼睛和嘴, 都各有自己的作用。但是这些都是处于从属地位, 都要听从心的指挥。心要它们走正路, 它们就顺从; 心要它们走邪路, 它们也顺从。它们本身并没有任何罪过。如果说有罪过, 就由心灵来承担。

【原文】心一松散, 万事不可收拾; 心一疏忽, 万事不入耳目;心一执着, 万事不得自然。

【译文】思想一放松, 什么事情都会无法收拾; 思想一疏忽, 什么东西都听而不闻、视而不见; 思想一固执, 做起事情来,就往往不尽合乎情理。

【原文】当尊严之地, 大众之前, 震怖之景, 而心动气慑, 只是涵养不定。

【译文】当一个人处于尊严地位时, 在众人面前, 面对恐怖的环境, 而会心惊肉跳、坐立不安。这是缺乏修养的表现。

【原文】久视则熟字不识, 注视则静物若动, 乃知蓄疑者乱真知, 过思者迷正应。

【译文】眼睛久久盯着熟悉的字却会认不出来, 专心致志观察静止的物体, 好像是在运动。因此, 持有怀疑态度的人, 有时会弄不清事情的真相: 思虑过多的人, 有时会将正确的东西搅得糊里胡涂。

【原文】常使天君为主, 万感为客便好。只与他平交已自亵其居尊之体, 若跟他走去走来, 被他愚弄掇哄, 这是小儿童, 这是真奴婢, 有甚面目来灵台上坐役, 使四肢百骸可羞可笑。示儿。

【译文】人们通常是把心作为主体, 把各种情感作为客体, 如果把心和感觉等同起来, 那就亵渎了心的地位。如果随着万事万物走, 就会被愚弄欺骗, 这种人是无知的小孩, 是真正的奴才, 这样有什么资格让心居于支配地位? 又怎么能让感觉指挥全身的各个部分呢? 真是可羞可笑极了。

【原文】不存心看不出自家不是, 只于动静语默, 接物应事时,件件想一想, 便见浑身都是过失。须动合天则, 然后为是。日用间如何疏忽得一时, 学者思之。

【译文】不进行自我反省, 就发现不了自己的缺点。每当行动、休息、说话、沉默, 待人接物和处理事情时, 都应该冷静地想一想, 就会发观自己浑身都是失误。按照规律做事, 才能成功。在日常生活中, 每次做事的时候, 来不得丝毫的疏忽, 求学之人, 更应认真深思。

【原文】人生在天地间, 无日不动念, 就有个动念的道理; 无日不说话, 就有个说话底道理; 无日不处事, 就有个处事底道理; 无日不接人, 就有个接人底道理; 无日不理物, 就有个理物底道理。以至怨怒笑歌、伤悲感叹, 顾盼指示、咳唾涕咦、隐微委曲、造次颠沛、疾病危亡, 莫不各有道理, 只是时时体认, 件件讲求。细行小物尚求合则, 彝伦大节岂可逾闲? 故始自垂髫, 终于属纩, 持一个自强不息之心, 通乎昼夜, 要之于纯一不已之地, 忘乎死生。此还本归全之道, 戴天履地之宜。不然, 恣情纵意。而各求遂其所欲, 凡有知觉运动者皆然, 无取于万物之灵矣。或曰: 有要乎? 曰: 有。其要只在存心。心何以存? 曰: 只在主静, 只静了, 千酬万应都在道理上, 事事不错。

【译文】人生活在天地间, 没有一天不产生念头, 于是就有了产生动念的道理; 没有一天不说话的, 于是就有了说话的道理; 没有一天不处理事情的, 于是就有了处理事情的道理;没有一天不接交人的, 于是就有了接待人的道理; 以至于怨怒谈笑歌唱, 悲伤感叹, 左顾右盼, 指示, 咳嗽流涕、隐微委曲、造次颠沛、疾病危亡, 都各有其理, 只要时时体会、事事讲求, 细小的行为、微小的物体, 都要力求合乎法则,人伦大节岂可违背天理? 所以从幼年到临终, 都要持有一个自强不息的心。昼夜都要坚持追求于无限纯朴之中, 不顾及生死, 这就是还本归全之道, 顺应客观规律的适应途径。否则, 恣意放纵, 随心所欲, 那就无法求得世间万物的真谛。有人问:“这个有要领吗?” 回答说: “有, 要领就是存心。”又问:“如何存心呢?”回答说: “在于保持心静。只要做到了静, 千酬万应都在理上, 事事都不会错。”

