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解决问题中常见的错误及对策
(2014-05-25 23:40:14)分类: 教学反思 |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学生根据自己对各种运算关系的理解,合理分析,列式解题。因题目类型及难易的差异和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差异,解题效果分化明显。为了更好地研究和改进学生的错误,笔者结合本班某次测试中解决生活问题部分的答题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全班54人,解决问题部分共5道小题。)将学生解决问题中的错误总结为以下几类,并根据多位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提出对策。
问题一:粗略读题,获取的信息或数量关系不准确。难度等级:一级
本次测试中,“解决问题”部分出现这类错误有6处,占错误总数的10﹪,其中处是抄错数据4处,2处是根据“5筐 185千克”列式5 x 185。很明显,这些题目不存在任何理解方面的问题,能想象学生看到这样“简单”的题目后,快速扫过一遍读题的情景。虽然这类错误不占主要部分,但几乎每次测试或作业中,都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屡见不鲜。要求学生改错时,也不需要过多讲解。这类错误在简单的题目中较多出现,并且以学习中等的学生居多。
对策:从题目的难易程度、错误群体及学生能力不难看出这类错误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是否有认真的态度,是否能认真读题。因此,在平时的训练中,教师应提醒学生慢读题、逐字或逐词读题、反复读题,确保信息及基本的数量关系的准确性,同时为下一步的分析思考做好充分准备。
问题二:计算障碍,计算结果不准确。难度等级:二级
本次测试中,学生根据信息正确列式但计算出现失误的有11处,占错误总数的18﹪,分别分散在每一小题中。其中1023-729出错最多,有5人。虽然在平时的计算教学中,尽可能确保每个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方法,但计算的错误每次测试中都不可避免,尤其是计算稍复杂一些的题目,错误更多。一般情况下,解决生活问题的题目中,重点看学生对数量、关系的思考、分析程度,对计算方法和技巧要求都不会太高,所以计算上的错误、甚至“失误”总让人遗憾、无奈。计算作为学习数学的最基本的内容和技能,虽然平时教学难度整体不算太高,但对学习效果、学习成绩却有很明显的影响。
对策:1、教师应在平时练习中强调要以认真、细心的态度计算,树立“准确率”的意识,尽可能地实现计算“一次做对”。2、培养学生检查计算结果的习惯。可结合数据估算,可结合情境估计,可列竖式验算等等,尽可能地让计算错误不要出现。
问题三:生活经验缺失,不能准确理解数量含义。难度等级:三级
本次测试中,有7处这样的错误,都集中在第2小题,占这道大题错误总数的11﹪。“小明想把286张照片装进影集,每本影集有16页,每页双面装照片,每面装4张照片,至少需要几本影集才能装完?”过后调查才发现,这些孩子都没有见过影集,根本不知道“页”、“面”“张”之间的关系,做题时无从下手,只能乱写一气。生活经验的缺失,成为孩子解题的障碍。
对策:数学很多题目都以生活现象呈现,学生只有在理解了情境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理解数量及数量关系,因此建议1、家长可多放手让孩子多参加一些生活的实践活动,如亲自购物、理财、劳动、家庭安排等等,丰富孩子的实践体验;2、教学中碰到学生没有经历过的、不理解的情境,可用解说、画图、表演等方式弥补孩子的间接体验,从而理解信息,解决问题。
问题四:数量缺乏联系,不能回归到运算的本质。难度等级:四级
本次测试,这类错误有9处,占本大题错误总数的15﹪。数量与数量、数量与运算之间缺乏逻辑关系,如“楼下有1023个座位,楼上每排81个座位,有9排,楼上比楼下少多少个座位?”有的学生列式1023-81,很明显,学生就没有理解“楼上座位数”和“楼下座位数”差的关系,没有理解“每排座位数”、“排数”和“楼上座位数”之间的关系。这类错误大多出现在学习中下等的孩子身上。部分学生的是对题目情境不是很清楚,而更多的学生则是对“比较两个数量的差用减法”、“求若干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等运算的本质理解不够,所以不能流畅地从题目中抽离出数量、借助关系、准确列式。
对策:这部分学生大多学习数学难度相对大一些,因此教师应放慢节奏、降低要求,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加强对计算意义的理解。平时讨论题目时多问“为什么要用乘法?”“为什么用减法计算?”等等,使学生体会数量间的关系及对应的运算;2、用较直观的方法呈现数学信息,如画线段图、画关系图、画情境图、演示、表演、讲解等方式,使学生清晰地感受数量间的关系,理解运算;3、指导分析的方法,如从问题入手,寻找需要的信息;如多读信息,寻找有关联的数量等,借助抽象思维使学生获得解题的方法,并发展抽象思维、概括等能力。
问题五:分析、选择信息能力不够,不能整体把握、灵活解决问题。难度等级:五级
本次测试,这类错误有28处,占解决问题错误总数的46﹪。题目信息如下,15名男同学夏令营租房,其中4人间每间100元,3人间每间80元,怎样租房最省钱?有部分学生选择4人间,因为他认为4人间便宜;有部分学生全部选择3人间,他认为这样不留空位会相对省钱;有部分学生选4人间开始,列出几方案,依次递减4人间,最后在几种方案中确定最省钱的方案,但遗憾的是这几种方案中还是没有正确答案;当然还有个别学生胡写一气。形形色色的答案,篇幅也相差甚远,多则半张,少则三行。不同的答案,反映出学生不同的思维水平和不同的分析、选择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类学生已经明确“人均便宜,总数便宜”的原则;第二类学生记住了“空位越少越便宜”的原则;第三类学生能理解各个数量间的关系,但无符合这道题的特殊想法,罗列即为思路;第四类学生对基本的数量关系都含混不清,解题就无从谈起了。
对策:这类题目信息纷繁,数量关系错综, 本身难度较大,因此在教学时应有别于前面知识的教学。1、题目难度较大,对学生可不做统一要求。对中下等尤其是学困生,即使讲解很多遍,个别学生都不一定能明白,所以要降低标准;2、重视引导学生理解每一个数量,理解数量间的直接关系。如上题,可让学生多说一说“4人间的钱数可以怎样算?”“3人间的钱数可以怎样算?”“总钱数可以怎样算?”等等,在理清直接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再从整体考虑;3、重视读问题,从问题中确定思路,讨论思路。引导学生不要急于列式,先读问题,思考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应该知道哪些数量、要符合什么样的原则,从整体上把握,确定了思路之后再去列式计算。可引导学生多讨论,多交流,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选择合适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本次测试解决问题部分学生错题的统计与分析,使教师对学生出错情况、学习水平、学习能力尤其是对学生还存在的问题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不仅是本次测试,这也体现了学生平时在解决问题部分的学习状况。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更加客观的参照,在以后的教学中,能根据学生出错的不同情况,及时调整教学,不断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