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2014-04-24 15:47:45)
标签:

棠棣之花

论语

诗经

孔子

文化

分类: 传统文化

[转帖]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

上论坛看见一句话:“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出自《论语·子罕》,感觉有些费解,再网上搜了搜,找到一篇文章,觉得有收获放在博客上,当是学习学习吧。

【原文】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注释】唐棣():一种花。尔:你。

【译文】有一首诗这样说:“唐棣开花,翩翩摇摆,我能不思念吗?只是离得太远了。”孔子说:“不是真的思念,如果真的思念,再远又有什么关系?”

http://s10/mw690/003yjuUnzy6Imarfm1b19&690

公翼
  《
論語?唐棣之》探解

論語?子罕篇》最後一段“唐棣之,偏其反而。岂不思,室是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之有?”且让我们先看看朱熹先生的解释:“唐棣,郁李也。偏,晋作翩,然则,反亦与翻同,言花之搖動也。而,助也。此逸也,於六。上二句,但以起下二句之耳。其所謂爾,亦不知其所指也。”是朱熹他所認為是“逸”的解。既然上二句,缺又唐棣是郁李,花之搖動。既然起下二句之,却又不清字指什了半天,等於有解。至於子曰以下的二句,朱熹的解是“夫子借其言而反之。前篇‘仁,乎哉之意。’”就是“夫之思也,夫何之有”是仁乎哉的意思。孔子一段講話,是完整不可分割的。前四句不能作出解,又如何能正地去解後二句呢?所以朱熹牛首不對馬尾的扯到上一篇的容上去,真是亂彈琴。可能是朱熹自己也感到混不去,只得程子來幫忙。“程子曰:人未言易,以人之志,亦未,以阻人之。但曰:‘夫之思也,夫何之有’。此言有含蓄,意思深。”同程子也未能解清楚,只是泛什么含蓄,深等空而已。不朱熹實話,承自己不知道字指什。其關鍵還在於上二句,不是有意,而是大有意。只有搞清楚上二句,才能理地解出後面的句。

那么,“唐棣之”究竟指的是什呢?且看《詩經?召南》有一首:“何彼矣,唐棣之。曷不雍,王姬之。何彼矣,如桃李。平王之侯之子。其釣維何?丝伊缗。侯之子,平王之。”

  是表周平王之庄公之女喜结联袂的歌。周平王是周中的英明之君,平王之是未王位的继嗣人,想必是位英俊少年,与侯之女婚,可門當戶對,郎才女貌,不之瑰粹也。我釋詩中二句:“其釣維何?丝伊缗”。言二者的结合如丝之安弦,丝弦調和象家的团结与统一。再看“何彼矣,唐棣之”。二句的解:“二者的结合何能使人感到有如此的璀璨与艷麗啊!原正是由于二者的结合造了周王朝的復興安定而受到人民迎的“唐棣之”。也就是民族團結之花,一之花,生活幸福之花,人民希望之花。
  《
詩經-小雅》也有一首:“常棣之,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死之威,兄弟孔,原隰矣,兄弟求矣。脊令在原,兄弟急,每有良朋,况也永。兄弟,外御其。……”的大意是:兄弟團結,什事都能到,妻室和合,家庭就能幸福。反之,兄弟法抵御外来的侵略。對詩的大致内容了解以后,再来看“常棣之,鄂不韡韡”的解释。就是“我们经常说到的唐棣之。团结、统一、幸福、希望之花,要想使其开得辉煌有精神值得称颂。”诗的内容是唤醒人们去爱护“唐棣之”。《诗经》的二首诗,帮助我们基本上明白了“唐棣之”的正确概念。
  还有郭沫若先生曾经编写了以“棠棣之花”为名的历史剧,内容是讲
政刺愧的故事。郭沫若先生在《我怎样写“棠棣之花”》的文章中指出:“‘棠棣之花’的政治气氛是以主张集合反对分裂为主题,……望合厌分是民国以来共同的希望,也是中国自有历史以来的历代人的希望。……” “棠棣之花”与“唐棣之”谐音,可见郭沫若先生用意之深,郭沫若先生之所以用“棠棣之花”作为剧本的名称,不就是希望观众能够联想到“唐棣之”,联想到团结、统一、幸福、希望之花,能在中国早日重现,同时借故事内容影射:拥护统一,反对分裂。
  现从另一角度解释“唐棣之
”字面直解。唐:就是指尧帝,帝尧也称陶唐氏,史称唐尧。故知唐就是指帝尧。是中国最早有记录可查的真正能为人民着想,也是最受人民尊敬最受孔子崇拜的圣贤君子。棣:就是附属于同根同系蔓延生命而万古不息的意思。:就是精华、英华,表示最好最美。也有花的含义,花也是美的意思,其实花就是植枝的精华。所以“唐棣之”指的就是从帝尧同一根系蔓延而成的华夏民族文化的精华。“唐棣之”也是理想之花,是生命不息的象征,是延续了五千年仍盛开不衰的华夏民族传统精神的代名词。
  举了以上几例,再来解释朱熹所谓的逸
,似乎要明亮多多了吧!“唐棣之”不是什么逸,是孔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讲话,《论语》里的“唐棣之”,是指周文王继承发扬了帝尧的精神英华,创造了对人民施行仁政的礼治制度,从而取得了一统天下的和平安定的繁荣盛世。“偏其反而”,是指如何忍心让其走向反面走向凋谢。“岂不思”,难道如今的社会现实没有触及你的思想灵魂吗?“室是而”,有认为这是周王室的事与我们小百姓没关系距离远着呢?子日:“未之思也,夫何之有?”孔子接着说:“这是你们没有分析思考的缘故,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哪能说没有关系,还说远与不远的话呢?这就是《论语》典型的训育课程——爱国主义教育。这与朱熹的解释郁李花随风摇动,想去又何止十万八千里啊!
  孔子的政治观点是十分显明的,反对分裂,拥护统一,热爱周文王对人民施行仁政的礼治制度,故而一再呼吁诸侯要“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矣”。要求诸侯克制自己的行为,恢复周文王制定的礼治制度并重新统一中国的要求,以期达到天下大同的目的。明白了这一点,在读《论语》的时候,就会感到整部《四
》有血有肉,爱国热忱十分强烈。可惜朱熹先生未能看到《论语》的实质内容,未能看到《论语》所具有的政治性,未能看到孔子的政治观点,甚至未能看到孔子的爱国主义,这就无异抽去了整部《四》的脊梁骨。所以通过朱熹对《四书》的注释,把《四书》糟蹋得不成样子,无血无肉,一潭死水,面目全非。把一部庄严活泼的《四书》变成一部无味的《死书》。
  呜呼!这就是朱熹蓄意篡改《四书》,卖身投靠封建统治的罪证。而“唐棣之
”恰恰就是辨别真伪虚假的照妖镜、试金石。
  作者:公翼
  二00六年元月
本文转载于热血古龙论坛 http://www.rxgl.net/bbs/,出处:http://www.rxgl.net/bbs/thread-292388-1-1.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