【原文】迷人之迷, 其觉也易; 明人之迷, 其觉也难。

【译文】胡涂的人虽然胡涂, 但使他觉悟并不太难; 而聪明人犯胡涂, 要使他觉悟却是相当困难的。

【原文】心相信则迹者土苴也, 何烦语言? 相疑则迹者媒蘖也,益生猜贰。故有誓心不足自明, 避嫌反成自诬者, 相疑之故也。是故心一而迹万, 故君子治心不修迹。《中孚》治心之至也, 豚鱼且信, 何疑之有。

【译文】只要心诚, 自己干什么事, 都无足轻重, 用不着多说。互相怀疑就会招来诬构陷害, 酿成的罪恶就会引起产生猜疑。所以越起誓, 越不足以为自己辩白。避嫌反而成为自我诬陷, 这就是由于相互怀疑的缘故。由此可见, 心虽然只有一颗, 而看什么都各种各样。所以, 君子只在治心上下功夫, 而不注意修饰外表。中孚是治心的最高标准, 就连微贱的豚鱼都相信, 有什么可怀疑的呢?

【原文】君子畏天不畏人, 畏名教不畏刑罚, 畏不义不畏不利,畏徒生不畏舍生。

【译文】君子畏惧天道, 不畏惧人; 畏惧纲常名教, 不畏惧刑罚; 畏惧有不义的行为。不畏惧利害得失; 畏惧一生一无所为, 白白地活在世上, 而不畏惧舍生救义。

【原文】“忍”“ 激” 二字, 是祸福关。

【译文】忍、激二字, 是灾祸和福泽的关键。

【原文】殃咎之来, 未有不始于快心者, 故君子得意而忧, 逢喜而惧。

【译文】灾祸的到来, 无不是因为只图一时欢乐而致。所以, 君子能够居安思危, 在得意的时候, 常常感到忧虑; 有喜事的时候。常常感到恐惧。

【原文】一念孳孳, 惟善是图, 曰正思。一念孳孳, 惟欲是愿,曰邪思。非分之福, 期望太高, 曰越思。先事徘徊, 后事懊恨, 曰萦思。游心千里, 歧虑百端, 曰浮思。事无可疑, 当断不断, 曰惑思。事不涉己, 为他人忧, 曰狂思。无可奈何, 当罢不罢, 曰徒思。日用职业, 本分工夫, 朝惟暮图。期无旷废, 曰本思。此九思者, 日用之间, 不在此则在彼。善慑心者, 其惟本思乎! 身有定业, 日有定务, 暮则省白昼之所行, 朝则计今日之所事, 念兹在兹, 不肯一事苟且, 不肯一时放过, 庶心有着落, 不得他适, 而德业日有长进矣。

【译文】一个念头努力不懈, 只图行善, 叫作正思。坚持一个念头努力不懈, 只是追求私欲, 叫作邪思。不是分内的福分,期望过高, 叫作越思。在做事时, 事先犹豫徘徊, 事后又反悔, 叫作萦思。想入非非, 歧异多端, 叫作浮思。事情本无可疑, 当断不断叫做惑思。事不关己, 而为他人担忧, 叫作狂思。无可奈何, 当停不停, 叫作徒思。日常工作, 分内之事, 有始有终。期图不要旷废, 叫作本思。这九思都是日常所用, 非此即彼。善于用心的人, 只注重本思。人有固定的职业, 每天有固定的任务; 晚上考虑白天做什么, 如何做,早上合计当天所要做的事, 意念在此, 不肯放过一时一事,这样心有所思, 不想别的, 德行、事业必然会有所长进。

【原文】学者只多欣喜心, 便不是凝道之器。

【译文】求学之人, 只图过多的欢乐, 那么就不会成为品德高尚的人。

【原文】小人亦有坦荡荡处, 无忌惮是已; 君子亦有常戚戚处,终身之忧是已。

【译文】小人也有胸襟坦荡的时候, 在他毫无顾忌和畏惧时, 便是如此。君子也有悲伤的时候, 在他遇到生活中最困难的事时, 便是如此。

【原文】只脱尽轻薄心, 便可达天德。汉唐以下儒者, 脱尽此二字不多人。

【译文】只有彻底除掉轻浮情绪, 才能够知天达命。汉、唐以后的读书人, 没有几个能真正做得到。

【原文】斯道这个担子, 海内必有人负荷。有能慨然自任者, 愿以绵弱筋骨助一肩之力, 虽走僵死不恨。

【译文】“道” 这副担子, 天下必然有人出来承担。如有自觉自愿承担的, 我愿用微弱的身体, 助上一臂之力, 哪怕自己累死也不反悔。

【原文】耳目之玩, 偶当于心, 得之则喜, 失之则悲, 此儿女子常态也。世间甚物与我相关, 而以得喜以失悲耶? 圣人看得此身亦不关悲喜, 是吾道之一囊橐耳。爱囊橐之所受者, 不以囊橐易所受, 如之何以囊橐弃所受也? 而况耳目之玩又囊橐之外物乎?

