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的孩子不想上学了怎么办?
(2013-12-12 22:20:38)
标签:
感恩教育星点家庭教育青少年训练营郑强新不上学教育 |
分类: 中学生家庭教育 |
儿子上了高中不想上学了怎么办
专家老师:您好!
我是学生家长,现在可以说是走投无路了,您是我最后的希望。我的儿子初中特别优秀,考入市五所后,他每天唉声叹气,情绪低落。经过反复追问,我才知道高中老师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下了课就不再解答学生的任何问题,儿子在学习上遇到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成绩明显下滑,自信心遭到了严重的打击。到了高三,他曾几次打算放弃高考。儿子恳求我:“妈妈,您就让我死吧,我活着太痛苦了。”当时我们娘儿俩抱头痛哭,我也下定决心,只要孩子快乐,一切都可以接受。可临近高考,看着他天天不是睡觉就是听音乐,我又控制不住情绪,让他再抓紧时间,冲过去就好。儿子平静地跟我说:“妈妈,您卸我个胳臂,卸条腿解解恨吧,您千万别指望我能考上大学。”我不敢说什么了,幸好他的基础好,考上了一个“二本”。他上大学走了,我松了一口气,觉得儿子终于走上正轨。可大一下学期学校把我请去,说儿子旷课节数已经到了被开除的边缘,让我把他带回家。我当场就犯了心脏病,这孩子太不让我省心了。我问他为什么,他说上了大学之后,他再也不想念书了,学校开除也好,总算帮他下决心,彻底放弃了。现在他已经休学半年多了,还是不回学校。您说我该怎么办?李女士
李女士:您好!
我非常理解您的心情,从儿子上高中开始,您就始终提心吊胆,生怕儿子不好好念书。值得庆幸的是,尽管经过周折,您儿子还是考上了大学。您本以为儿子长大了,懂事了,可以顺利成长了。学校的劝退犹如晴空霹雳,让您猝不及防。
李女士,老辈人常说“树大必直”
李女士,亡羊补牢未为晚,现在就带孩子接受系统的心理辅导吧,他的心理创伤不解决,就算您让他回到学校,他依然难以安心学习。我经常跟家长朋友们说,如果孩子感冒发烧了,家长都会对孩子多些怜惜和照顾,那么现在孩子心理上出了这么大的创伤,他们多么痛苦和无助,此时的家长怎么就不能多爱他们一些,多给他们理解和支持呢?
90后孩子们对家长的十大希望
一、请不要用“你应该”、“你不能”的方式跟我交流!
我不想做您的克隆版,我想要学会自己思考、独立分析解决问题。
二、请不要在我们没谨遵您的“圣旨”的时候说我们叛逆!
叛逆的罪名太大,我怕承担不起,其实我只是想做真正的自己。
三、请不要在同学找我的时候追问我“男生女生?”“什么事?”!
我不爱出门不是因为乖,是因为我懒得回答你的盘问。
四、请不要在我成绩不好的时候一味地批评我不努力!
找出症结,鼓励发奋,才是推动我的动力。
五、请多一些倾听,少一些说教!
其实我很想跟您说说心里话,可是又怕两句就引发您喋喋不休的抱怨和批评,最后我还是要精神崩溃,落荒而逃。
六、请不要在我做错事情后讽刺我、批评我,指责我!
面对错误,我的内心也在失落和反省,更多的讽刺和批评会让我以后惧怕困难变成一个懦夫。
七、请不要在我上高中后还整天教育我“不要早恋”!
16、7的年龄,谁能抵挡得住青春的激荡呢?引导我们怎样把持自己,不要影响学习就已足亦。
八、请不要在我们稍一放松的时候就用学习逼我!
列宁他老人家喊过多少年了,“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怎么您现在还记不住呢?
九、请不要再当我是孩子帮我打理一切!
请教会我生活的智慧,承担生活的辛苦,将来无论上大学还是出国留学,这才是帮我迅速自立的最有用工具。
十、请不要再为我们的关系而焦虑!
