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云形玉佩”探秘
“勾云形玉佩”,因其造型、结构奇异、纹饰风格独特,神秘色彩浓郁,从面世的一天起,立即在学术界掀起一个研究热潮,对于其造型创意及所表达的理念,专家、学者们众说纷云、各有见地,数十年过去了,但至今尚无定论,基本上仍停留在见仁见智的层面上,本文拟从一个新的视角,并引入新的概念,试作初步探索,也算是“抛砖引玉”,企盼在“百家争鸣”的良好氛围中,与界内同仁一道,共同努力,破解隐藏在“勾云形玉佩”中的种种谜团,以期获取真知与共识,从而进一步宏扬红山文化与中华远古文明。
认识要点:
一 “勾云形玉佩”是红山文化玉器中所独有的一类玉器,已自成体系,可以说,它们不仅构成红山文化玉器族群中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就是在中华玉文化的发展史上,也是独树一帜、“独占鳌头”,它们不论在造型、结构上,还是在纹饰与工艺上,都堪称是红山文化时期玉琢技艺的巅峰之作,其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寓意,超出今人的想象。五千多年的历史跨越,今天的人们对“勾云形玉佩”的认识和理解,必然与远古先民当初的创意与理念,存在着很大的距离,因此,我们应尽量以返璞归真的愿望,以真实可信的实物为依据,深入挖掘、细化研究,力争使研究结果最大限度地接近历史的真实;
二 从“勾云形玉佩”几乎都出土于大型墓葬这一点来看,它们应是“巫玉”时代最重要的礼器(或神器),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应该说,唯有首领或大巫师才可拥有和使用,最后还要成为随葬品,否则,今天的我们可能不会有机会一睹它们的风彩;
三从勾云形玉佩的造型与纹饰上来看,它们都是动物形玉器的一种凝练与升华,实际上还是“万物有灵”观念的产物,其造型的主体动物,主要是由“神兽”演化而来的“神龙”,也就是说,绝大多数勾云形玉佩都是龙纹玉佩,这应该是一种最基础性的认识;
四
“勾云形玉佩”的造型独有特征,这就是平板状的外形、双面对称的图案式纹饰,应该说,这是一种远古艺术的创新,此前还未见过这类玉作,有可能从此开创了中国平面玉雕技艺的先河,对后世文化艺术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国绘画史中的“大写意”,就有可能受此影响; 在重要的宗教活动中或重大的礼、祭仪式上,使用这种比较大型的平板状礼器,不仅视觉效果好,而且更显得庄严与神圣;这种造型也很适于巫师(或首领)佩戴或悬挂使用,尤其是大型的勾云形玉佩,它的作用,犹如现今大型会议上的会徽,不仅会大大提升宗教仪式或礼、祭活动中的庄严气氛,而且还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近年来,随着对红山文化玉器的研究热潮,来自民间的各种勾云形玉佩(伪品除外)也日渐增多,其中不乏有一些大型、精美之作。在一系列的勾云形玉佩中,依其造型外观,可分为“勾型玉佩”与“齿型玉佩”两大类型,其它各种造型,基本上也都是在这两种类型基础上的变异,兹分别叙述于下:
http://s8/mw690/66afb678gd2a8968c9551&690
一 勾型玉佩
“勾型玉佩”是勾云形玉佩中数量比较多的一类,特征也比较鲜明。
1 寓义深刻的勾形附角(简称“勾角”)
“勾型玉佩”在造型上的突出特征是:在它们的边缘,都附有数个圆钝的勾角,那么,这些勾角究竟代表着什么?有着怎样的寓义?试探究如下:当然,这些勾角绝不只是一般的辅助作用,更不是单纯的装饰,必有其特殊的寓意和深层次的内涵。观察这些勾角,皆呈圆钝的勾形,且形体短小。联想一下,生命的最初形态,基本上都近似椭圆形或为圆钝而弯曲的勾形,如鸡雏、幼蝉、蚕蛹、蝌蚪等等;哺乳类动物(包括人在内)的胚胎,也近似鸭梨形状。这些勾角,在形态上与上述这些生命的初始形态,颇为相似或相近。由此,不仿作如下推断:它们极有可
