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小组活动的有效性研究
(2017-01-01 21:30:13)
标签:
365 |
周至县教育科研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开题报告)
立项号 |
|
课题名称 |
小学英语小组活动的有效性研究 |
|
负责人 |
|
所在单位 |
周至县二曲街办东街小学 |
|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一、问题的提出 “好,下面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请同学们讨论以下问题……”这是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常出现的一句话。“教师上课时能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体现出新课标中的新理念。”这是老师们在评课时常说的一句话。那么究竟什么是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究竟收到了多少效果? 小组合作学习的价值越来越多地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认同,“1246双主体,互动式有效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也是教学过程中关键的环节,它的有效运用成为体现新课程改革精神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尽管我们在教学中努力体现新课标精神,在各年级学生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但在具体的操作实践中走了样,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以及在听课过程中审视其他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的小组合作学习,很多问题又会凸现,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让我们怀疑:有的把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形式,一种点缀,学生还没有真正进入学习状态,就草草收场;有的看似全员参与,实际上是好学生的天下,学困生“袖手旁观”;有的课堂气氛似乎很活跃,其思维含金量很低,相互作用效果很差;有的往往重视对合作结果的评价,忽视如何提高对合作有效性的指导。这种状态下的合作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我们的教学实践拒绝“低效合作”。 |
|||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
1、《新课程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安排小组合作,从小培养学生与人共处、相互合作的能力。通过学生间互帮互助,分工工作,交流、分享成果,团体合作精神得到了培养,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了民主、合作、互助的教学关系和愉悦轻松的教学环境,达到了共同进步的目的。因此,“合作学习”是一种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变师生单向交流为合作、多向交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互补互促中共同提高的一种学习形式。 2、教育学理论依据 |
|||
课题研究的 步骤和举措 |
二,本课题研究的实践性和学生参与性较强,因此主要采取以下研究方法。 (1)优秀小组长培养策略的研究。小组长的选择和培养,是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重要环节。 (2)合理分组策略的研究。分析班内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对本班学生进行合理分组,提高小组成员间参与学习和合作互助的效率的原始几率,为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奠定基础。 (3)学生合作学习习惯培养策略的研究。 首先,合作学习任务设计、内容确定策略的研究。精心设计课内课外的合作学习任务,使合作学习的任务有层次性,进行合作学习任务设置的研究,针对不同基础和学习习惯的组员设置不同的学习任务,以保证每个组员都能'吃得饱,吃得好''交完租子,手有余粮'.进行课内外合作学习内容确定策略的研究,正确把握合作学习内容与任务。 其次,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有效评价机制的研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的研究,建立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的长效机制,实施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策略。将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与课堂总体评价机制相结合,引入有效评价机制,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
课题成果的 预期和呈现 |
七、课题预期成果与呈现形式: 2、.课题研究教学设计 3. .课题研究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