【译文】耳目玩好称心如意, 得到它便高兴, 失去它便悲伤, 这是普通人的常态。世界上有什么东西与我相关, 而能使我得到它而高兴, 失掉它而悲伤呢? 圣人把自己看作不关悲喜的容道的器物。爱的是器物中所受的道, 即不能用器物而交换它所客存的道, 怎么能因器物的丢弃而丢弃其中容受的道呢? 何况耳目的玩好又是作为身外之物的。

【原文】寐是情生景, 无情而景者, 兆也; 寐后景生情, 无景而情者, 妄也。

【译文】睡梦中因情生景, 没有因情而生外景象者, 是一种先兆。醒来后因景生情, 没有外景而生情者, 是一种虚幻。

【原文】人情有当然之愿, 有过分之欲。圣王者足其当然之愿而裁其过分之欲, 非以相苦也。天地间欲愿只有此数, 此有余则彼不足, 圣王调剂而均厘之, 裁其过分者以益其当然, 夫是之谓至平, 而人无淫情、无觖望。

【译文】在人之常情中, 有理所当然的愿望, 也有过分的欲求。圣明的君王是充分满足当然的欲望, 而抛弃分外的欲求, 并不以此去为难人。天地间愿望和欲求能够得到满足的是有限的, 这个有余, 那个就会不足。英明的君王能够统筹兼顾,使其平均。削减过分的愿望和欲求, 增益理所当然的愿望,这才是最公平合理的。因此, 人们不应有过分的愿望和欲求。

【原文】恶恶太严, 便是一恶; 乐善甚亟, 便是一善。

【译文】憎恨恶行太过分, 便是一种恶行。喜爱善行急切, 就是一种善行。

【原文】投佳果于便溺, 濯而献之, 食乎? 曰: 不食。不见而食之, 病乎? 曰: 不病。隔山而指骂之, 闻乎? 曰: 不闻。对面而指骂之, 怒乎? 曰: 不怒。曰: 此见闻障也。夫能使见而食, 闻而不怒, 虽入黑海、蹈白刃可也。此炼心者之所当知也。

【译文】把新鲜的水果扔在粪便里, 再拿出来洗干净献上去, 你吃吗? 回答说: “ 不吃。” 没有看见而吃了, 会不会生病呢?回答说:“不会生病。” 隔着大山指骂人, 对方能听见吗? 回答说:“听不见。” 当面指着人骂, 被骂的人会发怒吗? 回答说:“不会发怒。” 这都是由于见闻被阻隔而造成的。若是亲眼看见水果扔在粪便里又能把它吃了, 听到谩骂而不发怒,即使是上刀山入火海, 也无所畏惧。这是修养身性之人应当明白的道理。

【原文】只有一毫粗疏处, 便认理不真, 所以说“ 惟精”, 不然,众论淆之而必疑。只有一毫二三心, 便守理不定, 所以说“惟一”, 不然利害临之而必变。

【译文】只要有一点点的粗心疏忽大意, 就不能完成彻底地认识天理。所以要务必精心; 否则, 就会因别人的议论而产生犹豫怀疑。只要有一点点的不专之心, 便不能坚持天理。所以说一定做到专一; 如果不是这样, 遇到利害时, 就会动摇,改变态度。

【原文】种豆其苗必豆, 种瓜其苗必瓜。未有所存如是而所发不如是者心本人欲。而事欲天理, 心本邪曲而言欲正直, 其将能乎? 是以君子慎其所存, 所存是, 种种皆是; 所存非。种种皆非, 未有分毫爽者。

【译文】种豆, 长出来的必然是豆苗, 种瓜, 长出来的必然是瓜苗。没有种下去的是这种东西, 长出来的而是另一种东西。心中想的是利欲, 却想做出合乎天理的事, 心中本来是邪恶, 却在大谈什么正直, 这怎么能做到呢? 所以, 君子一定要十分谨慎地进行修养。所修的是正业, 做出来的事就正当; 所修的是邪恶, 做出来的就不正当。这是不会有丝毫差错的。