http://s1/bmiddle/66afb678gx6BOy2W1Fu20&690
能就是“灵物幼体”的象征,表达着红山先民一种极为重要的思想理念,这就是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生育的崇拜。红山先民们深知,生命的繁衍与部族的兴旺息息相关,因此,高度崇拜生育。如此重要的理念,必然会在最重要的神器上得以体现。他们把象征“灵物”幼体的形象,琢刻在勾型玉佩的边缘处,紧紧地贴附在“母体”身旁,极为生动、形象地表达出红山先民祈求神灵的庇护、保佑母子平安,祈盼着部族世世代代人丁兴旺并传承不息的强烈愿望。实际上,红山先民的这种热爱生命、崇拜生育的理念,始终贯穿在他们的全部生活中,在其它一些动物形玉器上也多有体现。
勾型玉佩边缘上的勾角,不论代表何种灵物幼体,一般都琢磨成抽象的外形,极少写实。这可能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为了维持作为“神器”的庄严与神圣;二是为了保持此类玉器在风格上的一致性。由此亦可推测: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玉器的琢制有可能已经从社会劳动中分离出来,有了社会分工,甚至有了专职的工匠,尤其对于重要的礼器,都有一定的形制要求,至少已经形成一种约定俗成的造型“规制”。勾云形玉佩之所以自成体系,形成系列,具有风格上的一致性,主要是“规制”使然,这也表明,当时已经有了社会性的共同信仰,其礼、祭活动也有了比较统一的模式,这还可以从牛河梁大型古墓葬遗址、祭坛及女神庙等遗存中得到证实。由此甚至可推断出:至少在红山文化时期的晚期,一个以“神权”为特征的古国雏型,就已经在中国北方大地上萌芽。
2
勾型玉佩的造型主体
勾型玉佩的造型主体,应为中国古代四大神龙之一的“虬龙”,其重要依据是:头部造型明显地有双角,史籍载:“两角者虬”,《广雅·释鱼》中也讲:“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螭龙”,可见,虬龙最典型的特征就是有双角,这是我们判断虬龙最关键的特征。说来,龙本不存在,是一种虚幻的形象,它只不过是精神方面的象征,因而也是变幻莫测、无所不能的,它们的踪迹可遍及整个中华大地,其神力、神威可贯穿古今,它们不受地域、族别的限制,可以出没于任何朝代和任何历史时期,中国历史上的龙有无数,但所有的神龙,无一不可冠以“中国龙”名号,从这一意义上来说,“虬龙”可在南方有它们的传说,亦可在北方有它们的足迹和身影,广义地说,在中华大地上,凡是有双角的神龙,不论它们出现在哪里或什么时期出现,皆可归属于“虬龙”系列,皆可称做中国古代的“虬龙”,正是基于此种认识和理解,我们才将勾云形玉佩中带有双角的龙,定义为“虬龙”,这在理论上是完全可以说得通的。
勾型玉佩的造型主体是虬龙的观点,至关重要,这是破解勾云形玉佩中所有谜团的关键所在,数十年来,之所以在勾云形玉佩的探究中陷入一种很尴尬的困境,其征结,就在于没有把它们与红山玉文化的灵魂--“龙文化”密切地联系起来,尤其是没有把它们的造型与“虬龙”明确地联系起来,可以这样说,在今后的研究中,如果把勾云形玉佩与“龙”(不管是什么龙)隔裂开来,可能还会有难以突破的“瓶径”。