因为我是如此深深地爱着您,血液使我们不会产生裂痕。
家长如何走进孩子的情感世界
第一,当孩子行为失当或者做错事时,家长一定要沉着、冷静,切忌急躁、焦虑。家长要认识到,无论孩子的言行多么荒谬、错误犯得多么离谱,孩子都有自己的理由。只是我们没有读懂孩子、不知其中原因而已。确立这样的观念,我们就能蹲下身来,倾听孩子的心声、理解孩子的感受;我们就能从孩子的视角观察问题,站在孩子的立场思考问题。这样,我们就多了一分理智、少了一分冲动。
第二,心中要有原则,同感不等于认可,共情也不代表同意。接纳孩子的情绪、认同孩子的感受,并不代表同意他的观点、认同他的做法。我们体谅孩子、关爱孩子,并不代表他的做法是正确的,他仍然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起责任。通过共情,让孩子感受到家长深切的爱,让孩子体会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让孩子明白,家长不是在命令和管教自己,而是在帮助自己解决问题、渡过难关。同感共情的目的,最终还是要在情感达到和谐统一的基础上,有效地引导孩子认识错误、改正错误。
第三,当孩子体验某种不良行为的后果时,家长不要再往孩子伤口上撒盐。比如,孩子作业没完成,受到老师批评,家长这样奚落孩子:“这下服气了吧?我早给你说过要‘一日事,一日毕’,你偏不听!”再如,孩子丢了自行车,家长大发雷霆:“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我让你骑旧车,你偏要骑新车,让小偷偷走了,活该!”这种态度只能令孩子反感,孩子不会接受教训,而且还会憎恨家长。
第四,当孩子生活学习遇到困难、感到力不从心、产生畏缩情绪时,家长不要袖手旁观、置若罔闻,更不要批评指责、冷嘲热讽。家长要真诚地告诉孩子,家长理解你的苦恼,这件事确有一定难度,但我们相信你的能力。你能把那么多事做好,这件事也一定能做好。要告诉孩子,你比我们强多了,家长像你这种年龄,好多事情都做不好。人生充满了矛盾和问题,人都是在克服困难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成长的,这就是生活美好、生命精彩的真谛所在。一个人什么都可以丢,但不能丢掉精神。
同感共情是实施教育的第一步,制造了同感共情,就等于创造了教育的良好开端。当孩子情绪被接受、感受被认同时,他们会从内心感激家长,从而把家长当成知己。孩子和家长的关系融洽了,从心里接受家长、认同家长了,家长讲的道理孩子就会接受。反之,孩子不认可家长,家长的建议再有道理,孩子也不会心甘情愿地接受。
善于同感共情的家长,都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回报。孩子的情绪被接纳,抗拒心理就会大大减弱;孩子的感受得到尊重,同样会尊重家长的感受、接受家长的引导、接纳家长的建议。进入此种境界,家庭教育就上升到了一定高度。
当家长理解孩子打针有多疼时,孩子更容易承受痛苦;当家长理解孩子学业有多繁重、孩子多么不容易时,孩子会更坦然面对学习上的困难。当孩子感到被接纳、情绪被尊重时,孩子会感到深深的安慰。这种安慰能化做对家长的感恩,化做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化做成长的力量。“同感共情”让我一步一步走近了孩子,也让孩子一步一步理解了为人家长的苦心和爱心。有了这样的感情基础,孩子的责任心、自信心也越来越强。渐渐地,孩子走上了健康成长的轨道。
提高孩子成绩十大方法
1.找出影响该生学习的真正障碍(生理、心理障碍)
环境障碍;认知障碍;情感障碍;个性障碍
2.帮助学生闯过高中学生、生活的注意点
适应新学校的环境(校舍、规章制度、新的班集体)
适应新学校教师的教学,听好每节课
改变个人的学习策略、主动学习、探索学习
3.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该生由于缺乏自信,怀疑个人的能力、水平,在困难面前畏缩,不能发挥自己应有的水平。如果该生充满自信,在困难面前不气馁,经得起失败的打击和挫折,才能在学习中使自己的能力、水平得到正常发挥。
4.教给该生具体的学习方法,以有效方法,取代旧的、错误的学习方法,如听课方法、思考、记忆法,以及如何预习、复习、做作业和考试等。
5.妥善使用学习材料,有些家长认为该生埋在书本里就是好的,给孩子买来大量参考资料或给钱让孩子购买各种学习材料,结果资料泛滥,多头辅导,也会造成孩子学习障碍。
6.亲子之间要经济沟通,该生在小学、初中学习很好,并多次获得荣誉,她自尊心较强,现在学习一下子落队了,自己很自卑,如果家长不给与鼓励,或亲子感情不融洽,孩子就会貌似平常,但却伤在内心。
7.向老师了解一下孩子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是否集中。
8.多和孩子沟通学校里发生的事情,多了解孩子的内心。成为孩子的朋友!
9.充分尊重孩子在家里的地位。给孩子一定的自由时间支配,例如让孩子抽出一定的时间看一些课外书籍或孩子喜欢的电视节目。也就是说不要让孩子对作业产生畏惧感,帮助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不要急于求成,慢慢引导孩子。
10.多鼓励、少批评。
孩子成为“手机控” 家长该怎么办
1.让孩子意识到沉迷手机的危害
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不是自己认可的行为,都是无法获得积极效果的。要改变沉迷手机的现状,必须让孩子认识到“控”手机的危害,并产生想要改变的愿望,这是戒除任何成瘾行为最根本也是最基本的条件。
家长要通过平和的沟通,摆事实讲道理,和孩子达成共识。不要情绪过激,也不要危言耸听,否则很容易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造成反效果。相对于其他成瘾行为,手机成瘾只要能够认识到其中的危害,并能得到身边人的帮助和支持,还是比较容易戒除的。
2.培养兴趣,转移注意力
越是枯燥空虚的时候,对手机的依赖性就越大,只要拥有积极健康的兴趣爱好,并且将时间与注意力投入其中,又能从中获得乐趣和成就感的时候,对手机的需求就会大大降低。
作为家长,有责任帮助孩子发现和培养各种积极健康的兴趣爱好,尤其要鼓励孩子参加一些可以和同龄人良性互动的团体活动,这是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
3.约法三章,坚决执行
孩子毕竟是孩子,自觉性和自控力都无法和成人相比。因此,在戒除手机成瘾的过程中,家长的帮助是不可缺少的,家长要和孩子约法三章,什么时候可以用手机、什么时候不行、如果孩子违反规定应该受到什么惩罚、做好了又有什么奖励,赏罚一定要分明,执行要坚定。
孩子的自制力实在是不行的话,帮孩子换个传说中的“老人手机”也未尝不可。要注意的是,罗马不是一天造成的,孩子的改变,需要家长充分的耐心、爱心和鼓励,千万不能着急。
4.利用同伴的力量
留意孩子的交友情况,鼓励孩子和朋友面对面的交流,少用手机短讯和QQ。当面对面的交流能够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的时候,手机就不是那么重要了。
同时,也可以请孩子的朋友们充当监督员,在孩子违规的时候进行适当的提醒,甚至联合孩子的好友与其家长,共同参与到戒除手机成瘾的“活动”中来,当“戒手机”成为青少年的一种时尚和潮流,“控”也就不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