【原文】属纩之时, 般般都带不得, 惟是带得此心。却教坏了,是空身归去矣, 可为万古一恨。

【译文】人在临终, 什么也带不走, 只能带着心而去。如果连心也坏了, 那就一无所有而离去。真可谓万古遗恨。

【原文】吾辈所欠只是涵养不纯不定, 故言则矢口所发, 不当事, 不循物, 不宜人; 事则恣意所行, 或太过, 或不及, 或悖理。若涵养得定, 如熟视正鹄而后开弓, 矢矢中的; 细量分寸而后投针, 处处中穴。此是真正体验, 实用工夫, 总来只是个沉静。沉静了, 发出来件件都是天则。

【译文】我们这些人所缺少的, 是涵养不纯洁不固定, 因此, 说话脱口而出, 不合实际, 不循物理, 无益于人; 遇事随意而行或相差太远, 或过失, 或不及, 或违背情理, 如果涵养固定, 如同射手熟视箭靶而后开弓放箭, 箭无不中靶的; 又如医生仔细观察病情, 而后用针, 针所下之处, 无不正中穴位。这是真正体验的实际工夫。总之, 只是一个沉静。平心静气发出来的, 一言一行都是符合客观规律的。__________

【原文】定静中境界, 与六合一般大, 里面空空寂寂, 无一个事物。才问他索时, 般般足, 样样有。

【译文】虚静状态下人的思想境界, 如同天地一样广阔, 里面空空荡荡, 什么也没有, 但是只要在此用心探索, 什么都可寻求得到。

【原文】“暮夜无知”, 此四字百恶之总根也。人之罪莫大于欺,欺者, 利其无知也。大奸大盗, 皆自无知之心充之天下。大恶只有两种: 欺无知, 不畏有知。欺无知, 还是有所忌惮心, 此是诚伪关; 不畏有知是个无所忌惮心, 此是死生关。犹知有畏, 良心尚未死也。

【译文】暮夜无知, 这四个字是万恶的总根源。人的罪, 莫大过于欺骗。欺骗者利用人的无知, 大盗大奸, 都是从利用无知的心发展起来的。世上的大恶只有两种, 那就是欺骗无知,不畏惧有知。欺骗无知, 还是有所顾及之心的, 这是诚实和虚伪的分水岭。不畏惧有知, 是无所顾及之心, 这是死生的分水岭。还知道有所畏惧, 说明这个人的良心尚存。

【原文】天地万物之理, 出于静入于静; 人心之理, 发于静归于静。静者, 万里之橐龠, 万化之枢纽也。动中发出来, 与天则便不相似, 故虽暴肆之人, 平旦皆有良心, 发于静也。过后皆有悔心, 归于静也。

【译文】天地万物的理, 出之于静, 入之于静。人心的理, 发之于静。归结于静。静是一切自然规律的源泉, 万物变化的总枢纽。从动中产生出来, 与自然法则不相似, 所以性格暴躁放肆的人, 平时都讲良心, 是因为从静中发出来。事情过后, 每次又都后悔的, 这归之于静的缘故。

【原文】动时只见发挥不尽, 那里觉错? 故君子主静而慎动。主静, 则动者静之枝叶也; 慎动, 则动者静之约束也, 又何过焉?

【译文】做事的时候, 只是精力用不尽, 哪肯去想自己还有什么过失。所以, 君子主张保持虚静而谨慎行事。保持虚静, 动便是静的枝叶; 谨慎行事, 动便会受到静的制约。这样又有什么过错呢?

【原文】童心最是作人一大病, 只脱了童心, 便是大人君子。或问之, 曰: 凡炎热念, 骄矜念, 华美念, 欲速念, 浮薄念,声名念, 皆童心也。

【译文】幼稚之心是为人处事的一大弊病。只要摆脱了幼稚之心, 才能成为品德高尚的正人君子。有人问: “ 什么是童心?” 回答说:“ 凡是有爱激动、傲慢、喜华丽、急于求成、性格急躁、轻浮浅薄、追名逐利之念头, 都是童心的表现。”

【原文】吾辈终日念头离不了四个字, 曰“ 得失毁誉”。其为善也, 先动个得与誉的念头; 其不敢为恶也, 先动个失与毁底念头。总是欲心伪心, 与圣人天地悬隔。圣人发出善念, 如饥者之必食, 渴者之必饮。其必不为不善, 如烈火之不入,深渊之不投, 任其自然而已。贤人念头只认个可否, 理所当为, 则自强不息; 所不可为, 则坚忍不行。然则得失毁誉之念可尽去乎? 曰: 胡可去也。天地间惟中人最多, 此四字者, 圣贤藉以训世, 君子藉以检身。曰“ 作善降之百祥, 作不善降之百殃”, 以得失训世也。曰“疾没世而名不称”, 曰“年四十而见恶”, 以毁誉训世也。此圣人待衰世之心也。彼中人者, 不畏此以检身, 将何所不至哉! 故尧舜能去此四字, 无为而善, 忘得失毁誉之心也。桀、纣能去此四字, 敢于为恶, 不得失毁誉之恤也。