历史上有关虬龙的记述与传说很多,如《抱扑子》中曰:“母龙曰蛟,子曰虬”,认为虬龙是成长中的龙,生出角后才可称“虬”;相传虬龙源自大海,虽不及蛟龙巨大,亦能喷云吐雾,可“乘风化云,御五行之力”,还能够“吐气幻化”,变幻出人心所想之事;它可降服虎、豹、蛟蛹,是去邪除恶之兽;《龙经》中还有这样的描述:“虬龙能使群龙进退、兴云注雨,以救苍生”,相传龙为“神灵之精”,而虬龙则为“群龙之长”,可见,虬龙在诸多神龙中,居至高无上的地位;民间普遍认为,虬龙有“征瑞”的神性,亦是平安、兴旺的象征。在中国历史上也曾出现过各种虬龙的形象,其中有绘画、雕塑及玉雕造型等等;据说神庙中“四大天王”之一的“广目天王”,驾御着的就是一条虬龙;传说历史上治水英雄大禹的神形,也是虬龙,其麾下的“应龙”,以其尾部划地成河,疏通河道、治理水患造福于民;还有说文庙上的第九个吻兽,也是有似牛形的虬龙等等。
http://s3/bmiddle/001SAEMogy6Gy9hYxmy8a&690
历史上有许多文人对虬龙也多有描述,如屈原的《楚辞·天问》中:“焉有虬龙,负熊以游”,在《涉江》中还有“驾青虬兮骖白螭”的诗句。唐代贾岛《望山》诗:“扬帆忽夭矫,赤水骖虬龙”等等;在现代文学作品中也经常见到与虬龙相关的词语,诸如“虬立”、“虬柱”、“虬虎”及“虬龙片甲”等等。可见,虬龙在中华龙文化发展的历程中,曾留下深深的历史足迹,就是在今天的社会文化生活中,仍然会有虬龙的踪影,如在武侠小说中,在书法、绘画和各种艺术作品中,甚至在企业文化与网络游戏中,也会有虬龙现身;可以说,虬龙的神威还在,只是在红山文化玉器的研究中,出现了一些认识上的“断层”而已。
3
勾型玉佩的种类及造型特征
勾型玉佩的种类并不是很多,外形上的变化也不是很大,它们多呈方形、长方形及椭圆形,只有少数为梯形、三角形等形状,极特殊的,也有不规则的形状。
(1) 独龙佩
以一条虬龙为造型主体的“勾型玉佩”,可称“独龙佩”,其造型比较单一,结构简单,下图是一个最典型的示例,可以把它看做是“独龙佩”的模型。它的形态,可以当做所有“勾型玉佩”中虬龙的“形象代表”。我们观察所有的勾型玉佩,几乎都是由此种形体的虬龙构成,即使有些变化,也是大同小异。
http://s6/small/66afb678gd016dbdb2443&690
大多数的勾型玉佩都是独龙佩,下图中基本上都属于独龙佩,虽然造型上各有不同,但“万变不离其宗”,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都有双角并附有三个勾角。其实,勾角的数量,非为本质属性,之所以多为三个,主要是为了构图上的对称与美观,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常规模式。中华民族一向有追求对称美的传统习惯,自古便是如此。在某些特殊造型的“勾型玉佩”中,其勾角的数量,也会有所变化。
http://s5/mw690/66afb678gd016e5811d04&690
(2)双龙佩
由两条虬龙以一定方式组合而成的勾型玉佩,可称做“双龙佩”。这种造型比较少见,多为一式一款,少有雷同。下图是两条虬龙的并列组合,它们同向卷体,沿龙体也可找到各自的三个勾角。不过,这一“双龙佩”在结构上有如下特点:其中有两个勾角,具有隐性特征:左边虬龙的第二个勾角,在挂系孔处,近似圆形,为二龙共用,此种形状,可视为幼体圆钝一端的“正视”形态;第三个勾角,同时也是右边虬龙的左角,这也是二龙共用。红山制玉工匠,很有艺术智慧,他们往往巧妙地采用重合、共用或借用等手法,使构图既紧凑又富于美感。
http://s10/mw690/66afb678gd3b2686db529&690
(3)三龙佩
由三条虬龙紧密结合而组成的三龙佩,所见甚少。央视2008年4月《鉴宝》节目中所展示的一款“勾云形玉佩”,即为此种类型。
http://s16/mw690/66afb678gd01712ba13ff&690
“三龙佩”的造型比较复杂,但如果仔细观察,解读它并不太困难,关键在于中间一条虬龙的头颈部,若能看出其重迭、共用部分,便可迎刃而解了。
