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福州话论述

(2013-05-22 11:40:26)
标签:

文化

 福州话论

福州方言,包括语音、语言、和文字三个方面:

一、 福州语音福州语音应以福州八音为准,虽然也有人发明出各种版本的福州话拼音,都是以八音为母本进行再创作,用一句福州俗语来形容最为贴切,(城里灯笼乡下骨),其骨子里还是离不开八音。(也包括国际音标福州话的音调最为完备。用福州话朗诵唐诗、宋词,比普通话更合韵。也就是说,用福州方言吟诵,语调更容易同旧诗词的韵律相配压韵,在体现诗词意境美方面具有较好的艺术效果。

因为福州话有八个音调所以叫福州八音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是400多年前的《戚参军八音字义便览》, 据说是当年戚继光(山东人)平倭寇时路过连江,曾经拜访过当地年轻音韵学家陈第,陈第献给戚继光一套《福州八音》作为军队秘密使用的哨语,也就是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暗码、密电码因为当时平倭寇的军队战士多是福州人,战场就在福清龙田与莆田仙游一带戚继光采纳了陈第的建议,也就采用了陈第所创的反切八音作为军中口令耒指挥作战,并且大获全胜。平了倭寇后, 布衣文人蔡士泮根据陈第的八音编著了八音字义一书取名《戚参军八音字义便览》(相当于福州话字典)并推广到平民百姓当中,这就是最早产生《八音》这本音韵书的缘故。280多年前太史林碧山(侯官人)也组织一班人马(其中有一人叫陈他,福州仓前山藤山人)改编了一本《林碧山先生珠玉同声》1749年与《戚参军八音字义便览》合订在一起取名《戚林八音》,可见戚继光与林碧山都不是原作者,只是挂名而已,后虽有多次再版但均无更改。 2001年福建师范大学的李如龙教授和、王升魁教授编著了一本《戚林八音校注》增加了少量常用字之外也无其他重要改良该书主要是增加了校注和八音用字考。八音文白与读字表等部分,是比原书更有学术价值的方言音韵工具书。以上所有版本都是直版编排,音韵与字义混合,编排复杂,并且都是繁体字和生僻字,有许多音韵偏差和文字的缺失,现代人阅读不习惯也看不懂,很难学懂现在大部分福州本地人都不知道福州话也有自己的拼音(八音),99%的福州人都不会使用福州八音,即使有书在手也不懂得如何发音。因此福州八音必须立即采取抢救措施。为了使现在的年轻人看的懂,学的会,使福州八音这一非常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2012年2月,福州人林圜 本着取之精华,去之糟粕,古为今用,大胆创新的原则对《戚参军八音字义便览》进行了大胆的改编新编基本保留了原书的所有音韵同时又根据现代福州人的语音进行修改,并又为八音正名,取名《福州八音》因为林圜认为八音就我们福州的八音,经历400多年仍非常实用,是福州音韵文化的精华,是福州老祖宗留下耒的,全福州人共有的非物质音韵文化遗产,应当还其原名。

新编《福州八音》特点主要有: (1)原书是繁体字和生生僻字,新书改以常用的简体汉字为主,尽量避开繁体字和生僻字,(2)原书是直版编排字义混合,现代人阅读不习惯也难看懂,新书改用三种简单的表格编排,一个字母的所有音韵都在一张表格里体现出耒,目的是使初学者一目了然,简单易懂,可快速入门,(3)放弃了作为字典的功能, (因为已有黄国栋、王可铨、涂祯樑、施文铃等人在编写福州话字典了)并对原书中的缺失进行了补充与修改。新书使用的文字只作用读音的辅助作用,(4)新编八音首次公开解密了戚继光当年指挥作战用八音作为哨语的密电码功能, 为研究历史提供等一手资料。(5)新编还对教读《福州八音》作了摄像录音。《福州八音》只作为一本音韵书籍,比较适合作为教材使用,意在推广,这也是改编此书的主要目的。