【译文】我们这些人终日所想的, 离不开得、失、毁、誉这四个字。要做一件好事, 首先想到的是荣誉; 不去做坏事, 首先想到的是失去荣誉。这种贪欲和虚荣的心情, 是与圣人有着天地之别的。圣人发出的好的念头, 如同饥饿的人要吃饭,干渴的人要喝水一样。圣人不做坏事, 就像不愿走进熊熊的大火, 不愿自己走向深渊一样。一切都是顺其自然。贤人的念头, 只认定可否, 如果按理应做的, 就全力以赴; 如果不愿去做, 就强忍着不去做。这样得失毁誉就可以全都去掉吗? 我回答说: 怎么能去掉呢? 因为, 世上中等资质的人最多。圣资用这四个字教训世人, 君子用它来自我反省。所谓行善能降各种吉祥, 作恶会招来各种灾祸, 这是以得失来告诫世人; 所谓痛恨自己终生不能成名, 到四十岁时出现恶行, 这是用毁誉来告诫世人。这是圣人对待衰世的态度, 那些中等才资的人不以得失毁誉来反省自己, 他们什么事情都可以做出来。所以, 尧、舜不用这四个字, 自然而然地去做好事, 就是因为他们不去考虑得失毁誉。桀、纣不用这四个字, 任意作恶, 根本没有考虑得失毁誉这四个字。

【原文】心要虚, 无一点渣浑; 心要实, 无一毫欠缺。

【译文】心要保持虚静, 不容许有一点点不干净的东西; 心要保持充实, 不容许有一点点欠缺。

【原文】只一事不留心, 便有一事不得其理; 一物不留心, 便有一物不得其所。

【译文】只要对一件事不加小心, 这件事就做得不合乎事理。对于一物不加留心, 这一物就不能得到适当的安置。

【原文】只大公了, 便是包涵天下气象。

【译文】只有大公无私, 才能容纳天下万事万物。

【原文】士君子作人, 事事时时只要个用心。一事不从心中出,便是乱举动; 一刻心不在腔子里, 便是空躯壳。

【译文】士君子为人处事, 每时每刻、每件事情都认真留心。若一件事不认真留心, 便会随意作为, 闹出乱子。一刻不加以用心, 就会成为一个没有思想的躯壳。

【原文】古人也算一个人, 我辈成底是什么人? 若不愧不奋, 便是无志。

【译文】如果说学做古人也算是做人, 那么我们这些人到底属于什么人? 一个人, 如果不知羞耻, 不知奋发进取, 就是一个没有志向的人。

【原文】士君子一出口无反悔之言, 一动手无更改之事, 诚之于思故也。

【译文】士君子话一出, 就没有反悔的话; 做事时, 一动手去做, 就没有更改的事, 这是因为事先已深思熟虑的缘故。

【原文】只此一念公正了, 我与天地鬼神通是一个, 而鬼神之有邪气者, 且譣伏退避之不暇。庶民何私何怨, 而忍枉其是非腹诽巷议者乎?

【译文】只要这一念头公正了, 我和天地间的鬼神就成为了一体。即使鬼神有邪气了, 也蜷缩退避而不前, 普通百姓哪里会有什么私念和怨恨, 忍心歪曲是非, 而在街头巷尾对我说长道短呢?

【原文】和气平心, 发出来如春风拂弱柳, 细雨润新苗, 何等舒泰, 何等感通。疾风迅雷, 暴雨酷霜, 伤损必多。或曰: 不似无骨力乎? 余曰: 譬之玉, 坚刚未尝不坚刚, 温润未尝不温润。余严毅多, 和平少, 近悟得此。

【译文】心平气和地散发出来, 如同春风吹拂杨柳, 细雨滋润新苗, 这是多么的舒畅! 这是多么的发人深省! 大风, 大雷,暴雨和严霜自然要导致很多伤害和损失。有人问: “ 那样就如同没有阳刚之气了吗?” 我说:“ 比如玉, 在它的坚韧刚强之中有非常坚韧刚强的一面, 在它的温暖滋润之中有非常温暖滋润的成份。我的性格, 多严肃刚毅, 尚少宽厚, 这是我最近才悟出来的。”

【原文】俭则约, 约则百善俱兴; 侈则肆, 肆则百恶俱纵。

【译文】勤俭才能节约, 节约才能百善俱兴; 奢侈就会放肆, 放肆就会百恶俱纵。

【原文】天下国家之存亡, 身之生死, 只系“敬”“ 怠” 两字。敬则慎, 慎则百务修举; 怠则苟, 苟则万事堕颓。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莫不如此。此千古圣贤之所兢兢, 而世人之所必由也。

【译文】国家的存亡, 人的生死, 就在敬、怠这二个字上。敬就会慎重, 慎重做事就会成功。怠就会苟且, 苟且做什么事都不会成功。上自天子, 下至庶民百姓, 无不如此。千古以来圣贤之人之所以兢兢业业, 失败者之所以失败, 原因便在于此!