红山制玉匠师的空间想象力十分丰富,工艺技法巧妙、灵活,他们可以根据角度的不同,来改变玉器的外部形状,使得玉作的艺术表现力丰富多彩。如下图所示,实际上它也是一个“独龙佩”,只不过是虬龙的侧面造型,我们看到,其勾角已不是通常那种圆钝的勾形,而呈分叉小凸起状,这是从虬龙幼体正面看上去的头部形象,分叉象征双角,上图的“三龙佩”中也有同样形状的三个勾角。
http://s15/small/001SAEMogy6Gyc22zytf5&690
(4)以具体动物形象为造型主体的“勾型玉佩”
在上述勾型玉佩中的虬龙,都是一种高度抽象、概括后的“灵物”形象,是按形制要求的常规造型,不过,远古先民因地域、族群(或部落)的不同,以及习俗等方面的差异,其信仰与崇拜也会有所不同,体现在玉器的造型上,往往也会有刻意突出某种动物形象的做法,如下图中的左图,就是以神龟为其造型主体的勾形玉佩,它的“勾角”既代表四肢及尾部,也不排除具有“幼体”的象征;右图的造型则是以蛇的形象为主体,这类造型的勾型玉佩,可能是某一氏族(或“民族”)部落的标志,具有“族徽”的性质。
http://s12/bmiddle/001SAEMogy6Gyetfjubb3&690
(5)复合型“勾型玉佩”
两种或两种以上形象的复合,在红山文化玉器中比较多见,下图就是一件复合型的勾型玉佩,它是“蛇龙”与“虬龙”的复合体。 http://s1/mw690/001SAEMogy6GyfcNxPAda&690
观察出土的诸多实物,发现有的器型不止是“复合”,而属于形象上的“融合”,融合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内在联系,如下图所示,粗看也很像“龟龙玉佩”,两个穿孔有似双眼,也似有头部,只是不够突出,这种“勾型玉佩”,实际上具有双重的“身份”,既可以把它们看做是“龟龙玉佩”,也可以把它们看做是一般的“虬龙玉佩”,它们之间并无严格界限,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辨证”关系,这正是“神玉”一个重要的属性特征。应该说,红山“神玉”已经达到了远古造型艺术的至高境界,两种或两种以上形象的复合或融合,在其它动物型的红山玉器中也常有见。 http://s13/bmiddle/001SAEMogy6GyfvgXgZ19&690
(6)
特异型“勾型玉佩”
在勾型玉佩中,确实有令人困惑难解之作,下图就是一款造型不规则的特异型“勾型玉佩”,它造型怪异、结构复杂,比较费解,试分析如下:
http://s5/bmiddle/001SAEMogy6GxVTdm0989&690
这是一件神秘色彩很浓的勾形玉佩,正确解读它的关键是:首先要找到主体虬龙,主体一般都居中或占主导地位,且形体较大;找主体的关键,又在于认定其头部,然后再“顺藤摸瓜”地找出它的所有“勾角”来;然而,问题并不这么简单,我们发现,它原来还是一位“伤员”!是一件有残缺的“虬龙佩”,而残缺之处又恰在头部,格外增加了解析它的难度,好在根据对“勾形玉佩”中虬龙形体的认识,我们还能够判断出它所缺失部分的形状,大约为附图所示(虚线部分),这样以来,我们便可以比较鲜明地看出主体虬龙的总体外形;可是,我们又惊奇地发现,它的三个“勾角”,已不全是通常的勾形“幼体”形象,而有了如下变化:第一个“勾角”已是长大成形的小虬龙了!已经有头有尾,第二个“勾角”更有趣儿,小虬龙不仅已分出头尾,而且它自身又附有一个新的“勾角”!由此,我们发现,在红山先民的认识上,虬龙也是分雌、雄的;只有最后的一个“勾角”,仍保持着原来的幼体形态。此件虬龙佩的造型具有不寻常的特征和寓义,是一种内涵丰富的高级形态,它具有一种生命繁衍、成长的寓义,体现出变化、发展的理念,可见红山制玉“大师”有着超凡的艺术智慧和富有哲理的思维方式,令人叹服!
