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印花“百问百答[8]“红印花”邮票之传奇

(2020-03-26 06:16:07)
标签:

健康

教育

情感

收藏

文化


红印花“百问百答[8]“红印花”邮票之传奇

红印花“百问百答[8]“红印花”邮票之传奇

红票是我国非常名贵的邮票,集邮界中,多称红票的研究为“红学”,与文学上的《红楼梦》研究相比美。红票造就了一大批珍罕名贵之邮品,如:小一元、当五元倒盖、小 4 分复盖、小 2 分倒复盖、小 2 分全张、原票等等,举不胜举。即便是极普通的一枚大、小 2 分、大 4 分等票,也价值较高,尤其小一元四分连,同大龙阔边五分银全张同为华邮之宝。

1 、红票简介。通常,红票因加盖面值和字体不同为全套八种加盖票,分别为当五元、小一元、大一元、大 4 分、小 4 分、大 2 分、小 2 分、当一分。因包裹、汇兑等业务开办的需要,需大面值邮票,故以原存的红票原票加盖一元、五元使用,后又继续加盖了其他面值票。

2 、红票原票。虽不是邮票,但因其特殊地位,将其先行介绍。原票由英国华德路公司以雕版印制,无水印厚白纸,基本呈红色,背胶微厚黄,放大观看胶裂纹均匀,为 12--16 度不规则齿。每一全张右上角(第 10 号位)上有黑色张号。据张号“ 6500 ”判断加盖量为 65 万枚(已加盖的)。但有记载总印量为 100 万枚,每全张为纵横各 10 枚计 100 枚。现已发现原票为 60 枚(67 枚为近来出现,因未见所有存世原票,仅系个人看法及推断,有待近一步认证)。现有 60 枚为:四方连 3 件,横四连 4 件,双连 1 件,单枚 30 件。单枚价格以前曾为 50~60 万元,现约为 28 万元左右(因品相、特征等而论)。红印花原票是否还会出现第 61 、 62 枚呢?我认为会出现的。一是文字记载为 100 万枚;二是曾经一次出现数百枚;三是近年来连续发现第 54~60 枚;四是未经加盖的 35 万枚不可能全部蒸发或毁掉,现有 60 枚几乎均有记载。

3 、红印花原票加盖的面值与范围。 5 种面值加盖的张号范围大致如下:小一元:第一张之半张 50 枚(另外半张不明,第 2 张应未加盖留存);大一元: 3~300 张;当 5 元: 301~500 张;小 2 分: 501~1500 张;当一分: 1502~2000 张及 2501~4000 张(留 1501 张未加盖);小 4 分: 2001~2002 张;大 4 分 2003~2500 张;大 2 分 4001~6500 张;小 2 分与大、小 4 分是否同时加盖呢?或是加盖小 2 分时,从中抽出 500 张( 5 万枚)而加盖大、小 4 分?

4 、红印花加盖票

( 1 )小一元。已发现 32 枚,公认为最早的红票加盖。加盖分 2 种(有说三种)。一是英文“ 1dollar ”盖在“ REVENUE ”的上方;二是将“ REVENUE ”掩盖或部分掩盖。该票有两件“错体”:一是英文“ dollar ”后“漏点”;二是“ dollar ”后点远离,比其他票距离远,为 1.5 毫米。另有一件销“八卦戳”的小一元,现存在中国邮票博物馆。上述三枚小一元票均存世各一枚。