【原文】每日点检, 要见这念头自德性上发出, 自气质上发出,自习识上发出, 自物欲上发出, 如此省察, 久久自识得本来面目, 初学最要知此。

【译文】人们每天都应该来反省检查自己的各种思想, 看它到底是从道德、气质或习识上发出来的, 还是从物欲上发出来的, 这样经常反省检查自己, 久而久之, 就能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初学的人, 尤其应当这样。

【原文】道义心胸发出来, 自无暴戾气象, 怒也怒得有礼。若说圣人不怒, 圣人只是六情?

【译文】道义发自人们的内心, 所以没有粗暴的表现, 即使有时发怒, 也不会失去礼节, 如果说圣人不发怒的话, 就比正常的人七情少了一种, 而只具有六情了。

【原文】过差遗忘, 只是昏忽, 昏忽只是不敬。若小心慎密, 自无过差遗忘之病。孔子曰“ 敬事”。樊迟粗鄙, 告之曰“ 执事敬”。子张意广, 告之曰“无小大, 无敢慢”。今人只是懒散, 过差遗忘, 安得不多?

【译文】过失和遗忘是因为胡涂疏忽而导致的, 胡涂疏忽是因为不谨慎才造成的。如果小心谨慎, 自然就不会出现过失和遗忘了。孔子曾经说:“做事要小心谨慎。” 樊迟做事总是粗心大意, 于是孔子告诫他说:“做事要认真。” 子张是好高骛远的人, 孔子又对子张说: “ 不论事大事小、都要努力去做而不能随随便便。”

【原文】吾初念只怕天知, 久久来不怕天知, 又久久来只求天知, 但未到那何必天知地步耳。

【译文】我做事时, 开始总怕别人知道, 时间长了也就不再害怕了, 久而久之, 只求苍天知道, 在还没有做成一件事之前,要求上天知道又有什么作用呢?

【原文】气盛便没涵养。

【译文】如果盛气凌人, 那么就是没有涵养的表现。

【原文】定静安虑, 圣人胸中无一刻不如此。或曰: 喜怒哀乐到面前如何? 曰: 只恁喜怒哀乐, 定静安虑胸次无分毫加损。

【译文】圣人也不一定心中时刻都平静安详, 于是有人问: “ 遇到喜怒哀乐的时候怎么办呢?” 我告诉他们说:“ 就是遇到喜怒哀乐, 只要内心平静安详, 也不会出差错的。”

【原文】忧世者与忘世者谈, 忘世者笑; 忘世者与忧世者谈, 忧世者悲。嗟夫! 六合骨肉之泪, 肯向一室胡越之人哭哉! 彼且谓我为病狂, 而又安能自知其丧心哉!

【译文】如果忧国忧民的人与超然世外的人谈话, 那么超然世外的人就会感到可笑, 而忧国忧民的人则感到可悲。唉! 亲人的眼泪, 怎能向异国人流呢? 否则他们只会认为我们得了癫狂病, 而不知他们自己已经丧失了人心。

【原文】“得” 之一字, 最坏此心。不但鄙夫患得、年老戒得为不可, 只明其道而计功, 有事而正心, 先事而动得心, 先难而动获心, 便是杂霸杂夷。一念不极其纯, 万善不造其极,此作圣者之大戒也。

【译文】得字, 是最损坏人们的心灵的字眼了, 不仅庸俗鄙陋的人计较得失. 老年人也随庸随俗, 想通过道义来建功立业,等事情到眼前了, 才去用心, 还没有做成功之前就想有所收获, 这简直是乱七八糟。如果一个人的思想不好, 那么许多的好事善行就做不出来。这是界定一个人思想好坏的关键所在。

【原文】充一个公己公人心, 便是胡越一家; 任一个自私自利心, 便是父子仇雠。天下兴亡, 国家治乱, 万姓死生, 只争这个些子。

【译文】假如天下每人都具有大公无私之心, 人们便会亲如一家。如果自私自利之心, 任其发展, 那么就是父子也会成为仇人。天下的兴亡, 国家的治乱, 百姓的生死, 都与这公与私有关。