应该说,这种造型已属于“多龙佩”了!
二 齿型玉佩
“齿型玉佩”,顾名思义,因为在它们下半部分的中段,都有一醒目的齿型结构,故而得名。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在辽宁省牛河梁第二地点一号冢27号墓出土的“勾云形玉佩”,就是当时所知最大的一件“齿型玉佩”。“齿型玉佩”在数量上相对比较少,但它们却是“巫玉”时代最高品级的玉礼器,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如果对“勾型玉佩”有了比较全面地理解,对“齿型玉佩”的诠释就比较容易了。
http://s4/bmiddle/66afb678g7b358f81ed93&690
1 “齿型玉佩”的常规造型及其结构特点
“齿型玉佩”的造型主体,实际上也是虬龙,只不过它是由两条虬龙组合而成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双龙佩”。为方便分析,选择一款比较典型、也比较标准的齿型玉佩作为示范“模型”,下图所示的一件与牛河梁出土的大型勾云形玉佩,在总体造型、结构上也基本一致。
我们观察自下而上的两条旋卷纹饰,以及第二齿和第四齿的纹饰线条走向,并把它们与两边弧形纹部分结合起来一并观察,便会发现有对称的两条虬龙跃然而出,而且它们的总体形象与“勾型玉佩”中的虬龙造型,并无实质区别。只是有如下几个特点:
http://s10/bmiddle/66afb678gd4036d2d4073&690
(1)虬龙的头部,由常规造型的分叉小突起状,变化为牙齿形,此种形变,完全是为了顺应造“齿”的需要,即迎合“齿型玉佩”的形制要求,常规造型的齿形玉佩,一般为五个齿;
(2)“虬龙”的双角,在造型上发生了如下变异:一只角,也变化为牙齿形,另一只角,则是借用弧形纹部分,这种结构方式,并不影响虬龙的整体形象;
(3)同“勾型玉佩”一样,每一条虬龙也都有三个“勾角”,只是外形上略有变化,它们的第一个“勾角”分别在上面两个肩部位置,属于常规造型;第二个“勾角”在挂系孔处,呈隐形,二龙共用;第三个“勾角”即中心齿,也是二龙共用;
(4)“齿型玉佩”以“瓦沟纹”为主要纹饰线条,且多有沿器形的走势并双面对称;下面两端的勾形部分,一般琢磨出两条随器形的弧形瓦沟纹,并形成三个弧形凸棱;
(5)两边耳部有对称的“耳管”(暂称),这种成对的附件,在一般的“齿型玉佩”中都有,多为双并型,只是有长有短、有开有合、有直有曲,但其寓义是相同的,即表征着“神灵”的听觉,这也是不可或缺的神力之一;
(6)在下部正中的中心齿,是整体造型的中线“支点”,可简单地喻为“能量的汇聚处”或“力量的爆发点”;
以上是“齿型玉佩”典型的、也是最基本的常规造型。其它各种造型,一般都是在这一常规造型基础上的演变。同时我们发现,“齿型玉佩”与“勾型玉佩”之间存在着如下的关系:“勾型玉佩”是“齿型玉佩”的基础,而“齿型玉佩”则是“勾型玉佩”的发展与完善;
2 “齿型玉佩”的神化效应
“齿型玉佩”具有典型的“神玉”性质,不仅抽象、概括地取形,综合表义,更强调神韵并突出造型中的“神化”效应。我们惊奇地发现:借用两条虬龙尾部的交叉、重叠相接,顺势镂空碾磨出有似“眉”、“眼”的形象,再融入尾羽(齿形部分)、两翼、鸟喙等形象上的创意,又衍生出一种“神鸟”的正面形象!它呈振翅欲飞状,眉眼有神,灵动而威武,这是红山治玉匠师精心设计、刻意追求的艺术效果。据考,红山先民把鸟视为通天、通神的使者,是他们最崇敬的“灵物”之一,在我们所见到的其它动物形红山玉器中,也多有鸟类的造型,而最突出、也是最多的则是雄鹰与鴟鸮的造型。