二、福州语言:也就是福州话, 福州话来源众多。一般认为其底层是古闽越族的语言,古闽越语是福州话的母体,是整个闽东地区的代表性方言。通行于福建东部的福州十邑,宁德市和南平市部分地区,三明尤溪县等,台湾地区北部浊水溪以及马祖列岛,在东南亚的印尼、泰国、文莱、马来西亚的东马(沙捞越州诗巫省有新福州之称,通行福州话)及西马的实兆远(有小福州之称),此外新加坡也有福州侨民讲福州方言;美国和加拿大等北美地区的福建人社区,也讲福州话。此外,在阿根廷、日本、欧洲和澳洲的许多华人社区也讲福州话。福州话属于汉语的闽语分支,是整个闽东地区代表性方言。主要通行于福建省的闽江流域中下游(包括其支流大樟溪和古田溪流域)至入海口一带,涵盖11个县市,分别是福州、闽侯、长乐、连江、永泰、闽清、罗源、福清、平潭、屏南和古田。 覆盖面占福建省面积五分之一。中国台湾省的“连江县”(马祖)也使用福州话。今宁德地区所辖的25县(福安、宁德、周宁、寿宁、柘荣、霞浦、福鼎)能听懂。至于闽北地区如尤溪、建瓯、沙县、顺昌、将乐等,则以福州话为第二方言,从闽东方言区出去的华侨更是把福州话传播到世界各地,福州话也成为在海外颇有影响力的汉语之一。

福州话的的现状:

在清朝末年以前,福州地区基本属于单语社会。辛亥革命之后福州就已推广国语(官话),1956年全国推广普通话,政府不鼓励市民在公共场合、媒体,尤其是校园中使用福州话几十年来普通话推广导致福州话正在加速地步入濒危语言的行列,尤其在福州市区,由于学校长期使用普通话教学和不少家长认为说福州话土气,对孩子成长有负面影响,加之外来人口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福州年轻人无法使用母语交流。现在的年轻人讲福州话都是掺杂普通话口音的“半咸淡”或是福州话里掺杂着普通话,中学生对福州话只是一知半解了, 98%的小学生对福州话更是一窍不通, 曾经有人断言:福州话将在20---40年后消失,不是没有依据的。福州话如果不抓紧抢救,它的失传与消失在所难免,而且速度相当快,确实令人担忧,在马祖福州话也面临同样的困境,台湾当局于2000年颁布《大众运输工具播音语言平等保障法》,保护福州话在公共场合的使用,并在马祖校园里实施当地乡土语言教育。在福州,福州电视台已经开播了福州话节目《攀讲》栏目,福州人民广播电台开播了《左海之声》广播节目,以上那些措施都对保护福州话起着积极作用。但与马祖相比还有差距。

三、 福州文字福州话使用的是汉字,(包括古汉语文字和现代汉语文字)相当一部分与汉字同音同义,也就是本字、部分使用的是福州俗字,也就是地方文字。还有一部分使用借音字、借义字等等更有许多福州话根本没有文字所有记载福州话的文字都非常的混乱,极不规范也不统一,各表各的,有的是从旧字典里抄来的,有的是口语传下来的,有的是死字,有的是活字,有的是以普通话的语气记录的,因为原本没有字,所以能表达出来的方式或用字都套上去用,正因为如此,福州文字具有自己的特色。从字音来说,一个字有几种读法现象在福州方言中是常见的,其中有的属于文读,有的属于白读,有的是为区别字义而变读。从语言结构来说,由于语音系统自身条件及词汇语法的制约,福州话的语音包含着一系列的语流音变,包括变声、变韵、变调、轻声半音等。因此福州话教育单凭书本或凭字读字是学不好福州话的,必须言传身教,面对面地传授才能学好福州话,另外,福州方言的特点是有音不一定都有话,有话不一定都有字,反之,汉字当中除了生僻字一般常用的汉字都可以用福州话读出来,有话必有音,福州话一般都可以用八音拼出来,在缺少文字或不懂读音的情况下,可以用八音对该表述的文字进行注音, 因此,福州八音可以对福州话文字起辅助作用。(下面引用黄启权的文章片段) 福州话中有魏晋之前早期移民带来的古吴越语和

