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g14.3lian.com/201503/21/9405e065c98b04f08673fc6af51a0e40.jpg
农历新年二月初二,简称“二月二”,是龙头节,也称花朝节、踏青节,等等,是我国新年元宵节后又一古老盛大、传统民俗活动最多的节日。
正月里正月正,新年来二月二。二月二,双双逢双成对,吉利吉祥喜气。旧时帝王称“真龙天子”,据传“二月二”还是轩辕黄帝的生日。龙头节,最早起源于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时代,那时每年二月二“皇娘送饭,御驾亲耕”,所以有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龙头节,到周武王时还举行盛大仪式,号召文武百官都要亲耕;到宋朝时又称为“花朝节”,即百花的生日;而到元朝又称为“踏青节”,百姓在这天出外游玩,回归时沿途采摘些花叶拿回家要在门前拜祭。
http://photocdn.sohu.com/20140222/Img395484226.jpg
我国民间传说龙(王)在天上,所谓“龙卷风,龙吸水,龙行云布雨”,传统新年期间或大的节日,民间许多民俗活动都有“舞龙”节目。而到明清时俗话“二月二,龙抬头”意即时节已到“惊蛰”前后,蛇(小龙)、蚯蚓(民间俗称地龙)等很多动物结束了不吃不喝不动的冬眠状态,包括昆虫都似梦中惊醒,抬起了头。
隆重传统节日,很多民俗活动。广东湛江把“二月二”称为土地神诞生日。土地神主管风雨、人畜,人们特别敬仰。旧时信奉土地神的村庄“二月二”盛行演白戏、做黎歌(雷州歌),杀猪“做社”拜祭土地神;四川西充县的“二月二”是个辛酸“卖娃垭”日——传说明成化年间贫苦人家,今天将娃拿到市场上换钱。
卖娃垭,是旧中国贫苦人家没钱,将难以抚养成人的子女拿到市场上去卖的历史印证。据介绍,2000年四川西充县紫岩乡初当地一农民,在场头一棵巨大的黄葛垭处无意发现露出的一石碑,上面有些许残缺的文字,经仔细辨认有“卖娃”等内容。后来,人们将此石碑挖出来,才发现这是一块记载当年在此“卖娃儿”的石碑。
这,虽无古籍相关记载,但据当地老人回忆,旧时这里的黄葛树下是一个颇具规模的人口市场,辐射四周不少村镇:卖娃儿的人家二月二将要卖的子女带到这里后,在其头上插上草(好些地方有这习俗传说)作标识,经买卖双方讨价还价后成交,买主即将娃带走。于是,这天便成为当地买卖娃儿的交易日。
http://p3.pstatp.com/large/177b0003962caa627e3f
旧时,二月二民间又叫“春龙节”,即各种昆虫活动开始频繁,为避免毒虫的伤害人们举行驱虫活动:“二月二,照房粱,蝎子蜈蚣无处藏!”同时寄托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强烈愿望:“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总之,二月二农人讲究颇多,并把朴实的愿望寄托在诸多习俗中,祈盼新年过得好。
在苏北有句俗话:“二月二龙抬头,家家(户户)带活猴。”带,方言,含“请”之义;活猴,戏称:一说女婿,二说外孙孙。“带活猴”,即把女儿女婿一家带回来热闹热闹。因为女儿还是正月初二回的娘家,又一月过去很是想念了!
带(回)活猴,自然是一番天伦之乐,招待丰盛,借“龙”名也颇讲究:吃春饼名曰“吃龙鳞”,吃面条则是“扶龙须”,吃米饭名曰“吃龙子”,吃馄饨名曰“吃龙眼”,而吃饺子名曰“吃龙耳”......当然,这一切又意在唤醒龙王,祈求保佑一年风调雨顺,获得好收成,同时,也有望“猴”成“龙”之美好祈愿!
http://p3.pstatp.com/large/17f00001f403f09734c6
(图片/网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