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与传统文化教育
(2018-06-27 06:16:50)《论语》与传统文化教育
一、为何教
在中小学中开展中华文化教育的意义,民族复兴。品德教育是中华民族文化最重要的精神元素,中国自古重视人文教化,就是着眼于提升国人的品质,这亦即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重要因素。世界文明国家,都以品德为成人之本,以知识技能教育为成才之源,这是千古不变的法则。可见,德育及智育都非常重要,但人要能成才,终其一生都能够正向发展,走向自我实现、自我创造,并为社会国家带来正向地力量者,必先成人。这是中学生学习《论语》的意义所在。
关于《论语》我们究竟要教给学生什么,这是探讨最多的内容。通过学习,我感到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文化是价值观的基础。价值观的提炼和总结,离不开文明的积淀,是传统文化的集中表达。“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今天核心价值观承接传统文化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作为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的《论语》,就蕴涵了诸多核心价值观的因子。一部《论语》以人的自我醒觉为主,核心在仁。《论语》就是要告诉我们,寻找自己适当的位置,从而开启生命的大门。
此外,《论语》的核心价值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性近习远与有教无类。这包括人性意义上的平等,平等的教化思想以及人格的平等与独立。
2.养民以惠与富而后教。中国古代先贤很早就认识到只有民富社会才会稳定,只有社会稳定才能够国家富强的逻辑。孔子无疑是其中的先觉者。他主张通过“惠民”的手段使民富裕,从而实现国家的“富强”。
3.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的文明观强调在全社会推行以仁为质,以礼为表的德化实践,以期达到“郁郁乎文哉”的文明社会。《论语》中孔子对“夷夏之辨”的说明无疑为此提供了很好的注脚。
4.敬事而信与节用爱人。对于个人而言,孔子把诚信作为人安身立命的道德基础。认为一个人应该做到诚信,“谨而信”,“主忠信”(《学而》)。对于社会而言,诚信方面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在孔子所提倡的“文、行、忠、信”(“四教”,《述而》)、“恭、宽、信、敏、惠”(“五德”,《阳货》)以及后世逐步完善的“仁、义、礼、智、信”(“五常”)中,都把“信”作为了重要元素。
这些精辟的言语体现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作为教书育人的领路人,我们有责任在不断丰富自己的同时,将先哲的思想传承给我们的学生。
三、如何教
一直以来,《论语》的一些篇目作为文言文的代表性作品被选入中学课本,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如何进行《论语》的教学呢?
1.学好课本,将“对话”引入课堂。
孔子思想博大精深,伦理思想是其中的精髓,比如他的仁,孝悌,交友,守
信等。这此思想对于减少现今多数人心理道德防线崩溃、道德意识淡薄的社会现实对学生的影响,提高学生自觉抵制不良习气的侵袭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途径。梁瑞明院长的品读《论语》之法,让我受到很多启发。梁院长提出有的篇目可“精读精讲、细读细讲”,有的则可以“泛读泛讲、略读略讲”,《论语》本身就是语录体著作,那么老师在课堂上应该让学生设身处地发挥大胆的想象,引入古希腊人的对话方式,实现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从而感悟国学经典的魅力。
2.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
《论语》是古典文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所以关于它的翻译,有很多种版本。这个时候,要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哪一种翻译更合理,更符合孔子思想?从而养成学生的怀疑精神,对他人的答案敢于提出疑问,尤其是要有敢于面对权威的精神和勇气。
比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一句中对于“习”的翻译常见的有3种:复习、实习、实践。哪一种更准确呢?教师引导学生查阅资料,最后给出一个最合理的解释。
在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中这样解释:习,鸟数飞也。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在李泽厚先生的《论语今读》中是这样理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的:学习“为人”以及学习知识技能而实践之,当有益于人、于世、于己,于是心中悦之,一种有所收获的成长快乐。结合以上的翻译,学生就会发现,把“习”翻译为“实践”是最为恰当的。
3.重视知行合一,让《论语》走进现实生活
在物质生活日益发展,文化意识形态各异的今天,学习《论语》的智慧来化解我们心中的浮躁和烦闷,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比如《论语》中讲到“见利思义”,“君子忧道不忧贫”-------即看见有利的就考虑是否合乎道义;君子只忧虑得不到道义,不忧虑贫困。还讲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这些话表明了儒家所倡导的见义后利、义利统一的思想。这对构建诚实、守信环境有很现实的意义。
感受国学的博大精深,聆听古人的智慧与心跳,心灵变得平静而温和。“国学养心,教育树人”,我将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回溯源头,传承命脉,“国学”是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