小一元票存世的 32 枚,每枚均有详细的流传沿革。其中有:四方连 1 件;双连 件;单枚件。因存世少,版式不能确定。

( 2 )、大一元。该票与小一元区别在:“大清邮政”和“当一元”七个加盖字。该票“大一元”大,而“大清邮政”小。“1 dollar” 相同。大小一元应有必然联系,即大一元脱胎于小一元。

a 、全格:每格为25枚(5*5)。大一元票目前未发现有完整的全格票。仅有复组全格。已经存世最大方连为十方连。另有六方连、五连、四连、等若干。均已成为存世罕贵品。单枚新票一般价在 6000 元左右,复组全格在 15~18 万元。品相极为重要。

b 、版式研究。大一元票加盖版式经许多专家研究,基本完成,每格第 1~25 枚均有特征。

c 、大一元带张号者:已发现件,红票凡带张号者,均比不带张号的要贵出许多,且不易搜寻。如能将所有带张号的红票收集齐全,自当是极大极大的成就。

( 3 )、当 5 元。该票较多用在“汇银执据”上,作为“汇银数”也发现用于函件上的,可以说是双重用途。

全格。因当五元票存世较少,未发现全格,全格为 25 枚( 5*5 ),仅有复组全格。单枚票一般在 4—5 万元。因当时大多用于“汇银执据”上,所以存世不多。

当五元与大一元的版式关系。现将二者的版模位置对应如下:

当五元 大一元

1 2 3 4 5 18 25 5 2 23

6 7 8 9 10 24 20 8 7 21

11 12 13 14 15 4 19 9 1 10

16 17 18 19 20 15 13 12 22 6

21 22 23 24 25 16 14 3 17 11

当五元的张号。至今未发现带张号者。原因大概也是因所以存世不多。

当五元倒盖票。加盖字与原票成 180 度倒置,具体数量不清,新旧票、实寄封均有,但此票图案正中的较少。

( 4 )、当一分。当一分票相对常见。

全格。当一分票全格为 25 ( 5*5 )枚,现存全格较多,一般在 3—5 万元。

版式。当一分的版模基本清晰,但因其加盖时间不同、墨色浓淡、铅字移位等因素,个别不易辨认。

错异体票。

左边漏齿,较罕见,最早发现者为一件横四枚、纵三枚的 12 方连。为全格的第 1 、 2 、 3 、 4 、 6 、 7 、 8 、 9 、 11 、 12 、 13 、 14 号。其左边三枚均漏齿,以后又发现数件左边漏齿票。上拍 2001 年曾有一件 8 方连以 121 万成交。均为票左宽白边。近来出现数枚右边“无齿”票,有漏齿的可能。

“壹”字大口,此枚为当一分中最明显的变体,出现在全格的第 6 、 15 、 16 号,三枚大口壹的区别主要在“大清邮政”的大字上, 6 号大字横左端微伸直,撇的中节折且尾端平直,末端微敛,横右端和捺尾端成直线; 15 号横左端与撇末端平齐,撇上头成圆形细长状,横平直,与 16 号的短圆头及稍斜短横不同; 16 号与 6 号相反。

“ 3 毫米短距”。出现在每全格的第 25 枚,即“壹”字与 one cent 的间距为 3 毫米,较其他各票短。

“ cent ”后漏点。即 cent 后的一点缺少。多出现在第 7 号, 9 、 11 号也曾出现,不固定,比大口壹、短距更少。

英文漏 o ,即英文 oen 漏第一个字母“ o ”,极少见。

多余圆点及当字歪斜。多余圆点是在“清、邮、政”间有墨点,极少见。当字歪斜破裂发现有两件,均为 16 号大口壹,其当字首竖头向右稍斜。

( 5 )、小 2 分。以加盖的阿拉伯数字“ 2 ”较小而城。

A 、显著特征。该票是红票中唯一由民间厂商加盖的,据说是造册处的加盖任务重而交由私商加盖。

小 2 分分五次加盖完全张 100 枚,每全格 20 枚( 10*2 ),与其他红票每全格 25 枚不同,已知有 3 个全张存世。与其他对剖、四剖加盖不同(对剖、四剖加盖仅是从现存票中得出,不应为定论。民商都可在全张上分次加盖,造册处何必再剖开加盖,多此一举)。

B 、样票和错异体。因该票由私商加盖,产生的错异体较多。

“绿衣红娘”。此票为红票中单枚价仅次于小一元的票,应不下百万人民币。该票的加盖字颜色为绿色,俗称“绿衣红娘”。据记载,该票是加盖之初,先以绿色油墨加盖呈送海关造册处审查,因绿油墨不明显,又改用黑色油墨加盖,且发现该票有加盖“ specimen” 字样,即“样票”。该票仅发现 10 枚左右。

