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言的林子里漫步——获奖感言
(2025-08-19 16:00:57)
诗是语音的精华。
诗人是历史忠实的记录者,是社会发展的预言者,是人们灵魂的拷问着。
曾几何时,诗人北岛以一首《回答》掀起了朦胧诗运动,揭开了诗歌语言革新的序幕。这个时期的代表诗人有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等,他们以北岛主编的《今天》杂志为阵地,借鉴西方现代派诗歌通感、联想等表现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情绪和思考。他们虽然没有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任何宣言,但做为一个“崛起的诗群”,“朦胧诗”代表着中国当代现代派诗歌的开端。随后出现的以诗人韩东、于坚、徐敬亚、万夏、杨黎、李亚伟、何小竹、赵野等人为代表的“第三代诗”,发表了一批带有强烈实验味道的诗歌,成立了“他们”、“海上诗群”、“莽汉主义”、“非非主义”等诗歌流派,他们发表了宣言,也有各自的阵地,自行探索,创造出一种新的诗歌方式。尤其诗人韩东提出的“诗到语言为止”,强调口语写作的重要性。他们的创作对我国当代现代派诗歌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我是1988年秋考入陕西省蒲城师范后正式开始诗歌创作。当时在校刊《小草》上发表组诗《蓝色梦幻》引起轰动,毕业时与人合著印刷诗集《三色堇》。参加工作后继续坚持耕耘诗歌,相继在《星星》、《现代诗报》以及香港《世界诗页》、美国《一行》等报刊发表诗作三百余首;部分诗歌被译为世界语、英语等不同语种。诗作曾在“银屋杯”、首届“中华龙人杯”、首届“牡丹杯”、第二届“炎陵杯”等全国诗歌大赛中分别荣获“银屋诗星奖”以及一、二等奖,共获奖三十余次。诗歌入选《世界华文现代诗提纲》、《二十世纪著名华语实力诗人代表作》等四十多部诗选,个人辞条编入《中国当代诗家诗话词典》、《中国当代集藏家辞典》等十余部典籍。主编出版《当代世界华语诗大选》、《当代实验诗选》等十余本诗集,出版《空心管子》、《卡夫卡的守门人》、《月光冢》等四本个人诗集。1992年与文友武德平、李拙等人成立关中诗社,创办了当时渭南地区最早的民间诗报《太阳河诗报》,被评为1994年“全国十大民间诗报”之一,与全国三百多家文学报刊建立联系,成为当时民间诗报的一面旗帜。我报当时的作者编辑像伊沙、阿翔、汪抒、野马等现在已是全国著名诗人;当年的诗人喊雷先生,兼顾小小说创作,作品常见于《小小说选刊》等全国知名刊物,被评为“全国十大小小说作家”之一。还有全国著名影视艺人闫妮,当时就读于西安高级中学,酷爱诗歌,经常给《太阳河诗报》投稿,并邮寄了她的第一本诗集《落花的夜》。
我认为语言是诗歌的载体,而诗歌是一种客观,诗人的本质就是通过语言这种载体使诗歌完美地呈现。用著名诗人王家新先生的话说,诗人与诗就是一种相遇。每个诗人都必须具备通感和想象的本领。联想和通感这两项本领,就像鸟儿的两个翅膀。让我们在平淡的生活中细心感受诗意,并用美好的语言使它得以呈现。
谢谢大家!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