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年老独子移民 |
分类: 评论 |
前几天,现代快报《父亲伤残母亲肺癌独子移民加拿大不愿回国》报道:家住南京鼓楼区69岁的钱先生腿脚六级伤残,老伴去年查出肺癌晚期,而独子去加拿大12年,老人发去多封邮件,儿子也不愿回国。
年届古稀腿脚不便,老伴化疗头发掉光,生活无疑有诸多困难。他们的独子钱林(化名)1996年成都电子科大毕业到华为、中兴工作,因驻外地老俩口几乎见不着。婚后,又未和父母打招呼,通过考试,找中介,2003年办好全部手续,夫妻俩坐上了飞往加拿大的飞机。
钱先生不赞成儿子出国,说一来原在国内儿子收入很好,二来他腿脚伤残,希望这唯一的儿子今后能照顾自己。可儿子不但不听,即使打电话回来也不和父亲讲话......钱先生非常寒心。前些年,很多年轻人留学出国,定居国外甚至移民。然而当第一代独生子女渐渐境外立足时,他们父母也进入了晚年。且很多像钱先生这样空巢老人,伤病确需人照顾,子女移民国外又难回,这究竟触了谁之痛?
“在这世上,什么东西都可以不要,唯独不能不要生你养你的父母。”在给儿子发去的多封邮件中,钱老先生无奈又伤感。养儿防老,中国数千年的家庭人伦观念,今日已生发最严重的难题:有儿也难防老。尤其是去年7月,老伴又查出肺癌晚期已转移,钱先生很是痛心。听闻母亲重病,钱林回宁,这是他去加十多年仅有的第4次。见到儿子,钱先生问他有啥想法?儿子说没有。钱先生听了更加痛心,陷入了对今后生活的深深担忧:老伴现在时常要住院,如果他也倒下了,怎么办?不经历不知,人老难,老了病了更难,老了病重难上加难。新年前后有几篇报道,过完节子女外出打工走了,孤独的老人在家选择自杀了。
年轻人在外打拼不容易。去加钱林开始打工,后读本科遇到了一位导师,得以顺利考上硕博连读,2011年有了女儿,去年9月39岁才正式工作。2012年钱先生和老伴去加看望儿子一家,当时钱林租住公寓,生活还不如国内,他再次劝儿子回国发展,但不多言的钱林表示不愿意。也许,母亲最理解、心疼儿子,说出了儿子不愿说出的心痛:刚找到工作,也加入加籍,生活才转好。现在回国,许多年的努力打拼不就白费了?!
“要是有两个孩子,我今天也许不会这样。”钱先生的无奈,表达了自己也包括时下百万失独老人的心之痛,又间接地道出了第一代独生女子的心里话:“要是有兄弟姐妹两个,对年老重病父母也许能照顾好些!”所以,这一代老人包括百万失独老人年老之痛,是第一代独生子女心头之痛,也是当前今及以后一个时期我们的社会之痛。
作为老人尤其是年老生病老人,多么需要子女在身边体贴照应、精神慰藉;作为子女尤其是独生子女,很多也希望守在父母身边,特别是在父母年老病重、临终前能尽一份孝。“父母在,不远游。”可这竞争时代,生存和敬孝常常两难啊!
因此,有专家建议,作为子女如实在无法守在年老父母身边,应主动加强沟通让老人理解;竭力协调各方力量,照顾安顿好老人,免除他们年老之忧;作为老人尤其是“空巢”老人,也不能任性,年老病重时尽可能选择跟随子女,努力适应新环境新生活;或根据自理能力和自己经济状况,在当地选择去敬老院等适合自己的养老方式。
年老生病,养老问题,是人人都要面临的。为民服务的政府部门和社会有关方面也应予以积极关注,尤其对那些拒绝养老甚至借外出打工从不回家看望老人的子女,不能熟视无睹,不闻不问。(图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