黑色白纸加盖试样。即将所加盖的字模,以黑色印于白纸上,字迹清晰,特征明显,据说共有一全张 100 枚。

倒盖。加盖字模与原票呈 180 度倒置,单枚新票一般在 3—5 万元。

复盖。即在原票上加盖文字时加盖两次而形成(也有认为是加盖时纸张震动移位造成)。已发现 19 枚,其中四方连两件、横双连一件、九件单枚。分轻微复盖、轻复盖、复盖三种。

倒盖兼复盖。集倒盖、复盖于一身,成因有多种推论。已发现 19 枚,其中横双连三件、十三件单枚。

越位加盖。即加盖字盖在他票上或白边纸上,成因也有多种推论,有认为是纸张移动,有认为是原票缺第一横 10 枚,我认为是字模移位造成。

左边漏齿。与当一分左边漏齿相同。存世应不多于 10 枚,上拍曾于 2002 春拍一件方连左边漏齿以 110 万元成交。

其他如:“暂”或“暂作”右移;倒 s 、“ cents ”后漏点、逗点等。

( 6 )、大 2 分。加盖阿拉伯数字“ 2 ”较大而称。

加盖方式。将原票全张分成上下两个半张,然后再从左到右加盖,每全格 25 枚( 5*5 )。

字模版式。与大 4 分票相同,仅将“肆”改为“贰”。其植字排列最整齐,但右直行 5 枚略上移 1 毫米。

错异体票。“ Cents ”漏盖。

“大清邮政”漏盖全部或部分。

“ Cents ”漏 n 。

“ Cents ”后一点细小或缺漏。

“右漏齿”。据称仅存世两枚, PHILACHINA2004 春拍中有一枚,以 27.6 万港币成交。

( 7 )、小 4 分。因阿拉伯数字“ 4 ”较小而称。

该票仅加盖了 200 枚,有称其字模是受万寿加盖票的面值文字影响。该票单枚新票约 5 万元。在这 200 枚中,有复盖票一全格 25 枚,四个全格最底下一排计 20 枚齿孔被剪平,余下齿孔端正的为 155 枚。现存最大连票为一件 6 方连。

错异体票。

复盖。有两种墨色,先加盖为紫色,较淡,后加盖为黑色,据称是加盖前墨棍残留的紫色油墨未清洗就进行加盖,后更换油墨及清洗墨棍将票重加盖而形成别样的复盖票。所见复盖票,其黑色字模都是位置偏右、紫色仅见字模左部,不很清晰,由此可认为均来自同一全格。现发现 19 枚。

“洋”字高点。即洋字第一点破损成一小点,位置特高,版式为第 13 号。

洋字半点。即洋字第一、二点似被削去一半,版式为第 9 号。

洋字小点。即洋字第一点特小,但位置不高。

作字断竖。即作字左旁一竖末端断损,只余下断续的一长点状,版式为第 5 号。

小 4 分与大一元版式关系。(如下)

大一元 小 4 分

1 2 3 4 5 5 4 3 2 1

6 7 8 9 10 10 9 8 7 6

11 12 13 14 15 15 14 13 12 11

16 17 18 19 20 20 19 18 17 16

21 22 23 24 25 25 24 23 22 21

( 8 )、大 4 分。因小 4 分阿拉伯数字“ 4 ”较小,不明显,即换成大“ 4 ”,其余字模、版式相同。

变异体大致有:洋字高点、洋字半点、洋字小点、作字断竖等。

5 、红票原票样票。

据称,红印花原票由江海关建议印制的印花设计图加以改进而来。由华路德工程师贝恩( Mr.Bain )细心雕刻成。

( 1 )、最初母模试印样票。是印于一张厚白洋纸上,纵横尺寸为 11.3cm*14.7cm. 中间有一折痕,纸左边即是此黑样票,票下有黑笔书写日期: 26/3.96, 在 26 的上端有数字 7 及圆圈(是否要改正日期)?纸右边有赫德用铅笔年绘要修改之草图,即边框图案的四角及左右两腰处有 6 个白色圆形。其他图案未修改,该样票与正错图案相差无几。