为什么要突出塑造鹰、鸮的形象,并着力使它们表现出苍劲、威猛的气势?这与先民们的生存环境有直接关系。在洪荒的远古时代,在那充满迷茫和恐惧的世界里,他们最羡慕雄鹰和鸱鸮的生存本领,它们可在蓝天自由翱翔、所向披靡,能够在夜空中往来穿梭、无敌无畏;先民们向往着也能够有一片自由生存的天地,因此,对鹰、鸮等猛禽崇拜有加,奉为最有威力的“神鸟”,我们看到,在红山文化玉器中,多有鹰、鸮的造型。这种远古时代的“神鸟”,应该就是中国“凤”的一种原始雏形。在后来的史籍中,确有这方面的记载,如在《荀子·赋》中就说到:“天下幽险,恐失世英。螭龙为蝘蜓,鴟枭为凤凰”。
在“齿型玉佩”的造型中,竟能够由“龙”而生“凤”!可见,五千年前的红山先民具有多么了不起的艺术想象力!在中华文明史上,自古以来就是龙、凤一家,并形成一种闻名于世的龙凤文化;在“齿型玉佩”中,由于两条虬龙的巧妙组合,就使得它成为龙、凤融合的高级形态,表明在远古时代的红山先民的意识中,就已经有了龙凤相配、相合的理念,我们甚至可以把“齿型玉佩”,看作是中国后世“龙凤呈祥”的“原始版”,从这一意义上来说,中国独有的龙凤文化,有可能也肇始于红山文化时期。
“齿型玉佩”中的齿形部分,其原形虽然是“神鸟”的尾部羽毛,但经过“便化”(注)处理后,却形似牙齿,这既是形象的融合,也是艺术的夸张。红山先民通过对自然界中各种动物的长期观察和切身体验,他们清楚地认识到:许多动物、特别是一些猛兽,都“厉害”在牙齿上,牙齿犹如武器,不论是进攻还是防御,都离不开它们。因此在某些动物形或人形的玉器中,往往会见到一些突出其牙齿的造型,如图中的玉雕“傩面”,除面目狰狞之外,还特别对它的牙齿进行了夸张,以展示其强大的震慑力。http://s7/mw690/001SAEMogy6GvswDObOac&690
“勾云形玉佩”是礼器,更是神器,不论在“勾型玉佩”的造型中,还是在“齿型玉佩”的结构组合中,都极力体现出它们的神力与神威。我们注意到:在“勾型玉佩”的造型中,突出虬龙双角的造型,并着力渲染它们内在的神力,而在“齿型玉佩”的造型中,则刻意突出牙齿的造型,并以特殊的艺术手法展示它们的威力,虽然形式不同,但创意却是一致的,都表达着红山先民对强大的向往和对神力的崇拜。
三 变异型勾云形玉佩
在目前所见到的“勾云形玉佩”中,有出土记录的并不多,征集或来自民间的部分,在数量上也很有限,尤其是比较大型、符合形制要求的“勾云形玉佩”,相对更少,比较多的是大小不一、造型繁杂的器型。这是由于 红山文化地域广阔,不同的氏族、部落有信仰、习俗等方面的差异,加上琢玉工匠自身的理念、审美情趣等因素的影响,便出现一些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造型,归纳起来,可把它们统称为变异型的“勾云形玉佩”(臆造品当然除外)。但“万变不离其宗”,不论何种形状、何种大小,一眼便可认定它们属于“勾云形玉佩”,仅举几例简析。
1 复合型
例1 下图是一件以“神龟”为造型主体的“勾云形玉佩”,它的上部具有“勾型玉佩”的特征,并有一个“勾角”,而下部又具有“齿型玉佩”的因素,有五个牙齿造型,它们象征着“神龟”的四肢与尾部。显然,这是一件复合型的“勾云形玉佩”,它把“齿型玉佩”的齿形元素,自然而巧妙地纳入到“勾型玉佩”中,从而使其内涵和寓义更加丰富。这是一件非常有创意的玉作,既富动感,亦富美感。
http://s16/bmiddle/66afb678ge0a3284ae92b&690
