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阅读——理解说明内容、概括内容要点》教案
(2016-03-22 15:31:10)《说明文阅读——理解说明内容、概括内容要点》教案
【指导要求】
1.能够辨别、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的信息。
2.能够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通过阅读对文章的观点、说明对象等能够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
【知识点】
说明文重在介绍知识,传递信息。因此,阅读说明文一定要理解文章内容,弄懂文中介绍的知识。明白传达给我们的信息,并能简要概括主要内容要点,把握文章的中心。这是说明文阅读一个重要的考点。概括要点时,要重视首括句、尾结句或提问式语句的作用,重视给概念下定义或解说的语句的作用。阅读时可以把这些语句勾画出来。概括要点时最好用完整的句子,意思要简明扼要。
【指导分析】
说明文阅读“理解说明内容,概括内容要点”涉及的考点主要有:能用准确的语言概括、表述被说明事物的特征。阅读说明文,要学会从说明对象的形态、性质、结构、制作、用途、分类、发展变化等方面去领会文段是怎样具体说明事物特征的。对策有:①提取要点,直接找到有关中心句。这种方法适合于中心明确、论述简洁鲜明的文章。②抽象说明,即自己组织语言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揭示。这种方法适用于评价事理、剖析事理、阐明特性等各类文章。抽象说明的关键在于全面把握文章内容,抓住本质。③综合归纳,这种方法适用于比较复杂的内容。它要求首先明确有关的若干要点,然后再把几个要点归纳起来进行整合。
【知识梳理】
筛选、提取关键信息是我们有效阅读说明文的重要能力。筛选信息首先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有了明确的目的,就有了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是正确理解所找信息的内涵,从而进行恰当取舍。概括要点时,要抓住首括句、尾结句或提问式语句,抓住给概念下定义或解说的语句。阅读时可以把这些语句勾画出来。概括要点时最好用完整的句子,意思要简明扼要。
【课外阅读典例详解】
例1:中华鲟
中华鲟俗称腊子、鲟鱼、鳇鱼等,体形较大,一般体长为215米左右,体重约200千克。
中华鲟是我国的特产珍稀物种,主要分布在长江水系,此外在辽河、黄河、淮河、钱塘江、闽江、珠江等水域也都有发现。它属于很原始的硬骨鱼类,祖先与恐龙处于同一个时代。为白垩纪古棘鱼的后裔,距今己有一亿三千多万年的历史,故有“活化石”之称。在它的身上仍然保留着许多遗留下来的原始特征,如全身的骨骼大部分是软骨,体表有硬鳞,尾为歪形,有吸水孔,肠的里面有一个接一个的漏斗状螺旋瓣等。但也有一些现代硬骨鱼的特点,如具少数硬骨,有鳃盖,有较大的、仅有1室的鳔,繁殖为体外受精等。所以它是介于软骨鱼与硬骨鱼之间的一个过渡性类型,称为软骨硬鳞鱼类,在鱼类的起源和演化历史的研究上有着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中华鲟具有溯河洄游的习性,是长江中洄游路线最长的。每年7~8月,在我国黄海、东海等东部沿海大陆架附近索饵、育肥的成体,纷纷汇聚于长江口等河口处。然后溯江而上,到产卵场所繁殖后代,冬季则在河床深槽等适宜的场所越冬。整个洄游过程大约历时一年,路途长达三千余千米。从进入长江以后,便开始绝食,在淡水中消耗的能量和性腺发育需要的物质,全靠在海中所积累的大量脂肪来供给。产卵场所位于长江上游的宜宾一带具有石质河床的江段,这里水流湍急。含氧量充沛,水质、水温非常适宜。
幼体出生以后,便同成体一起,又开始顺流而下,最后返回大海中去成长。等到十余年后,性腺成熟之时,再溯河洄游,重返出生地产卵繁殖。由于中华鲟世世代代不忘故地,表现了对故乡的至诚至爱,在洄游的旅途中,还表现出了不惧艰险的坚强品格。因而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中华鲟成熟期长,生长周期长,繁殖率低。其寿命为50年左右,一般雄性11岁,雌性14岁才开始生殖。雌性相隔3~5年才产一次卵,在自然界成活率仅有1%。在产卵群体中,中老年个体多,繁殖率低,恢复率也低。所以经不起环境的剧烈变化,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则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
1.为什么把鲟鱼称之为“中华鲟”?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回答。
