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阿诚56027
阿诚56027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6,075
  • 关注人气:2,15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6岁男童入学直接上初中行不行(评论)

(2015-09-06 20:04:59)
标签:

男童

直接

初中

分类: 评论

6岁男童入学直接上初中行不行(评论)               感谢博乐育才老老师,推荐本文上新浪草根名博首页

    9月3日新浪江苏《老人欲让6岁孙子直接上初中 称自己已全部教完》报道:淮安市清浦区前进路68岁退休教师蔡华,最近因6岁半孙子上学一事与家人在“明争暗斗”:他希望孙子直接上初中。因为在他看来,由于他亲自“授课”,孙子小学学业已全部完成。

    6岁男童跨过小学,直接上初中?看到发生在家门前的这一报道,本人尤为惊叹:这即使不是世界的、也算是中国的奇迹了!因为,这在以前是闻所未闻。同时极为惊讶:这男童小脑袋真灵光,可谓“神童”了;其退休教师蔡爷爷“授课”艺术,也可说是教坛一技花,着实令人敬佩!几年前,本人曾看到当地媒体报道,同是家门前这条路上,一男童2岁时,爷爷就教他识字2000多,闻者无不夸赞男童天才,当时本人还有些疑惑。几年过去,这路上又有男童6岁入学前已完成小学学业,是否同一孩子呢?

      报道说,蔡老师是淮安市第一中学退休教师。他向记者介绍自创的“育孙经”:孙子“从3个月起我带着,至今6岁没上过幼儿园。不会讲话时,我就开始教他认字,现已认识3000多个。其他儿童上幼儿园了,我就在家教孙子小学课程了,正常的加减法,他都能掌握,甚至懂得了初中的正、负数......”蔡老师觉得,与同龄的儿童相比,他孙子明显懂得更多。现在的小学语文、历史、地理等他基本上都会了。蔡老师还把学校的物理实验器材借到家,教孙子对照课本做实验,什么声、光、电,串联、并联等实验(见题图),他都做过了,成效完全超乎我预料。蔡老师非常自信:孙子小学的知识都掌握了,完全可以不用再学了。

     听这介绍,应正是几年前当地媒体介绍的那个天才男童。真是惊讶男童的聪明伶俐,深感蔡老师不愧老教师对孙子的教育如此得法,以及蔡老师超越寻常“育孙”经验、观点和理念:“孩童入学应看‘学力’而不应是学历。有初中学习能力,就当去初中入学,而不是看有无上过小学。”

     遗憾的是,对于蔡老师的观点和想法,家里人无一赞同,更不用说支持了。蔡老师孤注一掷说:要是“跑好”落实了,家里人就会同意了。可一年多,蔡老师跑了许多部门想让孙子直接上初中,但至今无法落实。

    首先,老伴对蔡老师的做法很不认同:“上小学不光是学知识,更是打基础的阶段。很多知识,需要时间反复学习和巩固。特别是小学基础知识不打牢,怎么上初中?还有的知识,不是说会了就行了的,会读看得懂,与会做题目和灵活运用是两码事。”家人包括老伴的这些话,蔡老师根本听不进去,执意要将孙子送去上初中。因此,蔡老师的儿子、男童的爸爸迫不得已将孩子接走,不让爷爷见到,亦不愿意接受采访。

     其次,教育部门认为没有这样的先例。以前曾有少儿天才,13、4岁上大学比如当初“最轰动”的是科技大。但那些“天才”神童,没有一个入学是直接上初中,而都是从小学开始上起的。后来,即使成绩特优,智力特好,不时跳(年)级也是要经有关部门考试评估,认定达到了哪一年级的水平才准予跳(年)级。像蔡老师的孙子,未经考试评估,目前似乎也无这种“跳过小学”考评评估,又怎能直接上初中呢?尽管,蔡老师觉得他孙子不直接上初中“太可惜”了!

    6岁男童入学直接上初中行不行?很多网友认为,儿童上小学一是为了学习文化知识,二是开始真正融入学校(社会)与同学们老师相处。而蔡老师的孙子连幼儿园都没上过。这样,除了家人,到了学校可能很难与同学老师相适应。特别是如果直接上初中,同学之间年龄相差太大,也很难与大家学与“玩”到一块,甚至相互影响,被孤立,造成心理扭曲。因此,让6岁孩童直上初中,对其学习不利,对其人生成长更不利。

      另外,有爷爷教了这么好的基础,男童入学如果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他应该会比别的孩童学得更轻松,掌握知识也会更牢靠。这样,天智确实聪慧的男童,如果小学学习特好,可申请通过相关部门的评估,过一年跳一(年)级,过一年跳一(年)级,甚至跳二(年)级,6岁男童入学直接上初中行不行(评论)用二三年时间巩固一下小学知识,可能要比直接上初中要好,要稳靠些。而且三俩年上中学后,曾经中学教师的爷爷应该更加得心应手,如果男童成绩持续特好,还可以继续选择跳(年)级,岂不更加稳妥?!

      对于一个家庭,孩童上小学可是大事,当慎重。蔡老师“育孙经”值得借鉴,心情也完全可以理解,但想法和做法没有也不太可能得到家庭和社会的理解认同。当然,也有一些网友提出“可以试一试嘛!”但拿孩童人生第一次入学做试验恐有不妥,且无论怎么说这都是“拔苗助长”的行为,弄不好会事与愿违,得不偿失,最终甚至后悔莫及。    (图片/网络  诚谢原作)

 

    (声明:本文仅代表博主本人观点,不代表网络媒体立场)

 

                  (音乐/我和春风一起读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