古楚语;又有上古汉语和中古汉语,更是福州话的一大特色。首先是动量词。福州话去两匝了(去两趟了),又遇一匝雨(又下一阵雨)。这见于《史记·高帝纪》:围宛城三匝;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又如福州话衣裳洗一过了(衣服洗一遍了)、兴化粉捞一过了等,这则见于《水经注》:余尝往返十余过。《吴志·张达传》:吾久废不复省之,今欲思论一过。这些都是汉魏时期动量词的沿用。再看名量词,普通话的量词,一般用于某些牲畜,如一头牛好几头牲口等;福州话则不同,除贝壳类外,所有的动物都用当量词。这就是南北朝时期古汉语特殊用法的遗存。还有一盏酒也是南北朝的用法。王羲之《杂帖》就有燕酥酒一盏服之;到唐代则改为,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脍炙人口;只有福州话至今仍用。福州方言中不仅保存了诸多古汉字的特色,还保存不少上古汉语文字的读音、词汇、语法方面的痕迹,是保存中原古字、古音、古词最多的方言之一,有语言活化石之称。试举例说明:冷叫(凊)(《墨子》、《孔记》),胖叫肥(《礼记》、《史记》),锅叫鼎(《说文》),穿衣叫颂(《说文》),骂人叫嚗(《说文》),裂开叫必(《说文》),认识叫八(《说文》),瞎眼叫青盲(《后汉书》),婆婆叫大家(《晋书》、《宋书》),儿子叫囝(《唐诗》),父亲叫郎罢(《唐诗》),手帕叫汗巾(《唐诗》),阵雨叫过云雨(《唐诗》),掉落叫逷(《唐文》),床铺叫眠床(《南史》),女人叫珠娘(《述异志》),厨房叫灶前(《古今小说》),劳驾叫起动(董解元著《西厢记》)。
   再说福州话许多用字也都来自古汉语。如:箸(筷子),关(桌关),笐(竹笐),铰(剪刀),塕(灰尘),炬(点火),趁(赚钱),羁(拴住),牧(医病),泊(鸟栖),博(对换),填(还钱),左(好色),土(凸出),背(背运),逼(手头紧),宿(成熟),以上出自《广韵》;又如:妗(舅母),晬(周岁),蟟(蚬子),墿(路),汤(热水),漀(倒茶),囥(藏),恻(悲痛),劼(拥挤),滇(水满),橂(物质坚硬)等,以上出自《集韵》。这两部都是中国古代有名的韵书。《广韵》是隋代陆法言撰的,《集韵》是宋代丁度等撰的,距今800年至1400年。有的人把福州话、福州字看成土里土气的,其实它是相当高雅而富有文化底蕴的。
四、文读白读与讲读:

 文读即阅读,用于所有汉语典籍、诗词歌赋、报章、法律文书、地名、人名、树名、动物名称等阅读用语。文读是两千多年前从中原带入,所以有中原语言活化石之称。从《诗经》中许多朴素的诗句中可以看出保留有西周以前的语言。对引用的名言、名句、词语应该掌握文读规范。文读的文章不能兼用白读字句,若有引用白读字句需要另加说明。文读是福州十邑民众都通用的语言。

白读:读是民众生活交流用语,属于古汉语与闽越的结合语言,力求通俗,用于地方戏剧、平书、小品、伬、童谣、歌谣、五言杂字等,还有俗字、借音字、借义字等都可以文白兼读,福州十邑各有方腔,就福州市区也不全是一样,也都属于白读范畴。

ƒ讲读:讲读另外一个特点,是文白读的不对称读法,也就是说文读只要两个字,换成白读也许要三个字或一个字。

异读,异读有别于文读白读,是指诗词歌赋中某些文字特定的读音或地名人名长期以来约定俗成的读音。

④连读变音:连读变音是指单字的读音与其他文字连起来读时产生的变音现象,如“南街”“俄罗斯”等。

                                   林圜   2013.5.2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