答:___________
解析:
第1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的能力。这一题并不难,只要找到相关语段,把原文语句摘抄下来即可。参考答案:由于中华鲟世世代代不忘故地,表现了对故乡的至诚至爱,在洄游的旅途中,还表现出了不惧艰险的坚强品格,因而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2.阅读说明文要抓住事物的特征。请细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中华鲟的几个特点。
答:__________
解析:第2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这一题只要注意每段的第一句话,就可以很容易地概括出中华鲟的特点来。参考答案:(1)体形较大。(2)物种珍稀,研究价值重大。(3)有溯河洄游的习性。(4)中华鲟成熟期长,生长周期长,繁殖率低等。
例2:日全食
2009年7月22日将出现罕见的日全食奇观。在乐山城区发生的时间是上午9时06分,此时天空会突然黑下来,太阳会被月亮完全“吃掉”,看上去犹如一个挂在天上的“黑饼”,周围一圈耀眼的光芒,随后逐渐东移。
所谓“食”是指一个天体被另一个天体或其黑影全部或部分掩遮的天文景象。日食发生的原理是地球上局部地区被月影所遮盖而造成的。日食必发生在农历的初一。日食共有三种,即日偏食、日环食和日全食。太阳被完全遮住就是日全食。一次日全食发生的过程分为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复圆5个过程。此次日全食的初亏时间在乐山是7点57分57秒,食既到生光从9点03分12秒到9点07分15秒结束。重庆市发生的时间比乐山晚10分钟。
此次罕见的日全食天象堪称21世纪我国可以看到的最壮观的天象之一,将几乎覆盖整个长江流域,有些城市可以观看到日全食的时间将持续6分钟,预计我国将有3亿人可以看到。只要视野开阔,没有障碍物遮挡,办公室或自家阳台都是很好的观察点。
日全食发生时整个天空会漆黑一片,如运输、建筑等行业都需提前做好安全应对措施,防止4~5分钟的“黑夜”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正在道路上行驶的汽车司机在日全食发生后,不要惊慌,应立即打开车灯减速小心驾驶。高空作业者也要避免突然伸手不见五指而发生事故。同时,在日全食发生时,切不可用肉眼直接对太阳进行观看,可使用优质的太阳镜或天文望远镜观察。
早在19世纪早期,天文学家根据日食和月食的规律就推算出今年7月会发生全球性日全食。两年前,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日食组发布确定性消息,今年7月22日,在中国境内可以观测到21世纪人类可以观测到的时间最长的一次日全食。根据推算,下次发生全球性日全食的时间是2241年,而上海地区可以观测到日全食的时间则是2309年。
1.根据课文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什么叫“日全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考查学生提炼概括重要信息的能力。根据第二段文字的介绍,我们可以把“日全食”的定义概括如下:日全食是太阳在农历初一被月影完全遮住时的一种天文现象。
2.文中说“此次罕见的日全食天象堪称2l世纪我国可以看到的最壮观的天象之一”,此次日全食为什么说是“最壮观的天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2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概括能力是说明文阅读中比较重要的一种能力,我们必须反复训练才行。概括时注意不要遗漏得分点。
参考答案:因为此次日全食覆盖面大:持续时间最长:能够观看的人数多;观测点广。
【方法指津】
一、判断文段的说明中心(说明内容):
答题方式:
1、实物说明文:说明对象+对象的特征
2、事理说明文:关于…… ……的道理(原因、方法、原理等)
3、程序说明文:…… ……的操作或实验或制作的过程
本句用了……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具体直观、深入浅出(科学准确)地说明了……(说明内容),使读者……
二、概括内容要点的方法:
1、从文中的关键语句中找出事物的特征。
2、从文中概括、提炼出事物的特征。文中没有明显交代事物的特征,需要用概括、提炼的方法。概括、提炼事物的特征要采取逐层、逐段加以归纳概括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