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周长》教学设计
(2014-01-09 09:56:04)分类: 教学设计 |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认识周长并能简单测量、计算周长。
数学思考:理解周长的意义,建立初步的几何直观。
问题解决: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经历认识周长的过程。
情感态度:感受数学的乐趣以及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周长并能进行测量和计算。
教学难点:
认识周长的意义。
教学方法:
操作实验发、谈话法、合作学习法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盒子
学具准备:
树叶、水彩笔、直尺、卷尺、毛线、卡片
教学过程:
一、
今天听说要举办一次体育盛会,你们知道是什么吗?今天老师带你们去看一场运动会。
二、
1、说一说。把你看到的景象说出来。
(1)木牌上围了一圈霓虹灯。
(2)小熊画出足球场地的一周。
(3)鲜花装点游泳池一圈。
(4)小蚂蚁沿树叶爬一周。
说一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教师说明:树叶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
仿照上面的说法说一说其他几副画面中的周长。
【整合点一:通过课件出示多副动画,使学生直观感知“一周”、“边线”的意义,初步感知什么是周长。】
2、描一描。
描出树叶的周长,并汇报交流你是怎样描的。
强调:沿边线;无论从边线上的哪个点开始,最后都要回到起点。
【整合点二:指名学生在白板上现场描出树叶图的周长,将学生对“一周”、“边线”的理解直接反馈,加以强化。】
3、改一改。
出示小蚂蚁描错周长的作业,学生找出错在哪里,并能改正。
【整合点三:根据学生交流的结果,直接在白板上改正, 修正学生理解上的误区,是学生对周长的理解更加准确。】
4、指一指。
分别指出圆盒的盒口、积木不同面的周长。
强调:描述周长时应说清楚是物体的哪一个面。
同桌一起指出身边某些物体表面的周长。
【整合点四:通过课件的展示,学生观察、比较,体会不同的面上周长的区别,进一步感知周长和面的关系,课件的直观演示,有效化解学生认识上的难点。】
5、量一量。
学生小组活动,选择卡片和工具,设法得到图形的周长,并交流汇报。
小结:无论是什么图形,无论用什么样的方法,都是要设法得到它一周的长度。
【整合点五:课件准备多种预设,根据学生操作的结果,汇报时能根据汇报内容随即直观出现,使课堂积极互动,反馈及时。】
三、运用周长、拓展深化
创设情境比一比,哪个图形的周长长一些?
四、归纳整理,全课总结
你们在这一节课里收获到什么?
五、回归生活、开阔思路
周长的知识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举例说明。
六、布置作业,延伸课堂
收集生活中运用周长的知识解决问题的例子和同学进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