【原文】厕譥之中可以迎宾客, 床第之内可以交神明, 必如此而后谓之不苟。

【译文】在厕所里, 就迎接宾客, 在床席之间, 就交通神灵, 这是得过且过, 贪图眼前安逸的表现。

【原文】为人辨冤白谤, 是第一天理。

【译文】帮助别人, 替别人辨明冤枉, 是最崇高的美德。

【原文】治心之学莫妙于“ 瑟譨” 二字, 瑟训严密, 譬之重关天险, 无隙可乘。此谓不疏, 物欲自消其窥伺之心。譨训武毅, 譬之将军按剑, 见者股栗。此谓不弱, 物欲自夺其猖獗之气。而今吾辈灵台四无墙户, 如露地钱财, 有手皆取。又孱弱无能, 如杀残俘虏, 落胆从人。物欲不须投间抵隙, 都是他家产业; 不须硬迫柔求, 都是他家奴婢。更有那个关防? 何人喘息? 可哭可恨。

【译文】治心的学问, 就在于“ 瑟、譨” 两个字。瑟是严密的意思, 如同地势险要的重要关口, 使敌人无隙可乘, 这叫作不放纵物欲的侵扰, 物欲自然而然就会消失其窥伺之念。间是武毅的意思, 如同将军按剑, 看到的人, 无不战栗, 这叫作不畏物逞其威风, 物欲自然就会去除猖獗之势。而今我们这些普通人的心灵, 一方面就像四周无围墙, 放在地上的钱财, 无遮无挡, 有手的都可去拿; 另一方面又软弱无能, 如同杀死战争中擒获的俘虏, 失魂丧胆, 软弱无能, 这样一来, 追求物质欲望, 根本不需要投间抵隙, 就可侵入心灵,成其自家的产业, 也不需要软硬兼施, 心灵都成了他的奴仆, 更还有哪个人的心灵有所防范, 还有哪个人的心灵可以喘息呢? 实在令人可悲可恨。

【原文】沉静非缄默之谓也。意渊涵而态闲正, 此谓真沉静。虽终日言语, 或千军万马中相攻击, 或稠人广众中应繁剧, 不害其为沉静, 神定故也。一有飞扬动扰之意, 虽端坐终日,寂无一语, 而色貌自浮。或意虽不飞扬动扰, 而昏昏欲睡,皆不得谓沉静。真沉静底自是惺譩, 包一段全副精神在里。

【译文】沉静并不是默不作声。意志深沉很有修养, 态度闲雅端正的人, 这才是真正的沉静者。精神安定的人面对千军万马的冲杀, 面对人多事杂的干扰, 却不影响他的沉静。但是人的心中一旦有了浮躁情绪, 即便整日端坐一句话不说, 也能从脸色上表现出他内心的浮躁情绪。假使内心并不浮躁, 但精神萎靡不振昏昏欲睡, 那么他也不是真正的沉静者。真正的沉静, 表现在他的头脑清醒沉着稳定上。

【原文】明者料人之所避, 而狡者避人之所料, 以是相与, 是贼本真而长奸伪也。是以君子宁犯人之疑, 而不贼己之心。

【译文】聪明的人能预料到人们所避开不做的事, 而狡猾的人能够避开人们所意料的事, 双方这样预料、避开, 避开、预料, 恶性循环, 最终只能是伤害本性而增长奸伪。所以道德高的人宁可让别人去猜疑自己, 也不会丧失自己的心志, 而去做那种聪明或狡猾的人。

【原文】室中之斗, 市上之争, 彼所据各有一方也。一方之见皆是己非人, 而济之以不相下之气, 故宁死而不平。呜呼! 此犹愚人也。贤臣之争政, 贤士之争理亦然。此言语之所以日多, 而后来者益莫知所决择也。故为下愚人作法吏易, 为士君子所折衷难, 非断之难, 而服之难也。根本处在不见心而任口, 耻屈人而好胜, 是室人市儿之见也。

【译文】家庭中的争吵, 街市上的纷争, 争论的双方都各执己见, 都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对方, 用自己的理由去责备对方,这样往往相持不下, 最终谁也不服气。这样真是太不应该了! 就连那些贤良的臣子之间, 在政见上的争论, 士人之间在理论上的争论, 也是这样, 种种说法, 越来越多, 让后来的人无法判定是非真伪。所以说为老百姓当执法官吏容易,为士君子评判是非曲直可就难了, 其所难并不是在于如何评判上, 而是在于难以让人们信服。根本的原因, 就在于信口胡说, 又耻于认输, 过分的争强斗胜, 这全是妇女之态, 小人之见!

