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英国一便士邮票》邮集

标签:
健康情感收藏文化 |
世界第一枚邮票的由来:
第1版由于版模磨损,主要区别在邮票的左上角方框内“时钟”式射线的轻微缺陷来辨别。
1a版发现有三种版式特征,分别见图1-3。
作者还展示了比较珍贵的黑便士当月使用的实寄封。
1840年4月22日,将磨损的第一版印版作硬化处理后继续在印刷厂印刷,1841年2月10日停止印刷,1841年12月11日毁版,这次产生了1b版,它的特征见图4
第2版着重介绍了两枚子模变体票;第3版于1840年5月9日登记申请印刷,到地1840年10月止,由于发行时间短,印量小,这一版的新票非常少见,作者展示了一枚第3
版新票,而且这枚票在子模上还变异,尤显珍贵。见图5。
第4版是1840年5月18日至1841年1月9日印刷和使用,它是一个斑点票,此版虽进行清洗地、抛光修理后对以后印刷有所改善,但由于此版的先天不足,后期票上仍存在斑点、框线缺损不齐现象。第5-6版主要展示了他收集的了模变异票的实寄封,同时展示了一件少见的第6版五连票(见图6);
同时展示了一枚利用第6版的黑便士变造为VR的膺品见图7。
因VR公事邮票只印3000枚就停止印刷了,同时也没有发行使用。展示了第8、9版的新票且还展示了子模变异的实寄封;第11版从1841年1月27日开始印刷,因英国邮政用红色油墨销邮,而红色油墨销票不能持久,且能用溶剂洗掉邮戳,可以反复使用,英国邮政就改用黑色油墨,但销在黑色的邮票上又难以辨认,至1841年2月10日,黑便士第11版仅印刷了700个整版就停止印刷。
红便士部分:\
因黑色销票色戳不明显,英国邮政部门用黑便士1b、2、5、8、9、10、11等七个印版于
第13版发行时间1841年4月27日至1841年7月15日;第17版发行时间1841年9月21日至1842年3月18日,它的刷色成了巧克力色(见图9)。作者同时还展示了一枚透印票(见图10)。
邮集还展示了第26、27、37、43版的透印,展示了一枚第21版的折白变体(见图11);展示了第91版的三连新票(见图12);红便士无齿阶段共171版次均展示了版式特征,以及一些版次的变异,如透印、折白、纸质、刷色等,同时也展示了一些版次的实寄封
作者用二框分别讲了黑便士和红便士无齿,然后用三框分别介绍了红便士有齿的两个阶段。
自从爱尔兰人亨利·阿切尔发明了打孔后,英国邮政局开始把第155版、157版160版至175版的共18版模印刷的红便士邮票,从1854年1月进行凿孔试验,于1854年3月1日发行。其中第157、163、166、173四个版模印刷至1855年2月8日结束;其它14版模印刷至1854年8月24日止,仍用小皇冠水印图邮票纸印刷,邮票规格为20×24mm,齿孔度P14、16。第166版90%的齿孔为16度,14度齿孔的邮票则非常难见,该集展示了一枚14度邮票的实寄封(见图13,还是齿孔移位的变异票)。
红便士齿孔邮票开始使用蓝化纸印刷,这在有齿孔邮票的头两年中鲜有实寄封可见,特别是有个别版号P16度齿的红便士邮票实寄封,如168版,而有些版号的14度齿孔的红便士实寄封特别少见,如172版。邮集中展示了少见的168版16度齿的蓝化纸邮票的实寄封三枚,图14是其中的一枚;
而第172版的14度齿孔邮票的实寄封更为少见,邮集中也展示了一枚(见图15)
第176版、177版在1853年7月20日就注册申请印刷,到1854年1月12日才印刷并凿孔,齿孔度数14、16。1854年,从第178版开始注册申请印刷的版权号至204版止,所印刷的邮票全部凿孔发行。邮集中展示了以上版号的邮票、实寄封以及一些变异票,尤其是第193版的刷色变异新票(红褐色,图16),
红便士齿孔邮票开始仍用小皇冠水印图的邮票纸印刷,后改用大皇冠邮票来印刷。大皇冠水印有两种版式,第一版在1855年5月15日使用,第二种版在1861年使用,其主要区别在中间的两种纵向线条(见图18)。
在邮集除了展示了单枚票还展示了较为珍罕的第49版有齿的五连票红便士新票(见图17)。
从1864年至1879年这一期间为红便士第二阶段,英国邮政对红便士进行了改版:一是增加了版号,从71版起至225版止,每次再版均有版次编号隐藏在邮票主图两侧的网纹中间;二是邮票上边“左、右”内改用英文字母,分别与症边“右、左”角的英文字母相对应,采用3号字母系统。齿度为14度。第75、126、128版为未发行票,但目前已知75、128版有极少的使用实例。邮集从第57页贴片至第80页贴片中展示了红便士第71-225号的全部版号票,尤其是世界珍罕级的第77号(见图19)和第225号(见图20),该邮集还展示了第75、128版未发行的红便士邮票的实寄封(分别见图21、22)。
邮集中还展示了第94版号与不同面值的维多利亚女王便士邮票1865年5月26日经香港寄往上海的实寄封,不仅展示了单枚票,还展示了双连、三连、四连、六连票,还展示了相当数量的透印、齿孔移位、水印倒、票幅小、版号误植等变体,可惜的是仅展示了二枚样票(见图23是其中之一的第146号样票)
这部邮集展示了黑便士和红便士所有版别的邮票及其大部分已知的变体,尤其难得的是还展示了目前已发现存世枚的第77版号票(如果能送英国皇家邮协鉴定获得证书的话,那此邮集可能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和珍罕的第125版号票;还展示了未发行票的第75版号和128版号的实寄封。可惜的是该邮集未见印样、试印样和设计画稿之类的邮票发行过程中产生的素材,以及大连张或整版票。这个可惜也许是由于经济能力造成的遗憾。
尽管如此,作者仍然尽最大可能展示了对黑便士和红便士研究成果。对展品处理用一框讲述黑便士,四框来展示了171版无齿和第一阶段117版以及第二阶段155版,共计443版次的红便士,没有缺项。而黑便士和红便士邮票具有较高的重要性。在知识和研究方面,作者展示了全部应有的基本素材,并且从一些实寄封上展示了他对该票的使用以及当时邮资变化的情况有一个详细的了解;从邮集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一便士邮票有一定的研究。在品相和珍罕性方面,作者的展示已经显示了对邮品品相的关注,在珍罕性方面也展示了一些极为难得的素材,但也缺少一些发行过程中珍贵的素材。邮集的外观方面可以看出作者是久经沙场的老兵。
总之,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研究世界上第一枚邮票以及红便士邮票是难得的研究经历,可以说也是一种勇敢的尝试。研究中国的邮票不受资料和语言的限制,还可以和大家交流。而他却不能享受这样的境地。如果今后作者能更好地学习FIP规则,收集和购买印样、画稿、大连票甚至整版票等素材,以及展示的珍罕级素材获得鉴定证书,那我相信这部邮集会走向更高的奖台。