例2 下图也是一件红山文化玉器真品,从形制和工艺上看,无疑是一款造型生动、动感强烈的“勾云形玉佩”,既然属于“勾云形玉佩”,那么,其造型主体应该也是虬龙。显然,它是由对称的两条虬龙组合而成。不过,它们在形象上有似“中华第一龙”,这很耐人寻味;二龙体态卷曲,吻部上方的挂系孔处,圆形如珠,颇具后世所称“二龙戏珠”的造型创意,说不定它就是中国“二龙戏珠”的一个原始版。它的下部是由两个“勾角”加四个牙齿组合而成的一个齿排,并刻意追求牙齿的锋利和构图上的对称,这是“勾型玉佩”与“齿型玉佩”的又一种形式的复合。此外,从整体外观上看,它还有似某种“神兽”头部的正面形象,彰显出一种威猛无敌的气势和狞厉之美。此种造型的创作思路与“齿型玉佩”非常相似。 实际上,这类造型也是“勾型玉佩”与“齿型玉佩”的一种融合。 http://s1/bmiddle/66afb678gdfee4d76b8d0&690
2 融合型
在勾云形玉佩中,还会见到“勾型玉佩”与“齿型玉佩”的“融合”关系,如下图所示,这种造型结构,既可以把它看成是“齿型玉佩”,又可以把它看做是“勾型玉佩”(双龙佩),也存在着一种造型上的“辩证”关系。实际上,常规造型的齿形玉佩,也具有这一特征。
http://s9/bmiddle/66afb678ge0a3354be3a8&690
3 特异型
这是一些造型怪异、个性化特征比较强的一类勾云形玉佩。其中有的可能为受托特制,也有一些是为了表达他们的奇思妙想或对艺术美的别样追求等等,多为工匠随心所欲之作。从下面的实物照片中可以看出,它们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氏族性等风格特征。
http://s5/bmiddle/001SAEMogy6GzAFuMoK9e&690
4 其它类型
红山工匠在治玉中,思路灵活,不拘一格,他们把“勾云形玉佩”看做是一个个“部件”的组合,或者说,把它们“符号”化,可以拆解,也可以自由拼接组合,出现了各种别开生面的器型,有大有小,有简有繁,最简单的可择取其中的一个“小件”,单独为“佩”,主要用于装饰,复杂一些的,则显现着莫名的神秘,这一类型的勾云形玉佩,既不同于复合型,也不属于融合型,而是建立在对勾云形玉佩透彻理解基础上的随心所欲之作。
http://s3/bmiddle/001SAEMogy6GzCmwSzQe6&690
一系列的“勾云形玉佩”,是红山先民艺术智慧的结晶,它们凝聚着1500多年的历史文明,今天,它们跨越了五千多年岁月再现人间,向我们传递着极为丰富、极有研究价值的宝贵信息,成为我们研究红山文化、玉文化、龙文化最重要的媒介和载体,“勾云形玉佩”将永远闪烁着灿烂的历史光茫!
红山文化勾云形玉佩工痕细考
http://s8/mw690/003yhyC9gy6O1C3YckL07&690
http://s3/mw690/003yhyC9gy6O1BSBBS282&690
http://s9/mw690/003yhyC9gy6O1BSTGHK88&690
http://s2/mw690/003yhyC9gy6O1BT9A1rb1&690
http://s1/mw690/003yhyC9gy6O1BTxWVye0&690
http://s13/mw690/003yhyC9gy6O1BTNGnWfc&690
【注】“便化”即图案化的“变貌”,如今它是 “新型图案教育”中的一种法则。远古先民虽无此种理论,但他们却有了这种原始性的实践。
参考资料:《黄山之初遇虬龙·龙的传说》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