此枚样票,一直极少有人见到真面目,直至黄光诚于 1968 年 6 月 16 日在《邮声月刊》第十八期披露,黄是根据当时此票主人大卫德爵士夫人允许拍的照片而刊出。

1970 年 7 月 22 日,爵士夫人邮集拍卖,此孤品被吴乐园拍获。

考此珍品系由赫德邮集中流出,后归阿格纽,阿氏去世后,由大卫德购得。

该票已被注明要修改处,应该被华德路公司带去,但何以又留在赫德手中?猜测此试模样张必有两份?或是于修改后仍交回赫德,以对主它,并留为纪念?

此票为何用黑色油墨试印?因该厂通常皆用黑色试印。据称“此样票刷黑色,黑而亮、鲜明程度似深蓝,但非深蓝,及真正之黑色者,因色鲜光亮。且此品图案之印痕透过折叠试色之另一面,可证明它为雕刻钢版印制者,网纹细微之清楚胜过红色正票,黑白分明更是显然,煞是鬼斧神工也”。

二、华德路旧档案中流出之第二次试模黑样票二枚。

由于英国著名拍卖商兼华德路研究会主席罗勃生。罗先生( Ur.Robqon Lowe ),从华德路档案中见到一批红印花及其他黑样票,可确定红印花是由华德路公司出品。

1985 年 11 月 13 日华德路公司发现的样票一批于瑞士、苏黎世拍卖。而第一枚红印花样票被目录编为 1666 号,说明是:“ 1897 年红印花三分试模黑样票,印于无纹纸上( 28*32mm ),手写印刷 2223 号,添附于小型卡片上,是一种重要历史票,它在全中国邮票中可显出不可捉摸而富有传奇性之一种大邮展中的展品。估价 3000 瑞士法郎”。这枚已修改图案的第二黑色试模样票(无齿黑样票)单枚,上端中央处手写印刷编号 2223 号。被台湾邮商拍获,价 18000 瑞士法郎(不含 12.5% 佣金)。

“红印花”原是清政府于1896年印制的有红色图案的税票,准备贴在进口税单上以防止不法进出口商人骗取大量“复出口退税”,但因商人反对而未使用。次年国家邮政成立后,红印花被加盖暂作邮票使用。红印花加盖暂作邮票历来以其独特的身世、娇艳的色彩、加盖版式的丰富变化,深受华邮收藏者的钟爱。当今华邮拍卖成交的最高纪录,屡次都被红印花系列珍品刷新,红印花也因此名列中国珍邮之首。其中红印花小字当壹圆的历史颇具传奇色彩,曾多次易主。而红印花小字当壹圆四方连更是凝聚了几代华人集邮家的爱国热情。

 

红印花小字当壹圆四方连被称为“东半球最罕贵之华邮”,最早为原上海海关造册处德国籍绘图员费拉尔所藏。费拉尔于1904年去世后,四方连转归其遗孀保管。1927年,素有“邮王”之称的中国集邮家周今觉几经周折,以2500两纹银购得。直到1947年,周今觉先生忍痛以330两黄金的价格转让给了集邮家郭植芳。郭先生于1948年起侨居美国,在1967年临终前叮嘱家人,这一“国宝”级珍邮宁可贱卖给华人,也不能高价卖给外国人。于是1982年,郭夫人又以20万美元价格转让给林文琰先生。


此后,在1983年北京举办的第一届全国集邮展览会上,林文琰先生曾将其公开展出。1999年,北京举行的99世界邮票展中,四方连又同“西半球最罕贵之华邮”——阔边“大龙五分银”共同参展,令所有在场的集邮爱好者大开眼界,场面叹为观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