【原文】大利不换小义, 况以小利坏大义乎? 贪者可以戒矣。

【译文】再大的好处也不能换取小义, 不要为贵图小便宜, 而不顾正义, 有贪心欲望的人, 尤其应注意这一点。

【原文】杀身者不是刀剑, 不是寇仇, 乃是自家心杀了自家。

【译文】别人的刀剑, 自己的仇人, 都不能杀害自己, 只有自己邪恶的心才会害自己, 最深最残。

【原文】知识, 帝则之贼也。惟忘知识以任帝则, 此谓天真, 此谓自然。一着念便乖违, 愈着念愈乖违, 乍见之心歇息一刻, 别是一个光景。

【译文】有知识是规律的大害, 知识是规律性的克星, 只有忘掉知识, 让规律占主要地位, 这才叫作天真, 这就叫作自然规律。一有私念便背离, 念头越深就背离越远。刚刚动心, 竟能克制一下, 就是另外一种情形。

【原文】为恶惟恐人知, 为善惟恐人不知, 这是一副甚心肠? 安得长进?

【译文】好事不出门, 坏事行千里, 做了坏事只怕别人知道, 做了好事只怕别人不知道。如果人人都这样, 恐怕好事就屈指可数了, 那么坏事也会大增。这样人就不会进步。

【原文】或问:“虚灵” 二字如何分别? 曰: 惟虚故灵, 顽金无声, 铸为钟磬则有声; 钟磬有声, 实之以物则无声。圣心无所不有而一无所有, 故“ 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译文】有人问:“虚灵这两个字有什么不同之处?” 答: “只有虚才能灵。整块粗劣的金属块是不会发出声音的, 只有把它们熔铸成钟磬之后, 才能发生声音。钟磬能发出声音, 但是如果给钟磬的空处塞进东西, 那么它就不会发出声音了。品德高尚的人也是这样, 在他们的心中无所不有, 也是一无所有, 所以他有所感触, 便能与天下融洽相通。”

【原文】浑身五脏六, 腑、百脉千络、耳目口鼻、四肢百骸、毛发甲爪, 以至衣裳冠履, 都无分毫罪过, 都与尧舜一般, 只是一点方寸之心千过万罪, 禽兽不如。千古圣贤只是治心,更不说别个。学者只是知得这个可恨, 便有许大见识。

【译文】人体的五脏六腑, 百脉千络, 耳目口鼻, 四肢百骸, 毛发指甲, 乃至衣着穿戴, 都无罪过可言, 如同圣明的尧舜一样。但是只要存有一点坏心, 就会出现千罪万过, 连禽兽都不如。古时候的圣人贤人强调修养心灵, 而不注重其它方面, 研究学术的人, 要明白罪恶之心是可恶的。这便是最大的见识。

【原文】人心是个猖狂自在之物, 陨身败家之贼, 如何纵容得他?

【译文】人心是一个猖狂自在的东西, 是家破人亡的祸根, 无论如何也不能纵容它。

【原文】良知何处来? 生于良心。良心何处来? 生于天命。

【译文】人的良知从何处来? 生于人的良心。良心从何处来? 生于天的赋予。

【原文】心要实又要虚, 无物之谓虚, 无妄之谓实, 惟虚故实,惟实故虚。心要小又要大, 大其心能体天下之物, 小其心不偾天下之事。

【译文】内心要保持充实, 又要保持虚空, 没有物欲称之为虚空, 没有非分之想就是充实。只有保持虚空才能充实, 只有保持充实才能虚空。心灵既要细小, 又要开阔。心胸开阔,方能容纳天下万物, 心灵细小, 才能做好各种事情。

【原文】要补必须补个完, 要拆必须拆个净。

【译文】俗话说: 救人, 救活; 杀人, 杀死。所以, 要弥补就彻底弥补, 要拆毁就彻底拆毁, 直到一无是处为止。__________

【原文】学术以不愧于心, 无恶于志为第一, 也要点检这心志是天理, 是人欲; 便是天理, 也要点检是边见是天则。

【译文】研究学术的人, 不要愧对自己的内心, 不要做出任何有损于自己志向的事, 还要时刻检查心志是符合天理, 还是人欲, 即使是符合规律, 也要看是主观偏见, 还是自然法则。

【原文】尧眉舜目, 文王之身, 仲尼之步, 而盗跖其心, 君子不贵也。有数圣贤之心, 何妨貌似盗跖?

【译文】一个人长得即使有尧的眉毛、舜的眼睛、周文王的身体、孔子的脚步, 如果其心像柳下跖, 那么他也不会被人重视。如果具有圣人贤人的心灵, 即使其貌不扬又有何妨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